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2008-01-05 06:39
大学 2008年11期
关键词:农科胡适哲学

兰 欣

胡适1910年进入康奈尔大学时,原是学农科的。但一年半读下来,读得十分勉强,窘于苹果分类、洗马、套马、选种等一些美国学生驾轻就熟的农科基本技能。

有一门“果树学”的课程,每周都实习。一张长桌上放着各色各样的苹果三十几个,学生要照着一本手册上的标准,去定每一个苹果的学名,并将几十个苹果分类填表,例如茎的长短、果脐大小、果上棱角和圆形的特征、果皮的颜色、果肉的韧度、酸甜的尝试、肥瘦等。

胡适被折腾得满头大汗。抬头一看,呀!不对头,那些美国同学都做完跑光了,那些美国学生都是农家子弟,他们对各种苹果早已烂熟于心。按表分类,他们一望而知。他们也无需把苹果切开,尝其滋味。他们只要翻开索引或指南表格,得心应手地把苹果的学名一一填进去,大约花了二三十分钟的时间,实验便做完了。然后拣了几个苹果,塞入大衣口袋,便离开实验室扬长而去。而胡适和另一个中国同学花了两个半小时才分了二十几个苹果,而且大部分又是错的……

胡适当时记忆力非常好。考试前夕,努力学习,还是可以勉强应付农科的各类考试,考试成绩,也不算坏。但是考试之后,不出三两天——至多一周,胡适便会把那些苹果的分类忘得一干二净。

那时美国有四百多种苹果,可这些苹果烟台没有,青岛没有,安徽也没有,中国根本就没有这些苹果种类,即使勉强记住这些苹果分类,回国后,又有什么用呢……

学农本也不出于胡适个人兴趣,胡适回忆道:“那时进康大的原因有二——一是康大有当时最好的农学院,且不收学费,而每个月又可获得八十元的津贴;我家破了产,母亲待养,那时我还没结婚,一切从俭,所以可将部分的钱拿回养家。另一是我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农民,将来学会了科学的农业,也许可以有益于国家。”

在经历了这些令他极度痛苦的农科学习后,胡适开始反躬自省:“我勉力学农,是否已铸成大错呢?我对这些课程基本上是没有兴趣的;而我早年所学,对这些课程也派不到丝毫用场;它与我自信有天分有兴趣的各方面,也背道而驰。”果树学的课让他终于下定决心考虑转系的问题。

那么,转到那个系去呢?

当时,康大规定只要规定的必修科的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修两小时额外的课程。

利用这选修的机会,胡适便在文学院选了一门客雷敦教授所开的“哲学史”。客雷敦教授不长于口才,但他对教学的认真,以及他对思想史里各时代、各家各派的客观研究,给胡适一个极深的印象。他这一教导,提起了胡适对研究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的兴趣。而且胡适自信对文史哲及政治、经济有天分、有基础,同时,幼年时代,胡适已遍读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著作以及宋明诸儒的论述。

因此他毅然牺牲已经读了3个学期的农学,在1912年春,转学康大文学院,以学哲学为主,兼学英国文学、政治、经济。胡适没有辜负自己的理想,在他以后岁月里所发展出来的旺盛的博大的文化生命,就是萌发于这一年弃农学文的重大转换。

后来,在给台湾大学新生的讲座中,胡适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学生不可戴着近视眼镜来看自己的前途,看自己的将来。要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东摸摸西摸摸地瞎摸。不要有短见,十八九岁的青年仍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前途、职业。进大学后第一年到处去摸、去看,探险去。但要依着自己“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猜你喜欢
农科胡适哲学
以新农科理念为导向的生物农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线性代数”融合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守百年强农初心 育一流农科人才
黄侃妙试胡适
农科种猪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胡适的星期日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