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在语文教学中的益处

2008-08-23 10:58王代慧孙永杰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口技罗布泊重难点

王代慧 孙永杰

ソ几年来,人们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在中学开展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下面,根据我的实践,就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的益处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乃至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如我在讲《纸船》这篇文章时,利用了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一只小纸船随风而舞,随风而落,将作者漂泊无所依的境况形象地展现眼前。情随景生,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之中,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2.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

多媒体能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直观形象逼真的展现出来,能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描绘的美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三峡》一课时,我极尽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描述三峡的美,可学生就是难以想象出三峡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致。想来想去,我就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活跃起来,仿佛置身于美丽的三峡,一下子领略到了四季难以描述的美。激起了学生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我深深领略到了多媒体教学的妙处。

3.多媒体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朗读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欣赏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边塞雪景,体会着岑参送友那淡淡的忧愁,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诗人笔下的情感世界,从而萌发了“我要读,我要读好”的强烈欲望。这样,既培养了阅读能力,训练了语感,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多媒体教学易于突破知识重难点。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而且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例如,在讲《口技》一课时,因为学生对口技了解非常少,班上没有几个学生能叙述出口技的特点,无法领会口技的妙处。在教学开始,我为学生们播放了骆桑表演的一段口技,帮助他们了解口技这门艺术,使学生对课文的描写有了直观认识,学生非常感兴趣。在第二课时中,我带领学生们学习课文,很快突破了重难点。又如,学习《消逝的罗布泊》一课,学生生活在北方,对“罗布泊”很陌生,对胡杨林更是无所知,对此难以理解,也读不出真情实感。考虑到这些,我为他们播放了有关的画面。“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一下子领悟到了破坏大自然。难点突破了,我对松坊溪的喜爱也又多了几分。

5.信息是大,内容丰富。

储量大,速度快,这是计算机的功能特点。一张光盘,你可以装进多课的内容,屏幕的显示应有尽有,学生看完一屏又出一屏,各种题型,解释详细全面,使学生见识各种不同的解法。这一点,普通授课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这一特点使学生大量接受新知识,不断开拓视野,时间越长,收益了越大。

计算机博大的容量,丰富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学习内容更详尽、全面,同时了促进了教师的备课、授课;使教师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这样也有利于教学获得大面积的丰收。

6.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学习了《消逝的罗布泊》以后,不少同学对罗布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告诉他们网上有许多有关罗布泊的资料,果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罗布泊资料,对罗布泊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它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尽管人事这项工作的老师在实践中还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是我们坚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这项具有开创性的事业一定会给传统的文教学改革带来生机和活力。

ィㄗ髡叩ノ唬杭林集安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口技罗布泊重难点
擅长口技的猎人
90后口技传承人:用一张嘴还原《阿凡达》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罗布泊之咒
彭加木 拓荒罗布泊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
Units 11—12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