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8-08-23 09:12
中州学刊 2008年4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主义

朱 伟

摘要:知荣辱方能创和谐,纠倒错方能塑美德,扬正气方能利千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共识与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0140—03

收稿日期:2008—04—22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研究》(2007BZX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伟,男,商丘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副教授。

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就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共识与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荣辱观:一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话题

“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褒贬评价和人们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感受。”①自从人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并在群体规则下生活以来,人就有了荣辱感,人正是通过荣辱感而享有了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最初尊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维护自己的尊严、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出发,总是力求于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尽可能地去赢得荣誉,清除耻辱。

在中国古代的荣辱观中,先哲们非常重视耻辱观的形成,认为耻辱与人的生命相连,故有“士可杀,不可辱”之说。孟子不仅将羞耻作为良心的重要内容,而且把它作为判断人与非人的道德标准:“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②“无羞恶之心,非人也。”③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管仲更把“耻”字提高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认为“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④。清代学者顾炎武认为,在礼义廉耻四者中,耻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之所以不清廉,乃至于违犯礼义,做出种种不合乎道德的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知羞耻。晚清时代的龚自珍更是把个人之耻与国家之耻联系起来,“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远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⑤。古人之所以重视“耻辱”的道德意义,在于“有耻”是人内在的道德底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同时“有耻”也是建立其他德行的良心基础,正如陆九渊所言,“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荣辱观的教育和引导。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论述了无产阶级的荣辱标准。他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⑥建国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主要阐述了以国家和人民为核心内容的荣辱观。他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

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⑦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针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了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荣辱观,指出,“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⑧。因此,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体现了在道德建设问题上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二、重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途径

知荣明耻,重在实践。作为人们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荣辱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探索荣辱观形成的有效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社会道德舆论的正确引导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有利条件。社会道德舆论是指舆论主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的善恶评价。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具体的社会道德舆论结合起来,就会使自身具体化,从而成为一种现实力量。社会道德舆论依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目标,对高尚的道德行为和良好的道德现象予以赞扬、歌颂,对不道德行为予以谴责、鞭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从而对人们的言行起到实实在在的引导作用。塑造道德典型和进行道德批评是社会道德舆论发挥作用的两个重要方面。道德典型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度形象化,道德的“先行者”在自己的言行中体现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社会学习的范例,是社会道德理想人格的标示,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社会道德批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又一种形象化。社会舆论对假恶丑的无情解剖和鞭挞,能够使人们引以为戒,从而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肯定的方向。

第二,知耻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重要动力。伦理学与价值论的研究认为,正确的荣辱观的建立,同时也是对错误的、混乱的荣辱观进行清理与批判的过程,即“荣”与“辱”不仅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的。只有明确了什么是“辱”,也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荣”。“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是促进个体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⑨只有知耻,人们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合乎道德之事,不为违反道德之事;只有知耻,人们才能迷途知返,知错必改,不断提高道德层次;只有知耻,人们才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断趋荣拒耻,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但知耻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形成的。因此,确立适度的知耻感,是引导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的关键。

第三,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关键环节。要保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深入探究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陶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情感和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追求是荣辱观教育的两个关键环节。人们一旦牢固地确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信念,就能坚定不移地选择正确的行为,并依据这种信念来判别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善与恶。其次,要认真研究、探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要善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回答伴随着和谐社会构建和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再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手段要灵活。要坚持学思统一、知行合一、内外如一的原则,努力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要依据和谐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地开展教育,凡是能有效促进社会成员道德品质不断提高的形式和方法都应该积极运用。

第四,建立合理的社会奖罚机制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有效措施。道德的践行,虽然从根本上说依赖于道德主体的自觉性,但是,道德主体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其自律性的养成需要一个由不自觉逐步转化为自觉、由外在的道德要求逐渐内化为内在的道德需要的发展过程。在现阶段,利益不仅成为人们积极向上的巨大驱动力,也可以异化为人们走向堕落毁灭的巨大诱惑力。因此,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社会奖罚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奖罚机制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强化激励。这种强化激励是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从而实现扬善抑恶,保证社会理想的道德价值目标的实现。要使社会奖罚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确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刚性的措施、明确而及时的奖罚。

三、“八荣八耻”: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石与价值导向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需要与其相适应的正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是从整体上对社会价值观念的精辟概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社会健康发展的调节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社会规范的调节作用。无规矩不成方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规范。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价值观的多元碰撞日趋激烈,人们的价值评判相对困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才能使社会生活有一个共同的规范,并通过这种共同的规范去调节人们的行为,使整个社会生活保持在一种安定有序的状态之中。而这种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你追求何种生活方式,只要你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八荣八耻”是一种最基本的价值共识,应以“八荣八耻”为界限来区分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鲜明提出,必将有助于涤除道德相对主义的阴霾,明确社会主义社会所要倡导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追求,引导人们自觉地按照这种社会规范的要求,不断地衡量和测定自己的行为,弃恶向善,避辱求荣,从而形成一种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

第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社会的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经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即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道德是人类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实践精神方式,它以协调人际关系、指导人们的行为活动、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风尚为目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践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其最基本的价值就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公众权威,对个体施以道德评判,为人们相互关系的调节和个人行为的表现提供一种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正向性的激励工作,即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反向性的调解工作,即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活血化瘀”,释疑解惑,以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论是正向性的激励工作还是反向性的调解工作,都离不开包括荣辱观在内的道德价值的支撑和引导。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社会人的素质提升的助推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素质提升作用。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和谐的程度如何,除了制度上的因素外,基本上取决于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的高低。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因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要素,一切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经济靠一时的投资拉动,或许可以立竿见影,但是如果没有包括公众良好的精神道德品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支撑,数量的外延扩张是走不远的。尽管中西方在道德与人性的关系问题上存在诸多差异,但对道德特别是荣辱观对人的教化功能的认识则是一致的。道德及其荣辱观教化的程度,在客观上决定了人的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实践证明,如果在是与非的价值判断上没有正确的主流价值导向,一个社会在道德生态上就会陷入一盘散沙、一片荒漠的境地。在国外,即使是那些宣称自身最自由、最个人主义、最能容忍多元主义的国家,也有着根深蒂固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念。一旦主流价值观和传统道德被边缘化、模糊化,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价值失调和道德焦虑,就难以凝聚起亿万民众的力量,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所主张的就是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基本道德。它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种正当性、正义性、应当性的合理性的精神支撑,进而建立起全方位的社会荣辱导向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八荣八耻”是对和谐社会主流价值的一种重申,是对多元文化的一种价值整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这种价值重申和整合能够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励着人们不断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升华精神境界,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知荣辱方能创和谐,纠倒错方能塑美德,扬正气方能利千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它明确告诉人们,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尽管更加开放和宽容,但也不能丧失起码的道德底线和伦理准则;现代社会生活尽管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无论怎样自由都不能突破做人的底线。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筑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注释

①贺更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荣辱追求》,《现代哲学》2000年第4期,第109页。②③《孟子》,王立民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173、41页。④《管子》,赵守正注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页。⑤《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2页。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2页。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⑧《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21页。⑨葛泉滋:《从“有耻且格”说开去》,《理论学刊》2006年第5期,第9页。

参考文献

[1]汪荣有,郭君.荣辱观教育的原则[N].光明日报,2006—09—11.

责任编辑:思齐中州学刊2008年第4期“真人不死”与“出离生死”——李卓吾生死智慧探微2008年7月中 州 学 刊July,2008

第4期(总第166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4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社会主义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