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经验”助力四川抗灾重建

2008-08-11 08:41
资治文摘 2008年7期
关键词:唐山市唐山汶川

张 君

“汶川,相同的惨烈,相同的对人间的摇撼。我在这千里之外的唐山,你的呼救扯住我紧张的惦念……”曾亲历唐山大地震的诗人徐国强写给四川地震灾区的深情诗篇,凝聚了700万唐山人民的心声。

“唐山经验”注入汶川

5月13日,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向唐山市政府发文,希望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提供成形的经验。唐山市档案局尘封多年的唐山地震灾后重建资料,被市政府开箱取出。到15日,经过两个昼夜奋战,唐山市紧急编写、印发《唐山抗震救灾经验》,并迅速由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分发灾区,然后利用网络及其他宣传形式介绍给四川灾民。

据参与编写的专家介绍,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24万人罹难,16万人重伤,被列为“20世纪的十大灾害”之一。唐山人民历经10年重建、10年振兴、10年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过一些教训。

5月15日上午,唐山市档案局查阅500余卷《唐山地震专题档案》,就防震抗震简易房建设、救灾物资的发放等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并形成建议报送国务院有关部门。

唐山经验开始主动纳入国家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视野。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正率团在欧洲访问的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多次打电话要求唐山建立全方位支援四川抗震的指挥部,召集原参与唐山抗震指挥部的老同志,回忆唐山救灾过程,讨论当时救灾的每个阶段,注意每个阶段中的问题。14日,唐山成立地震专家咨询委员会,把曾亲历唐山抗震救灾的干部、技术人员组织起来,根据灾区情况会商应对措施,并及时向中央办公厅和四川省委提交了18个专报。

托孤、抚慰、吃喝、穿衣皆有经验

“这些专报很管用。”17日,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称赞唐山发来的专报,并打电话给唐山市委书记赵勇,专门请教灾后孤儿孤老如何安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在一份由赵勇签报的唐山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议专报中已提前给出建议:对于没有亲属的孤儿先由外地福利院收养,但最好的方式是以书面方式向福利院申请,对0~14岁儿童分类采用以家庭收养、家庭助养、家庭寄养等方式分流。

5月13日上午,唐山市通过媒体向唐山市民紧急号召经历过抗震救灾的普通市民,把自己防震、逃生、互救、震后生存、防疫灭病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向媒体反馈,或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向灾区传播。

灾后重建、遗址保留颇有讲究

唐山从2000年起已经严格把抗震设防纳入基本建设管理中,地震局对此有着严格的考评环节。唐山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赵硕表示:“对房屋特别是公共建筑的安全评估,就相当于地震预报。”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称:“由于抗震设防涉及建筑中水泥砖块和框架结构的成本问题,受地方管理影响,国内一些地震局的抗震设防管理权限偏弱。”

唐山市抗震专家咨询委员会认为帐篷不宜久待,建议四川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抓紧建设简易活动板房,组织有关企业,抓紧入冬前的有限时间,全力组织生产装配式房屋和彩钢瓦房屋成片组装。

5月16日,唐山市还紧急向中央办公厅上报了《做好地震遗址保护工作的建议》。《建议》称,为今后国土保护研究提供研究现场,建议选择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灾害的典型场地作为遗址妥善保护。其中唐山特别提出选择场地作为遗址应具有一定规模,以体现地震现场的客观性;同时地震遗址选择应尽早进行,最好在恢复建设之前,以保护地震现场原始面貌。

中央、国务院采纳唐山市的建议,决定将北川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保护起来,并于5月24日开始实施。

防疫不留死角,帐篷须防火灾

苏幼坡是河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唐山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同时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32年前,作为一名煤矿工人,他从废墟中自己爬出来,并于一天内掩埋了11名亲友。对他而言,汶川大地震,虽未亲历,但感同身受。

“地震的救灾分为3个阶段:救援、恢复和重建。”苏幼坡说,目前救援人员正在汶川进行恢复阶段的工作。

对于目前灾区将发生大型疫情的传言,苏幼坡并不认同:“只要消毒得当,大灾之后不会有大疫,唐山地震就是实例,无一人死于瘟疫。”唐山地震后,大量尸体横陈街头,救援人员只能草草就地掩埋,直到数月后才挖出,进行二次集中掩埋。当时,也曾有人担忧会否有大规模疫情发生。

他说,最终无疫情发生的成果依赖于唐山地震后的大规模消毒,“天上飞机在喷洒消毒药品,地上由车辆喷洒消毒药品,喷不到的死角,由人背着喷洒器去喷”。资料显示,32年前的唐山劫后,时值夏季,又逢雨季,但震后一个月城乡患病率降低到3%至5%,无一人死于瘟疫,唐山灾区传染病发病率还低于往年水平。

“地震救援的第二阶段是恢复,即建立避难区域。”苏幼坡称,避难区域即为“简易城市”。

在苏幼坡的描述中,简易城市包括简易学校、简易医院、简易商店甚至包括简易电影院。

32年前的唐山,就修建了大量的简易城。当时唐山民谣有云:“登上凤凰山,放眼望唐山,遍地简易房,砖头压油毡。”苏幼坡说,当时的技术条件只能让受灾群众以油毡和废料搭建简易房,后期则用木桩和柳条搭建泥房,而现在的汶川,受灾群众则可以住进帐篷内。

“帐篷也是应急之举。”苏幼坡认为,“以唐山经验而言,地震之后的汶川可能发生的堰塞湖、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更为危险。”1933年8月发生在四川叠溪的大地震,山体滑坡后在蜗江中形成两道天然水坝和4个堰塞湖。据记载,地震时死亡500余人,而两个月后由于坝体垮塌,导致两万余人在洪水中丧生。

苏幼坡说,汶川地震灾区与岷江相邻,水库等设施也在地震中受损,进入雨季之后,灾民的简易房必须考虑到稳固等因素。“除了稳固外,还应考虑火灾。”苏幼坡说,唐山当时就发生过几次火灾,因此要建隔离带等防火措施。大量简易房形成的简易城市必须考虑防火、隐私、睡眠休息等因素。此外,简易城市必须具备如厕、洗浴等公共设施。而在未来,可以在简易城市的基础上,建设新城。

从避难帐篷,到简易城市,再到建设新城,修建一座简易城市,对受灾群众而言,就是新建家园的起点。苏幼坡说,建成简易城市不要超过半年,冬季到来之前必须建好。因为老百姓要过冬,还要过年。汶川也是如此,冬天来临之前肯定得给老百姓一个相对安稳的住处。而要恢复到震前水平,建设新城预计需3年到5年。

唐山正式的震后重建从1979年开始,历时7年多,直到1986年底才基本完成。据统计,自大地震发生以来,中国用于唐山恢复建设的总投资为43.57亿元。历经7年的建设,唐山建成一座功能、布局良好的新城。

新城选址 不宜照搬唐山

“中国有句古话叫触景伤情,但还有一句话叫故土难离。”苏幼坡认为,在四川灾区诸县的简易城市选址问题上,受灾群众往往希望原地建设家园,但应从四川全盘来考虑。

“第一种方案是原地重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这一种方式也是唐山的选择。苏幼坡说,这一种重建方式好处有二:一是可以节约国土用地,减少搬迁征地费用;二是从精神层面上可以告知世人,这个经受劫难的城市又重新屹立,可以鼓舞人心。

而对汶川等地而言,苏幼坡认为这种方案并不合适。“因地制宜来考虑,汶川等地并无大型工业,经济主要以旅游和农业为主,城乡比较分散。”他称,唐山原地重建主要是因地处平原,而汶川等地原地重建就不如易地建设新城。

对于将受灾群众迁至未受灾的大型城市的说法,苏幼坡持反对态度。他称,在大型城市设立受灾群众区,原住民和受灾群众之间将会产生心理隔阂,这种隔阂产生的系列问题将会随时间而凸显,不利于受灾群众心灵恢复。

“第二方案,是在简易城市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美丽的新城。”他说,如果地质条件不好,重建就应避开地下的活动断裂带,减少地震的威胁,还节省原地重建所需的清理废墟的费用。

在苏幼坡的设想中,灾后重建的汶川、北川等地,是一个综合工业、农业和旅游等资源的新型城区。

建学校先是抗震,然后才是美观

历劫之后,灾区的人民会注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唐山地震后建起的楼房,在抗震性能上按照8度设防的,而地震前是6度。

对于汶川地震中,大量学校发生垮塌,苏幼坡称,发生这种情况是因学校多为砖混结构,横墙较少,所以容易在地震中发生事故。他建议:“灾后学校房屋建设要提高抗震烈度,比其他建筑要高,先是抗震,然后才是美观。”

苏幼坡是国家建设部标准组的成员,他称:目前,建设部正考虑,提高中小学校在建设中应达到的抗震标准。

苏幼坡所在的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办公楼,由他一手设计。在大楼的楼体和地基之间,存在着一层厚约数十厘米的隔震垫。隔震垫由钢板和橡胶累积而成,可抗7.8级地震。这种建筑楼体和地基分离,地震到来之际,隔震垫动,但楼体不动。苏幼坡说,如果条件允许,他将在灾区推广该设计。

(摘自《民主与法制》2008年6月2日)

猜你喜欢
唐山市唐山汶川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王大根
唐山市档案局荣获国家档案局“2014‘走进档案’征文活动组织奖”
感怀信笺
汶川樱桃熟了
完形填空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