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

2008-04-21 11:17周淑兰
百家讲坛 2008年6期
关键词:钟会广陵散山涛

周淑兰

嵇康人中龙,义不可当世。

视彼盗国贼,伎俩如儿戏。

时辞荡汤武,千载有生气。

临命索琴弹,聊示不屈意。

——(明)杜浚

在中国千百年来名士风流的佳话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作为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嵇康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

在离开夺去他生命的凶残无情的世界之前,他做的最后一件事,却是以德报怨。这位伟人面对着自己的头颅即将落地、热血即将喷溅的死亡,从容不迫地为人们奉献了一曲慷慨激昂的乐曲——《广陵散》。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音乐演奏会,在寒光闪闪的屠刀下,在血腥恐怖的死亡之地,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献给人间的一首绝唱,《广陵散》的曲调在刑场上悠然响起,弥漫在广袤的天地之间……

嵇康的人生遭际犹如一只折翅的凤凰。虽然他39岁就死在封建专制者的屠刀之下,然而,一颗伟大的头颅落地的同时,一颗耀眼的明星腾空升起,让千秋万代的后人永远仰望。

超世独步的嵇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峰——这位哲人式的英雄,以一己的精神高度提升了整个时代。

“高贵的铁匠”,风流名士的另类生涯

这是一幅极为生动的场景:公元223年,在洛阳城郊一片潇潇竹林里,嵇康挥动着大锤,一下一下锻打着死一样坚硬的铁块。铁砧火花四溅,熊熊炉火映红了他那挺拔如松、醉倒如玉山倾的伟岸身躯。这叮叮当当的节奏就是《广陵散》的前奏,一曲中国文人的正气歌正在排练之中。

嵇康打铁,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文人一个不可重复的神话。能把这么低级的劳作上升为一种名士的精神象征,只有人中之龙的嵇康能做得到。

嵇康贵为曹操的孙女婿,一位盛名在身的大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为什么当起了铁匠?古往今来,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他的爱好;也有人说他是为了健身;还有人说他家贫,打铁是为了谋生,换一点酒饭。

然而,以嵇康的名气和智慧,只要他肯依附权贵,像钟会之流那样给统治者当走狗,马上就有轻车肥马锦衣玉食,而不用在竹林里汗流浃背地打铁谋生了。所以,嵇康的铁匠身份才让世人永远景仰。他宁可火中取栗,却不肯鱼肉百姓;他宁肯隐身竹林,也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嵇康本身就是一块最硬的铁,哽在司马氏父子的喉头,让他们难以下咽。他是那个时代以及超越了任何时代的中国文人铁的脊骨。

嵇康不是在打铁,而是在打击夺皇权杀名士的无道朝政;他的炉堂里燃的也不是普通的柴草,而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把时代的风云灌注在木制的风箱里,吹旺了埋藏在人们心头的正义之火。

血雨腥风的魏晋时期是一个丧失尊严、正义与良知的黑暗而麻木的时代。从249年至262年这14年间,司马氏用卑鄙的手段,全面夺取了曹魏政权,酿成了一系列重大的事变。司马氏为巩固政权,加强统治,疯狂地铲除异己,诛戮名族,与曹魏宗室及其他司马氏的敌对力量有牵连的社会名流几乎无一幸免。篡位相争导致政治黑暗,国土分裂,战争频繁,经济衰退,工商萎缩,民不聊生。

嵇康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深恶痛绝,他用如椽巨笔对窃国者的腐朽和残暴,口诛笔伐,公开揭露他们的“矜威纵虐”,深切同情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贫苦百姓。为了反抗,他遁入山林,与竹为伴,视竹为友,冬天以长发当被覆盖身躯;夏天则编草为衣,打铁糊口。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心”,其天职就是关注人的历史和现实境遇,探求人的生存价值。嵇康以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和超然诗化的人生追求,为当代和后世树立了光彩耀人的典范。

可是,专横残暴的统治者非要把他纳入巨大的政治霸权中,并牢牢地控制起来,为他们所用。于是,悲剧产生了。引人发笑的是:嵇康的灶炉边还站着一个小丑——司马氏父子的奴才走狗钟会,一个借刀杀人的无耻小人。

钟会既想巴结权贵,又想附庸风雅,这等猥琐的小人自然心虚。嵇康的风骨让他自惭形秽,然而他又想得到这位真君子的点拨,借以扬名立身。可是,这个歹毒的家伙胆子又太小,在嵇康家门口转悠了好久却不敢进门,只得把自己的文章从窗口偷偷地扔到嵇康的房中,以求评点。

这么猥琐的人,这么猥琐的行径,嵇康自然不屑一顾。没有得到音信的钟会,后来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带着洛阳的一些所谓名人壮胆,来见嵇康,想借人多势众来压制嵇康。

当时的钟会已经是司隶校尉,负责维持京都的治安重任,他以此壮着胆子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向嵇康打铁之处而来。他原以为嵇康会受宠若惊地施礼拜见,哪知嵇康连头都没有回过来,旁若无人地只管挥锤锻打。

嵇康明知钟会的来意,可却对他视而不见,根本就不理会他的存在。钟会自讨没趣,心中无比恼火。就在他准备离去之际,嵇康却讥讽地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恼怒万分,却又无由发作,只好尴尬地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然后讪讪地转身狼狈离去。

有了这一幕场景,火光前的名士更加高大、光彩照人,而火光里的小人则更显得卑微而可憎!尽管钟会借刀杀人,让嵇康死于暴君的屠刀下,可真名士自能千古风流,小人也因此遗臭万年。就像岳飞与秦桧一样,谁上英雄光荣榜谁上丑恶耻辱柱,后人自有公论,后世自有公道!

钟会在嵇康那里碰了钉子,不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反而对不肯像他一样做走狗的嵇康恨之入骨。他像毒蛇伸出芯子一样,在司马昭耳边大进谗言。司马昭本来就因为嵇康处处不与他合作而大为不满,早就想铲除嵇康。可他又担心无端杀了名满天下的嵇康会惹起众怒,引起社‘会动荡。钟会的谗言让他终于下定决心,借吕安和吕巽兄弟之案,除掉这位极有号召力的名士,去掉这个心头之患。

吕安和吕巽都是嵇康的朋友。两人虽是兄弟,但性格却截然不同。弟弟吕安直爽,兄长吕巽却伪善。吕安的妻子长得十分美貌,吕巽一直垂涎三尺。有一次乘弟弟不在家,吕巽就设计把兄弟媳妇灌醉,奸占了她。吕安回家后,妻子向他哭诉兄长的恶行,吕安十分愤怒,大骂吕巽是衣冠禽兽,并发誓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吕巽的丑行,揭开他的真面目。嵇康得知此事后,从朋友的角度劝说吕安,又让吕巽给弟弟赔礼道歉,以后要痛改前非,免得家丑外扬。

这场风波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平息了。可是,邪恶的吕巽不仅不悔改,反而依仗自己和钟会的关系,恶人先告状,到钟会那里诬告吕安不孝,虐待母亲,诽谤兄长。钟会偏听偏信,不问青红皂白,立即把吕安抓起来,发配边疆。吕安被冤,却羞于把真相说出来,正直无私的嵇康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就挺身而出,讲明事情的真相,为吕安辩护。钟会和司马昭正愁找不到嵇康的把柄,于是,就以同案犯的身份,把嵇康打入了大牢。

于是,一起冤案让吕安遭遇流放,而嵇康只。

因说了一句公道话,就被判杀头。

司马昭亲自下达了处死嵇康的命令。消息传出,整个洛阳城震惊了,人们纷纷为嵇康不平。3000名太学生集会,联名上书司马昭,要求放了嵇康,还请求让嵇康做他们的导师。这一切不仅没有让司马昭收回成命,反而更让他看到了嵇康的号召力,嵇康的存在,成为他的心病。屠刀,就这样挥向了一颗无辜的灵魂。

用“痛骂”保护挚友,名士的大智大勇

然而,嵇康毕竟不是一个单纯的铁匠,他是个饱读诗书满腹经伦的儒家大学士。齐身治国平天下,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他以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用一颗智慧的心去体悟世界,用一支生花妙笔去探求人生。处惊不变,镇静自若,旷达傲世,任率自然,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超人玄心表里澄澈。他不仅以卓越的才情和美丽的诗文抒写高踏出世之志,彪炳当世,更以一种独立不倚、桀骜不驯的人格辉耀千秋。

嵇康是个不甘寂寞的斗士,他胸怀大志,慷慨磊落,意欲有所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然而,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魏大权从此落入到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家族之手,政治权力之争演变为最极端的对不同政见者肉体的消灭。上层统治者对外建功立业的抱负,被对内的争权夺利所消解。他们不再具有曹操那样面对天下的责任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政治地位与权力,为真正的文人名士所不屑。文人名士也不再与统治者合作,而是用自身远离政治、遁入竹林的行为进行反抗。

然而,嵇康却从这一群名士中独立出来。他不像阮籍,一言也不发,只用酒缸酒杯和一副醉态去对付司马氏集团,往往被逼得驾车游走,在无人无路处放声大哭;他也不像刘伶,自暴自弃,车上随时装着铁铲,死在哪里就让人埋在哪里。嵇康高贵、纯洁、自信,不仅不作践自己,更不愿忍气吞声。他“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无万石之慎有好尽之累”,这种性情固然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但他的身心却因这种无所畏惧的宣泄而更为健壮。他敢于在黑暗中仰望光明,在肮脏中坚持纯洁,他不颓丧,不隐忍,不苟且,不偷生,不自卑。生活中没有自由,使得他愈加努力地去创造自由。他不仅是一个自由意识极强的人,而且还是一个精神力量极强的人。

人们尊敬嵇康,就是因为他的这种骨气与傲气,以及由此而派生的逸气。有此骨气、傲气与逸气,便是司马昭的屠刀,也不能剥夺他的精神尊严。嵇康用他的言行举止告诉人们,一切美好的价值,就存在于我们自身的坚持之中。正义永远不会泯灭,人类依然拥有美好的未来。嵇康最终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成了那个时代高贵的精神领袖。

当时的统治者,对于嵇康这样的优秀人物,最初也想拉拢过来,为其制造舆论,作为他们篡位的工具。于是,在261年,司马昭派山涛去说服嵇康。这给了嵇康一个机会,可他不但没有服从,反而写了一封长达1700多字的《与山涛绝交书》,并且公之于众,断然宣布与山涛绝交。他还把司马氏讥讽嘲骂了一通,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在这封洋洋洒洒掷地有声的信里,嵇康将利禄比作死鼠的膻腥,将官场隐喻为疯人院。说山涛引荐他去做官,就像一个屠夫,一个人屠宰生灵还不过瘾,又拉上祭师去帮忙,让他也手执屠刀,沾上一身血腥味。这个可爱的“铁匠”义正词严地声明:他自己的做人原则,就像古代的贤圣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等人一样,“亲居贱职,安乎卑位”,虽然贫穷而“自得无闷”、“今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倘若要共登仕途,“一旦迫之,必发狂疾”……

这封信在当时就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权贵们的要害;又像一声惊雷,直刺红尘,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无道。真是大快人心!

其实,大智者嵇康这么做,除了向统治者宣战、揭露其腐朽本质以及让天下人不可上当以外,还有另一层深意,就是保护好友山涛。山涛比嵇康大20岁,他们一见面就成为挚友,山涛对嵇康极其欣赏,说:“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而且,嵇康能“痛骂”的人,必是挚友。否则,绝没必要用一个大文豪一字千金的珍贵文字,写下1700多个文字来断交。他实在是因为太珍惜这份友谊,想保全朋友,才如此兴师动众地宣布这一决定。

嵇康知道,自己一旦不去迎合司马氏集团,必将惹上杀身之祸。他不想牵连朋友,才宣布和山涛断绝友谊。就像中国后来有些被政治运动打击的革命者,为了不拖累至亲,而公开声明和妻子脱离关系一样,是一种保护之计。这种友谊让人感动,也令人深深地羡慕。

深知政治斗争的复杂与严酷,智慧超人的嵇康一方面表明自己不想做官、不愿做官、不适合做官,为后人指出了官场的黑暗与恐怖;同时他也格外为被迫入仕的朋友担忧。因此,他才以自己的性命来担保朋友,用“痛骂”的方式为山涛保全了性命。而在他被诛杀的最危急关头,他把自己的儿子嵇绍托付给了山涛。

山涛也没有辜负他的情谊,在后来的20年中一直保护着嵇绍,并举荐他为秘书丞。实际上山涛还是违背了好友的重托,使这个立志隐居山林拒绝入仕做官的英雄后人成了朝廷的御用文人。

美妙的传说——《广陵散》

嵇康身处政治风云变幻之际,虽然随时都有性命之忧,但他毫不畏惧,他以高远之态和经纬之略,向司马氏挑战。

当社会坠入血腥、恐怖、麻木之中,人们往往面临两种选择:做一个快乐的奴才,还是一个痛苦的哲学家。奴才选择的是适应社会,参与种种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斗争,快乐是良心泯灭后的感官享受,但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放弃尊严和良知;而后者则意味着斗争、风险和永远的痛苦。要捍卫良知坚守尊严,就不得不与暴政为敌,甚至饱受摧残,他们失去的是感官的快意,得到的却是绚丽的精神和丰富的思想。

嵇康性格中有一种不为世所累的性格,他渴望超脱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和狂醉在竹林中的其他六贤一起,以各种惊世骇俗的行动,坚持着他们痛苦而绝望的清醒,体现着他们对尊严、正义与良知的坚守。

人们在“名教”的压迫下装模作样地表现着忠孝仁义,嵇康带领“竹林七贤”则干脆地“越名教而任自然”,发出“名教岂为我辈设”的狂妄雄音。他们以竹林、以酒、以琴、以啸……把自己从污秽的世界中独立出来,归隐起来,洁癖一般地守卫着他们清净透明的灵魂。他们的任何激越出格的行为,都是对黑暗的愤怒与对丧失良知者的无声宣言。

竹林之中,醉倒了一群可爱可敬的圣者,一群叛逆的天使,一群虽败犹荣的千古豪杰!

思想者总被当权者视为最危险的敌人。思想者永远是理想主义的,理想使一个人产生信念、勇气和力量,而专制者则永远敌视个人,无时无刻不想着要把一切纳入自己的权力系统之内。因此,思想者与当权者的斗争是永远存在的,生命可以被残杀,精神则永存,不能以成败论英

雄。嵇康的忘我献身,昭示着他精神的胜利。

嵇康代表的魏晋名士的生活、个性和思想,闪烁着对于人生价值、意义和归宿的深刻反思,体现着一种介于群体与个体、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热忱体悟,透露着令后人倾慕的虽承受痛苦却能超越痛苦、既平凡而又臻极致的绚烂诗意。

所以,我们今天对他的审视,就不仅意味着一次历史巡礼,还涵融着对现实人格的必然反思。

嵇康奔放的激情除了在打铁和写文章中释放之外,还在作曲与演奏中自我完善。他那首《广陵散》在刑场骤然响起,并成为千古绝唱,不是偶然的。嵇康多年来全力以赴地经营着这一首英雄曲,把他的理想和信念全部融入到了那激昂的音符中。这是嵇康痛苦的心音,也是他抗击暴政统治者的嘹亮的号角。

关于这首古曲的来历,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可以让我们窥见这首曲子神秘面纱后面铁一样坚定的信念。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嵇康正抚琴吟唱,突然空中传来奇妙的喝彩声——一位被害的古琴爱好者之魂灵,被嵇康的清音吸引和感动,悠然现身。于是,嵇康和他相见恨晚,与之契谈琴理。鬼魂试弹了数曲,其中即有《广陵散》。鬼魂当即把这支曲子传给了嵇康,又再三叮嘱他不要传给第二个人,随后就飘然而去。

这个传说的寓意颇深,说明《广陵散》不是一首一般的曲子,而是一个被害的亡灵在人与鬼的世界之间的挣扎、焦灼和呼喊,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鬼魂在琴弦上的自由舞蹈,带有浓郁的炼狱色彩。这支曲子也不属于任何一个世间凡人,必须有嵇康这种具备铁打灵魂的英豪,才配弹奏。也只有嵇康这样的融合了哲学、诗歌以及音乐的全才,方能演奏出它的真正神韵一~那种人曲合一的美妙旋律。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广陵散》本身就讲述了一个合身取义的英雄的故事,无比悲壮和惨烈。

《广陵散》是嵇康根据古曲改编并重新命名的,它原名叫《聂政刺韩王曲》。聂政父被韩王所杀,聂政离妻弃子入宫行刺,失败后潜逃深山,遇仙人授与琴曲,苦修数载后毁容出世。街头奏琴遇妻,妻悲伤不已。聂政问其为何悲伤,妻说你的牙齿像我的爱人。于是他重回深山,敲碎牙齿,又修琴艺。终大成出山,琴声妙绝,引韩王来观,乘机杀之。为免亲友牵连,自刎而死。官府悬尸寻赏,聂政之姐毅然前往,说你既然不想连累我而死,我又怎么能苟且偷生?我要让你显名于世,也自刎而死。

嵇康如此酷爱这首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古曲,因为它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嵇康从古人中学来这支曲子,还在各个段子里标上了小题目,如“取韩”、“身亡”、“舍去”、“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等等。嵇康古为今用,借此曲来歌颂当时王凌、毋丘俭等人在广陵对司马昭的造反,并将流传在民间的《聂政刺韩王曲》改名为《广陵散》。所以,嵇康是这首古曲的再创造者,他借此歌颂了一种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和战斗意志,以及深藏在英雄灵魂中火山一样的爆发力!

在临刑前,嵇康从容不迫,神气不变。为了答谢3000名为他请愿的太学生,他盘腿坐在刑场上,从送别的哥哥手中拿过了他那张颇为古雅的七弦琴。这是嵇康珍之如宝、视之如命的古琴。嵇康将琴放在膝间,神色自若地弹起来。几声清越的琴音,顿时划破了死寂的天空。

《广陵散》蕴涵着一种潇洒而雄浑的精神,一种清新而激越的气质,一种高奇而猛烈的神韵。疾速时快而不乱,舒缓处慢而连绵。琴声逐渐由低沉转向高亢,由舒缓趋于急促,激荡奔突,把嵇康那愤懑不平的怨情和那悲痛惨切的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曲终之后,余韵仍在刑场上空回荡。

此刻的刑场鸦雀无声,静寂至极,兵士们甚至竟拄立着戈矛,歪斜着身体,低垂着头,去聆听琴韵,仿佛这不是刑场,而他们则是专门为听琴而来。琴声人云,则凝为霓霞;琴声坠地,则变为金石;琴声飞入竹林,则化作一股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在翡翠般碧绿光洁的竹竿之间婉转穿行……

哀怨的曲调终于戛然而止,然后,嵇康给我们留下了最后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袁孝尼一再要向我学这支曲子,我始终不肯传授给他,《广陵散》从今绝矣。”

最后,嵇康掷琴长啸——啸声响彻云霄,穿越岁月的深邃与神奇,冲破历史的风云雾霭,直抵1700余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惊颤不已!

猜你喜欢
钟会广陵散山涛
酒窝
酒窝儿
浅析古琴曲《广陵散》
“竹林”大哥山涛的为官之道
曲艺中的“广陵散”——张派京韵大鼓“重声”记
百感交集
绝版的竹林之二 嵇康的广陵散
什么样的《广陵散》,什么样的嵇康
“竹林大哥”山涛的为官之道
山涛:传说中的老大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