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研究

2008-08-23 09:12王友洛
中州学刊 2008年4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党的建设河南省

王友洛 闫 芳

摘要:注重实践创新是河南省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加大了推进实践创新的力度,取得了多方面成果: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声有色,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在改革中创新,作风建设新招迭出,基层党建亮点纷呈,反腐倡廉形成长效机制。其中许多成果具有原创性,形成了全国性、持续性的影响。

关键词:河南省;党的建设;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0048—06

收稿日期:2008—06—10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度重点课题《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友洛,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闫芳,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注重实践创新是河南省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创新成为时代话语的氛围中,河南省各级党组织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历次全会的精神,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加大了推进实践创新的力度并取得了多方面成果。本研究报告拟从多个方面对这些创新成果进行梳理和展示。

一、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声有色,

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效显著根据十六大的部署,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我们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党开展。河南省各级党组织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各项“规定动作”,同时,又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推出了许多“自选动作”。

漯河市作为全国19个先进性教育试点单位之一,重点探索了在停产关闭破产企业、困难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和离退休职工党员中如何开展先进性教育的问题。通过大胆创新组织设置形式和党员管理体制,解决了部分党员找不到或不找党组织,部分党组织找不到或不找党员的问题;通过把先进性教育同解决部分党员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使困难党员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激发了他们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进行了先行探索;通过把握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党员的特点,实行分类指导等,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创新性做法,破解了在“特殊群体党员”中开展先进性教育的难题,受到了中央和河南省委的充分肯定。

在分三批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河南省委和各级党组织始终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表现出五个方面的鲜明特点(把握了特点、突出了重点、解决了热点、突破了难点、体现了落脚点),取得了实践、理论和制度三个方面的重要成果。就实践成果来说,全省各级党组织公开承诺办实事50多万件,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满意率达到98.98%。就理

论成果来说,全省上下召开各类理论研讨会9350多次,广大党员干部撰写理论文章18万多篇。就制度成果来说,在认真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的基础上,河南省委针对机关、高校、乡镇、社区、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不同特点,制定了《建立健全机关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意见》等七项意见,并且配套建立了《党员经常性学习制度》、《定期谈心制度》、《开门受教育、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七项制度。全省各级党组织共建立党建工作制度13万多项,受到中央检查组和中组部的充分肯定。

二、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在改革中创新,

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明显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河南省委和各级党组织抓住这一关键,在实践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

1.推进领导班子配套改革,强化干部队伍宏观管理。一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严格领导班子职数管理的意见》,在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扩大党政交叉任职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8个省辖市、158个县(市、区)、1895个乡(镇)分别减少领导人数17人、623人、4239人。二是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县(市、区)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43名在一个县(市、区)担任党政正职8年或县(市、区)委书记5年以上的优秀干部,经考察解决副地厅级待遇,并继续留存现岗工作,鼓励干部扎根基层,干事创业。三是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创新形式,采取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国家部委、省直综合部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和基层一线挂职锻炼,担任省信访督察专员等多种形式,拓宽了干部培养途径。实施“源头工程”,先后选调1539名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四是在干部调岗上取得了重要突破。郑州市针对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容易出现激情消散、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不高,甚至滋生腐败等弊端,于2007年底2008年初,作出了对126名市直县处级官员进行调岗的重要决定,最终调岗49人,退出现职改任非领导职务36人,并对大多数科级干部进行了单位内调岗,被媒体称为“前所未有且难度极高的动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探索性做法”。

2.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一是省委在全国率先用全委会“票决制”调整干部,并把票决的对象由中央要求的省辖市党政正职扩大到省直单位、省管高校的正厅级领导干部。目前,各省辖市都实行了县(市、区)党政正职拟任和推荐人选由常委会提名、全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的办法。二是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力度。2003年,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了41名省直副厅级和省管高校级领导干部,使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截至目前,省、市、县三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11000多人。另外,还选择郑州等8个省辖市进行了差额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试点,采取差额推荐、差额测评、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的办法,选任党政领导干部,取得了好的效果。三是部分市县在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上取得重要进展。郑州市于2003年9月在登封市率先推出,2004年7月在郑州市全面推广的干部选拔任用“三票制” 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采用这种办法选拔出的包括登封市市长在内的800多名优秀县处级、乡科级干部,群众认可度高,社会各方反映良好,在纪检、组织和信访部门均没有收到一封告状信,并且在工作岗位考评中优秀、称职率都较高。“三票制”选任干部的做法,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郑州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受到河南省委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讲话予以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推广。

三、作风建设新招迭出,媒体关注引人注目

作风建设事关党的形象,事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委历届领导班子都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2001年初,河南省委就作出了抽调四万名机关干部连续三年驻村帮助工作的决定并毫不动摇地实施,取得良好效果。此后,河南省委和各地党组织又推出了一系列加强作风建设的新举措,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1.创造性地开展“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河南省委创造性地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届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集中时间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加强领导干部五个方面作风建设、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省委常委率先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剖析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作风的具体措施,订立了《中共河南省委常委会作风建设的“约法十章”》,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学习上求“深”,查摆上求“真”,整改上求“实”,执纪上求“严”,面貌上求“新”。这项活动弘扬了新风,树立了正气,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五一”期间视察河南时,对这一创新性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2.“禁酒令”、“DV偷拍”等新招迭出。针对作风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河南各地在作风建设上出了许多新招、绝招。比如,为解决公款吃喝问题, 2007年一开始,信阳市委就下发了被称为禁酒令的2号文件,与以前一些发布禁酒令的地方不同,信阳不仅不让中午喝酒,还设置了严格的督察机制和处罚措施:专门成立三个督察组,并赋予了履行职责的尚方宝剑——可以调动110,可以随时随地对信阳市所有的干部进行检查,可以明查暗访、先斩后奏、就地免职等。禁酒令实行一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处理公职人员喝酒108起269人;上半年招待费开支比2006年同比节约了30%多,仅酒一项就节约了4300万元。与信阳“禁酒令”异曲同工的还有驻马店市汝南县禁止公款吃喝的“DV偷拍”。 从2007年3月起,河南省汝南县纪委工作人员每天拿着DV到各家酒店暗访。工作日喝酒将在县电视台曝光,罚款5000元,甚至停职检查。一年下来,工作人员已经在县里的大小娱乐场所附近走过上百次,因公款吃喝被通报批评的党员干部近40人,受到党纪处分的4人;每个单位的招待费节省了70%,全县大约省下了800万元。 信阳的“禁酒令”和汝南的“DV偷拍”,受到了新闻媒介的高度关注和热评,称赞“工作日禁酒令是一场公务招待的革命”。在人民网推出的2007年“十大地方新政”评选活动中,信阳“禁酒令”始终以高票稳居首位。

四、基层党建亮点纷呈,多项探索全国率先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各级党委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1.农村基层党建在深化“三级联创”中不断创新。党中央多次专门发文要求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的“三级联创”,是由河南省郑州市首创的。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深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强基富民”工程。以抓“双强”(培养选拔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村支部书记)、促“双创”(创富裕村、创和谐村)为着力点,强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目前,河南省已有13万名村“两委”干部成为“双强”带头人,占村“两委”成员总数的70.5%。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采用“电信宽带网络+机顶盒+电视机”这一便捷、节俭、高效的建设模式,探索出富有河南特色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新路子,受到全国远程办充分肯定。三是积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2002年4月,鹤壁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经过几年探索,取得很大成效。这一做法以其“四个能够”即“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能够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血液支持,能够为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持,能够为大学生健康成才提供平台支持”引起了河南省委的高度重视,并于2005年7月制定了《关于实施大学生“村干部”的意见》,明确提出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四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阵地建设。按照“有旗帜、有牌子、有办公设施、有电教设备、有党务村务公开栏”的“五有”标准,切实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办公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到2007年8月,全省已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7228个。五是涌现出了一批实践创新的典型范例,如荥阳市为适应农村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极大变化的新情况,率先通过“双联双增” ②这一活动载体,大胆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根据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多样化和发展不平衡的要求,打破几十年一以贯之的一村一支部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由按农村党员自然居住地设置党支部,改为按“产业链”、“区域链”、“义务链”设置党组织(总支、支部、小组);通过基层党组织村村联建(包括优势互补联建、强弱帮扶联建)、村企联建、村与市直部门联建、村所(乡镇站所)联建等方式,整合执政资源,取得了“班子联优、实力联强、群众联富、党群联心”的明显效果。“双联双增”得到了中组部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其做法和经验在《求是》杂志刊发,全国也有多个市、县予以推广。

2.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探索和经验全国领先。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以农民工和新社会阶层为主体的流动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已成为党建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从2003年起,信阳市就开始探索在务工经商党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并发展为后来实施的“金桥工程”, 为破解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教育管理难题提供了成功经验。其做法和内容主要是:采取单独建、依托建、联合建等方式,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承担对外出务工党员管理、教育、服务的职能;开展以“四争四爱”为主要内容的争先创优活动,设立党员示范岗,发挥外出务工党员年富力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开放意识强、整体素质高的特点,带动和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发挥外建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联合工会、司法等组织和部门,帮助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实施回归工程,为农民工流动党员搭建返乡创业的金桥。“金桥工程” 实施以来,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建立党总支5个、党支部200多个、党员管理工作站1个,把近70%的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纳入了党组织的管理。与信阳“金桥工程”相媲美的,是郑州市金水区的“红色家园”。通过构建融组织设置新模式、党员管理服务平台、党员信息化管理于一体的红色家园,建立党员流出、流入地双向互动的共管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实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突破。特别是创造性地建立的由智能管理卡、智能感应器、客户端软件和中心服务器四部分组成的党员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用智能卡替代了流动证,实现了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一卡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推广价值,受到了中组部的关注和称誉。如果说,“金桥工程”创造的是以流出地党组织为主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经验,那么,“红色家园”创造的则是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金桥工程”、“红色家园”所探索出的新路子和新经验,引起了中央和省、市有关领导、各新闻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已在河南省和全国许多地方推广,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3.以争先创优为载体的分行业创建活动有声有色。在农村,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抓“双强”,促“双创”,大力推进“强基富民”工程。在城区,开展了以“三建”(建党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党建活动,强化了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在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单独建、联合建、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方式,在90%以上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都建立了党组织,努力实现“五有两保”(有党的组织、有党的阵地、有党的活动、有党的作用、有党的形象,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在党政机关、国有(国有控股)企业、科研院所、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深入开展分行业创“五好”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积极探索流入地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共管”的管理模式,已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2575个,覆盖了80%以上的流动党员,确保外出务工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转岗不转向。

2007年9月,以中组部部务委员、组织局局长傅思和为组长的中组部调研组在河南调研时,对河南省基层党建创新给予了充分肯定。傅思和认为,河南省基层党建的“许多工作很有特色,很有创意,为全国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经验……抓双强促双创、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基层党建阵地建设、驻村帮扶工作、流动党员管理、关爱留守儿童等项工作,都是从河南的实际出发,有新的创意、好的成效”。

五、推进制度建设,形成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十六大以来,河南省紧紧围绕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入研究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创造积极倡廉、自觉守廉的长效机制,为河南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创新反腐倡廉教育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方法上,坚持把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各级党校和公务员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列入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内容;在教育形式上,坚持每年确定一项主题活动,用主题活动带动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通过开展反腐倡廉文艺汇演、书画展览,开设廉政新闻专栏、发送廉政短信、播发廉政公益广告,开展评选廉内助、廉政宣誓、廉政公开承诺,开办廉政网,推进廉政文化“五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反腐倡廉社会舆论氛围;建成“河南纪检监察宣教基地”,为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阵地和有力支撑。

2.创新权力制约机制,加强源头治腐。一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遏制吏治腐败。加强和完善领导干部任用机制、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责任追究机制、干部任用监督机制、交流和回避机制,堵塞选人用人上的制度漏洞。开封市探索制定的领导干部任用“五综合机制”,郑州市探索出的“三票制”选拔任用干部方式,焦作市监管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十项制度”等,都在全省进行了交流和推广。二是加强决策制约机制。在工程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干部任免等重要事项上,实行集体决议,并辅之以公示、听证、民意征询、专家论证、行政复议等民主决策规则程序,有力地制约了“一把手”的权力。三是完善执法权力制约机制。实行执法收支分开、收缴分离,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如郑州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建立罚款自由裁量阶次制度的意见》以及《郑州市行政机关执法职责综览》,有效规范了行政执法工作。四是完善行政审批权力制约机制。河南省各级政府严格规范审批项目的增加、取消和调整,使其依法而行;明确审批时限,防止拖拉扯皮;简便审批程序,建立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中心;利用政府信息网络平台,大力推进网上查询、登记、许可、注册、备案等;对违法审批、延误审批、错误审批和未履行监督责任的单位和个人严格追究相应的责任。五是完善招投标权力制约机制。在遵循中央及中纪委的有关招投标制度的同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和创新招投标机制,如焦作市卫生局探索出的“决策、监督、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药品集中招投标采购的办法,为河南省卫生系统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3.创新反腐败预警机制,及时遏制腐败苗头。一是建立健全廉情预报机制。在完善民主测评制度、民主考察制度和信访举报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省市的巡视工作,完善巡视制度;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廉洁预警测评”制度;健全廉情联席会议制度,并逐步加大媒体对于腐败信息的曝光力度。如南阳市发挥“十员”即纪委委员、廉政监督员、特约监察员、行风监督员、特约研究员、网络评议员、审理咨询员、特约审计员、刊物通讯员、监察学会会员在各自岗位、各自领域的作用,形成有效的信息、监督网络。二是建立健全督察警示制度。通过涵询回复、诫勉谈话、督促整改等措施,及时遏制少数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的苗头,有效的挽救干部,并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三是完善廉情测评结果运行机制。廉情预警结果作为教育党员干部的学习材料,使广大党员干部及时了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树立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在适当的范围通报考核结果,把考核结果作为各单位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评选先进、选拔任用和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把廉政预警评价结果作为向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通报反腐倡廉情况的重要内容,听取他们对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作为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

4.实行村组“三资”代理服务,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特别是靠近城市的近郊区,以土地为代表的资产、资源已经成为可以获取财富的一块“肥肉”,然而,由于管理制度的缺失,这块“肥肉”正在一些地方成为巧取豪夺的对象,进而成为引发农村社会矛盾的“高发区”。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焦作市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精心设计,首先在中站区试点,探索出一套以农村资金、资产、资源代理服务为核心,由村民参与,让政府监管,严格按程序办事,使村干部的权力置于有效监督之下的新型管理机制。其主要做法:一是实行“两个取消”,即取消各村(组)会计、出纳,只设一名报账员;取消各村(组)账户,设立统一的银行账户,按“一村一账户”方式进行分户核算管理。二是实行“两个延伸”,即从原来实行的“村财乡监”单纯的资金管理,向资产、资源延伸;从只对村级管理向村民小组延伸。三是民主理财,还权于民。村委所有资金支出前,都必须经过民主讨论。四是创新机制,规范运作。建立区、办事处、村三级监督管理体系;制定“三资”集体决策制、预算制、审核制、备案制四个运行程序;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制度、统一银行账户、统一程序、统一公开、统一监管。实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钱、用制度管人。经由中站区试点而在焦作全市农村推开的“三资”代理服务,为从源头上堵塞漏洞、预防村干部腐败、促进农村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被《中国财经报》称为村财民管的“焦作模式”。

六、思考与小结

1.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这与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形成的保证和支撑作用密不可分。而党建工作中,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无疑是亮点和看点,需要系统地总结和研究。这种总结和研究,既是对以往创新成果的展示,能起到鼓舞士气、提升形象的作用,又是对进一步创新的倡导和推动,有助于承前启后,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党的建设工作的实践创新。

2.分析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党的建设实践创新成果,可以看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时刻倾听来自实践的呼声,把解决实践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作为党的建设的创新点,作为创新的源泉和基础。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实践与创新,特别是其中的“上与下”和“下与上”关系的思考。所谓“上与下”,就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好贯彻中央(上级)部署、要求和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完成“规定动作”和创造“自选动作”的关系。我们认为,一方面,要认识到,中央(上级)的部署、要求是在审视时代发展要求和大量调查研究、全面总结实践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的,本身就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产物;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中央(上级)的部署、要求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一种普遍性反映和共同性把握,普遍性来自特殊性却永远不能涵盖特殊性。在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恰恰留下了创新的大量空间。只有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才不至于使工作流于一般化,才能出特色、出亮点。所谓“下与上”,就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中央决策之间的关系。在这层关系中,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中央决策的源头。再进一步,可以归纳出一个公式:实践创新——党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总结升华——中央决策、理论创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很深的启发和感悟:实践创新大有可为,党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的总结升华大有可为。

3.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且强调“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创新不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也不是简单的口号上的推陈出新,而是要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制度形成新规范。而要做到这一切,都脱离不开治国理政的实践,都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把舆情民意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作为创新重点。当前,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就党的建设来说,随着治国理政实践的不断深入,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方面,如何进一步扩大民主,克服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积弊以及跑官要官甚至买官卖官、民主推荐环节“拉票”、组织考察环节失真等时弊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在干部的考核评价方面,如何尽快制定出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克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的重经济增长速度、轻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短期效果、轻长远发展的倾向,特别是克服一些干部心浮气躁,做表面文章,搞各种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方面,如何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建立和完善各种监督制度,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特别是“一把手”的有效监督,还有待于在实践中破解。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如何通过制度建设,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营造党内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各级干部、广大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总之,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创新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建设要紧扣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脉搏,就必须始终坚持面向实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创建新机制、丰富新载体,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相关报告。

注释

①参见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研究室、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社所课题组:《创新干部选任方式的积极探索——登封市实行干部选任“三票制”的调查报告》,《河南日报》2004年6月18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三票制”: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新尝试》,《中州学刊》2004年第3 期。 ② 参见王友洛、马建新:《大胆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对荥阳市农村“双联双增”活动的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

责任编辑:思齐中州学刊2008年第4期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2008年7月中 州 学 刊July,2008

第4期(总第166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4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党的建设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