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承载中国梦

2008-08-19 03:38
关键词:嫦娥月球卫星

从48年前苏联发射的探测器第一次掠月而过,到我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绕月,全世界共进行了124次月球探测活动,但直到今天,这个离地球最近的星球上的任何资源都尚未在人类生活中得到直接应用.

那么,中国为何要派出“嫦娥一号”卫星奔向月球进行探月工程呢?

资源利用前景诱人

月球资源利用遥远到无法预期,但科学家从不怀疑这一天的到来

科学家们把目前可能开发利用的月球资源大致分成三类:

——高位置资源.“站得高就望得远”,目前的通信、气象、资源等应用卫星都是因为拥有高位置而发挥了巨大作用,月球比卫星更“高”,从那里回望地球必然有不同的效果.

——微重力和高真空环境资源.月球表面上的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六分之一,而且没有磁场,如果在月球上生产新型合成材料或生物药品,将会获得混合非常均匀的产品.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以月球为基地观测宇宙,用40 cm直径的望远镜观测的效果就相当于在地球上用8 m直径的望远镜观测的效果.

——矿产和能源资源.月球上已知的矿物有100多种,其中有5种是地球上没有的.月球表面的不同岩石富含硅、铝、钾、磷、铀、钍和稀土元素.据初步估算,月岩中的稀土元素在225亿t至450亿t之间,铀元素达50亿t.在月球表面厚厚的尘土里,还蕴藏着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氦-3.有人预计,全世界煤炭还能再开采100年,石油还能再开采70年.核电需要的铀矿,按目前的发展速度仅能用50年.如果利用核聚变发电,氦-3是最安全最清洁的能源,然而地球上的氦-3仅有15 t左右,尚不能支持美国半年的用电量.月球上的氦-3最保守估计可供全世界开采500年.

尽管这些资源的利用遥远到无法预期,但科学家从不怀疑这一天的到来.

50年来,世界各国发射了近百颗深空探测器,把人类的“眼睛”带到了太阳、行星、彗星和小行星上,带到了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深空中,使“相对论”等一系列宇宙基础理论得到了验证,并获得了很多对宇宙的新认识.

探索宇宙的奥秘,这中间怎能没有中国人的身影?

当经济实力和航天技术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我国终于决定开展深空探测活动,并以无人月球探测作为起步.

欧阳自远,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首席科学家,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前说:“全国122位专家学者组成了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大家期盼月球科学数据尽早传回,期盼我国科学家能在宇宙探索中做出更多贡献.”

谁先到达谁就主动

第一轮探测我们没有赶上,新一轮探测热潮中,中国决不能落后

“别人探月搞了几十年,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去搞?”作为绕月探测工程的总指挥,栾恩杰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每当这时,栾恩杰都不禁微笑着反问道:“别的国家生产汽车,我们是不是就不用生产了?外国科学家研究人类起源,我们的科学家还要不要研究?”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中国科学家一直以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姿态,在浩瀚太空中书写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度.

1984年联合国通过的《月球协定》规定,月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孙家栋曾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他说:“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是,如果我国的月球探测活动取得一些成果,在国际上讨论《月球协定》的修订和分享月球权益时,将有更大的发言权,就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在月球上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没有发言权.”

尽管国际上每年都要发表一些月球研究成果,但真正具有核心价值和意义的资料,从来都没有完全公布.

欧阳自远说:“仅靠别人的二手资料,我国的科学水平就会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

在尖端领域,中国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作为.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背景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探月活动.经过二三十年的沉淀和思考,人类重新从科学角度审视月球探测,21世纪的最初几年,美、俄、欧、日、印等不约而同地启动了月球探测计划,掀起了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

如同地球上的南极科学考察一样,谁先到达谁就掌握主动权.“如果等到别人都已找到月球资源利用的方法,我们再启动探月计划,就太晚了.”欧阳自远说,“第一轮探测我们没有赶上,新一轮探测热潮中,中国决不能落后!”

我国有关专家表示,“嫦娥一号”飞行探测并非以往探月的简单重复.

据介绍,迄今为止对月球开展的探测一般有几种途径.一种是掠过月球,但不减速制动,直接飞走;还有就是撞击;到后期才是绕月探测,以及软着陆、采样返回等.

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表示:“就我国此次开展的绕月探测工程而言,虽然起步晚于一些国家,但是起点并不低.我们第一步就是环月,而不是掠过月球.”

“我们没有重复别人的老路,而是实现了跨越.”从立项到发射仅用了3年多时间,作为工程总设计师的孙家栋感到十分自豪,“‘嫦娥一号卫星将首次绘制月球三维全图,探测的元素中有9种是国际上从未公布的……”

深空探测天机无限

探月工程将推动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新突破

上世纪80年代,在日内瓦联合国知识产权总部各个国家代表自己知识产权的展台上,美国展出的是一块月球岩石,苏联展出的是加加林的照片,而中国展出的是一个景泰蓝花瓶.

当时来到这里参观的中国青年学者叶培建被深深震撼了.

在今天,什么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航天技术无疑是重要的特征之一.

如今,叶培建已成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他说,耗资二三百亿美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美国建立和完善了庞大的航天工业体系,支撑起整个美国十余年的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从“阿波罗”计划中派生出了大约3 000种应用技术成果.

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长征”系列火箭,发展了通信、气象、对地观测、定位导航、科学实践、返回式、小卫星等7大系列应用卫星,发射了4艘无人飞船和2艘载人飞船,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探月工程立项后,数千人的研制大军投入其中,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层以上骨干的平均年龄仅在35岁左右.“通过探月培养一支出色的队伍,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希望之所在.”孙家栋为此特别欣慰.

探月工程中需要突破远距离数据传输、人工智能、自动化加工、空间核电源等一系列新技术,涉及诸多新领域,这些新突破又将推动一大批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正式将绕月工程列为16项重大专项工程之一.

如今,开发和利用空间的能力与成果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消息传出后,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随着工程的进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促进全社会的进步.

链接

29年前中国专家在半克月球石上做研究

1978年5月28日,美国派遣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他送给中国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块从月球上带回的石头,这块石头如指尖般大小,铸在一个有机玻璃盒里,质量只有1 g.

美国人没有提供这块石头的“出生证明”.揭谜底的任务落在了中科院身上,当时还是一名研究员的欧阳自远主持研究这块月岩.

由于十分珍贵,这1 g月岩也被掰成两半用——一半拿来研究,另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馆供大家观赏.

欧阳自远和来自全国的专家一起为这块0.5 g的月岩“会诊”,经过一系列研究,他们不但证明了这块月岩是高钛月海玄武岩样品,而且还确定了这块石头所在的位置有没有阳光照射.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国的科学家围绕这半克月岩发表了12篇论文,受到了世界各国同行的钦佩和赞许.这半克月岩成了中国人与月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摘自《大河报》)

【责任编辑:穆林彬】

天气预报

某人去参观气象站,看到许多预测天气的最新仪器.参观完毕,这个人问站长:“你说有75% 的概率(即可能性)下雨,这是怎样计算出来的?”站长想了想答道:“这也没什么深奥的,那就是说,我们这里有4个人,其中3个人认为会下雨.”

猜你喜欢
嫦娥月球卫星
陪我去月球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系列长篇故事,《月球少年》之六:降临月球的不明飞行物
静止卫星派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我们的邻居是月球
What Would Happen If All Satellites Stopped Working? 假如卫星罢工一天
“嫦娥”为何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