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的悲壮

2008-08-23 09:12彭燕彬
中州学刊 2008年4期
关键词:都市女性分析

摘要:王海鸰的小说,以探讨女性的情感和婚姻为主题,一度被视为“女权婚恋主义作家”。不可否认她的文章是对现实社会“婚—离婚—复婚”现象的深刻探索,从而揭示当代都市女性婚恋观的现实意义。《大校的女儿》中韩琳形象即证明王海鸰对于恋爱、婚姻问题的全部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她的婚恋观。

关键词:王海鸰;都市女性;理性婚恋观;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0227—03

收稿日期:2008—02—25

作者简介:彭燕彬,女,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教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婚恋情感是常写常新的主题。在王海鸰的小说世界里表现出的对时下中国婚姻问题的穿透力,使得她有别于一般意义的写作同一类主题的其他作家。她笔下看似庸常的婚姻生活折射出的是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看似功利的男女关系反映出的是王海鸰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其代表作《牵手》、《中国式离婚》和《新结婚时代》等莫不如此。

“人生大事,婚姻亦为其一,无论美满也罢,不美满也罢,在各式的梦幻之中,它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比较深刻的一点,所以人们对婚姻每喜郑重其事,初结合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后又有什么纸、草、皮、丝、金、银、珠、钻各种庆典来纪念它”。王海鸰,这位有“中国婚姻第一写手”之称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细致的生活描写,揭示了新时代婚姻经营的艺术哲学:《牵手》因为第三者的出现,使得婚姻走向失败;《中国式离婚》因为内伤导致了婚姻的破裂;《新结婚时代》是因为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宣告了婚姻的结束。这三部被称为“婚恋三部曲”的代表作无一例外的运用全景式写实铺叙手法展示了国人的婚恋过程,袒露国人的婚爱痛苦,深度解释国人婚姻的“三种背叛”,体验“泪的微笑”。让“围城”里的人把握幸福的秘诀,让“围城“外的人了解婚姻的真谛。然而王海鸰的另一部力作、近期被搬上荧屏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大校的女儿》却实现对以往作品的突破,以纵向结构为叙述起点,婚恋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全方位展示了女性军人生活个性。对此王海鸰谈及到这部小说(电视剧)的婚姻是这样定位的:婚姻是有责任的,感情不是所向披靡的。有人觉得一段感情“能修成正果就可以”,未见得;有人觉得“没有感情就得离婚”,也未见得。这里面确实有责任的问题。恩格斯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我觉得他这个论点才是偏颇的。婚姻必须在责任、感情中做一个平衡,不能把爱情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大校的女儿》着重描写的依然是女性的情感状态,但可以看到了作者的可贵突破。王海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女性角色,女主人公不再是被动茫然的怨妇,不再是自怨自艾的小女人,韩琳的活动空间

和心理空间远远大于从属于家庭从属于婚姻的夏晓雪、林小枫、顾小西,作为单身母亲的她坚韧倔强,风雨一肩挑,而事业有成——从一个普通女兵成长为军内知名作家;而历经坎坷,摈弃浮华,一个女人用了几乎半生的时间才终于明白自己要什么。这部小说其实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王海鸰不仅写出了一个女人成长的疼痛,更写出了一个女人成长必须具备的尊严和力量。所以与其说,王海鸰写的是婚姻,不如说写的是人生。可见她对婚姻人性的解读理性透彻而不浪漫幼稚,文字极其冷静。在这方面,王海鸰很有点张爱玲之风。但与冰冷的张式文字不同的是,尽管《大校的女儿》中呈现了现代婚姻的种种无奈痛楚,但并不苍凉,至少理智的温馨尚是其作品的主要色调。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两位青年男女军人的感情纠葛为主线展开,作者对男女主人公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的处理也没有落入俗套——以爱情和自我的名义不顾一切,而是发乎情止乎礼止乎责任。没有战场的硝烟,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生离死别,只有男女主人公跨越20多年的没有结果只停留在柏拉图层面且异常隐忍的爱情,以及围绕他们展开的关于朴素却真挚的战友情和亲情的描述。现代都市女性的婚恋观因为这种内敛的处理方式显得越发经典,甚至越发迷人。可以说,王海鸰是饱蘸理智的笔墨赋予她笔下所推崇、所钟爱的大校女儿的婚恋情愫,让持有传统婚恋观的女主人公一方面经历婚姻磨难,一方面依然能够收拾好婚姻的一地碎片,抬起头来仰望爱情,让生命的河流继续向前。整部小说也因此在厚重浓郁的生活质地上有了飞扬。

一、理性的恋爱追求

大校的女儿韩琳,从自己的的生活经历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求人不如求己,靠自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方能如

鱼得水,自由驰骋,无拘无束,享受人生。韩琳从小姐妹众多,父母工作忙,又因为母亲是传统贤淑的女人,从来不管父亲官职的升降都时刻陪伴在左右。她从小就住在幼儿园,养成了自强自立的习惯和性格。这种性格不仅表现在当她从军后,很快就能融入到轰轰烈烈的军旅生活中,并在纷繁复杂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上,更表现为她能在当战友需要帮助的时候而伸出自己援助之手。她那颗善良坚强的心,因为对战友小梅的帮助,轻易赢得了同队战士姜士安的爱慕之心。

在连队,韩琳无意成为农村来的战士姜士安的示爱对象,而怜爱有爱的爱却是她从小的毛病,看到弱小的或者不幸的人,就会有怜悯之心油然而起。这也是一开始她为什么学医的原因。那个时候,韩琳是最可怜姜士安的人,刚下连队有段时间他们并不相识,只因那时的农村兵一律“瘦—矮—黑”,一律的家乡土话。一个偶然的星期天,连队改善生活吃发面包子,姜士安让韩琳认识并记住了他。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韩琳尽己所有对姜士安好,不论是猪油拌饭,还是谁家来人送来的好吃的,她都会把自己的那份留给姜士安,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对姜士安好。这让姜士安感觉到了女性特有的温暖,并且深深烙在心上。然而,出身于干部家庭的韩琳是看不上姜士安的,那是因为年轻不谙时世的韩琳也有着世俗、势利、虚荣的一面,从心地说,她喜欢有才华的、高干出身的彭湛,像姜士安这种农村兵,饭都吃不饱,怎能把握自己的前途?再者,千百年来,门当户对是那个年代所不可逾越的婚姻基础,即使韩琳爱他了,社会和家庭也要扼杀这种不合时宜的爱情。尽管韩琳不甚追求权力和富贵,但不能不承认她是一个清醒、冷静的女性,她在考虑每一份付出的时候都是有前提的。韩琳有文化、有见识,由于自己的年轻和自身的背景,使她的见识成为一种短识,因为年轻的她不可能想到穷苦、卑微,她只会去展望自己美好的未来,她认为没有真正的爱情,最终带给她的只能是伤痕累累的人生经历。

二、理性的婚姻生活

韩琳的自尊自爱让她选择了干部子弟彭湛作为爱情的寄托和生活的依赖,但她很快发现其实她是错的,所以当彭湛一再承诺:“关于这家,关于将来,你尽管放权交给我,由我安排好不好?有一点你可以放心,咱家将来绝不会比任何家庭差、”这时韩琳有一种逃避,原以为结了婚就可以摆脱繁杂纷乱的家务事,岂料到婚后的家务大战的帷幕才刚刚拉开,她和彭湛之间成了一种虚伪的爱人关系。韩琳认为这时的婚姻已没有了初听到时的兴奋。

她的自尊自爱在丈夫彭湛面前一再妥协退让。她把继子小冉接到身边照顾,一个人承担起继母这个角色,她是真心喜欢冉的。当韩琳得知自己怀孕后,看到丈夫不置可否的态度,尽管有些失望,却因得不到应有的喜悦而更加让她心寒,她在无奈下向丈夫要钱,但无果。彭湛的伤害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婚姻生活,无奈而决然地离婚了。当一个人拉扯着年幼的儿子海辰的时候,她方才明白:无论外界给予的有多少,女性必要独立,就像鲁迅明白了学医不可能救中国,婚姻的运气不可能挽救一个女性的人生。

三、理性的婚爱遗憾

“我的归宿是我自己”,这是韩琳自我价值评价的最佳表现。因为二十年后,成为单身母亲的韩琳在九江抗洪大堤遇到了官至副师长的姜士安。

二十年前,韩琳所谓“不在意”的关爱,现在让她不得不承认,从见到姜的第一眼起,那些她本以为封锁心底的青春往事便在瞬间标本般的依附在这个男人身上。她的奋斗的理想由幻灭而变成了活物:那海上的月亮,那蜿蜒的小路,那相互关心着的少男少女,不同的是男孩儿比女孩儿多了一份成熟和实际。韩琳不禁联想起当初自己得知姜士安结婚的消息时,自己内心的空洞和无望。尤其是当姜士安一句“韩琳,咱们俩也是战友……”浸透在声音中有伤感也有深沉……

得知姜士安一直关注自己时,韩琳终于彻底放松了自己,她在他面前永远不知道怎么的就变成了女人了,变得天真了软弱了,变得娇小了轻盈了。较小轻盈的如一片羽毛,愿意随风飘去,飘到哪是哪不计归宿。所有的女人都是有女人味儿的,只不过有的女人的女人味儿针对所有的男人,有的女人只针对某一个或者说是某一类男人。姜士安唤起了她女人在男人面前的全部反应,他的强大坚毅,他的干干净净,唤起了韩琳对爱情已经丧失的信心和渴求。

王海鸰为韩琳痛心疾首,对韩琳和姜士安的这段爱情只能用“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来表达。

是谁造成了这种悲剧,命运吗?相爱终生相守,是非常幸福的,也是非常困难的,但若找出症结,那就是韩琳的理智。像韩琳这样一个清醒冷静的投资者,牺牲必须有前提,韩琳有见识,这见识,由于年轻而成为一种短视。那时的她不可能想到:贫穷卑微,正是一个人奋发向上的最好的动力。若再有了足够的智力,毅力。体力,定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于自己的爱情,不能仅凭借着世俗的观点评判你的爱人。在面对爱情时,对方的价值观很重要,不能只关注表面的富贵。当然,我们对过去的一切无从后悔,无需后悔,因为年轻。韩琳终究不能得到幸福。婚姻太复杂了,爱情只是婚姻的一个影子,婚姻不是爱情的唯一形式,爱情也不是婚姻的全部内容。

弗洛伊德认为:”爱主要的不是和具体对象相联系,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取向。爱决定看个体和整个世界的联系。如果一个人爱的只是另一个人,而对其他人莫不关系的话,那么他的爱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性依恋,或是一种放大了的自由主义。

韩琳的婚恋故事,借王海鸰的笔,成为对现代都市女性的安慰和鼓励。爱情就是这样,只要美好,就不怕短暂,好好相爱一天,一月,一年,远远胜于无爱厮守的十年,二十年,几十年。从来不以为昙花一现的爱情太短暂,只要它真正绽放了美丽的花朵,那就是实现了幸福的人生,爱的瞬间就有了永恒。婚姻不是爱情的唯一形式,爱情也不是婚姻的全部内容。

综上,王海鸰笔下的都市女性,用理性道路,告诉读者生活的真谛。对于自己的爱情,不能仅仅凭借着世俗的观点去评判你的爱人。在面对爱情时,双方的价值观太重要了,因此,韩琳和姜士安的这段爱情只能用“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相爱而不能在一起”来表达。生活永远是绚丽多彩的,那些知道自己要什么,该怎么做的女性,从来不都是既要面包,也要爱情的人。同时,她们又在告诫所有的女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自强、自尊、自爱的女性,在经历了理性的奋斗,理性的生活,理性的遗憾后,更加坚强。

参考文献

[1]王海鸰.大校的女儿[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王海鸰.中国式离婚[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弗洛伊德.爱的艺术[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4]储蓓娟.论中西文学中女性婚恋模式及其成因[J].外国文学研究,2004,(3).

[5]潇水.对现代婚姻的理性审视[N].中国经济时报,2007—08—13.

责任编辑:凯声中州学刊2008年第4期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学承担2008年7月中 州 学 刊July,2008

第4期(总第166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4

猜你喜欢
都市女性分析
Writing Like a Man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宝 怡 | 厚爱悦己,恣意向上
——都市女性自爱力系列
女性修辞视域下都市女性形象的构建——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中国小妞电影对都市女性身份建构的影响研究初探——以《失恋33天》为例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
在新旧观念碰撞下的都市女性们——浅析《子夜》中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