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

2008-09-05 10:15黄国龙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5期
关键词:生活方式福建体育

黄国龙

摘要:对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原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在体育健身需要与体育健身价值观,生活精神层面、内容、时空、绩效、物质层面都产生了适应性变化,并表现出引人注目的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健身生活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现状;福建

中图分类号:G807.4(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77-03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问题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1998年,一篇关于中关村知识分子健隶状况的调查报告在全国引起震动,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该文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该文的发表使人们的健康问题,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得到了应有的关注。本研究针对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等17所福建省高校在职教授、副教授,共603人。其中,男教师382人(63.3%),女教师221人(36.7%);教授200人(33.2%),副教授403人(66.8%)。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研本研究查阅相关材料,经过对照比较、分析研究,作为研究与问卷设计的依据。

1.2.2问卷调查从大量文献中收集并经专家筛选,选取了体育健康生活需要、价值观取向内容、时空、绩效等几项指标,设计了“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生活方式问卷”,并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质量的可靠性,在实施问卷调查前,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rxx=0.87,rxy=0.85,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专家总体评价结果为很高和较高的占83%。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采用随机抽样),回收654份,有效问卷603份,回收有效率为86.14%。从所选市(区)经济发展水平、院校分布范围和学科专业设置分布情况,可认为本课题调查对象反映了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这一群体的基本状况和特征。

1.2.3数理统计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运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对问卷进行重测信度、效度的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生活方式的内涵特征1986年,加拿大首先提出了“积极生活”(Active Living)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了以“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为主题的会议,并启动了“全球积极生活运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个人的健康和技能以及促进社区的安定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并认为“懒惰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日益扩大的、全球性的对健康的威胁”[1]。“积极生活运动”是指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从事的身体运动的所有领域,是一种体育活动受到尊重并融入日常生活增进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个多层次的复合概念。研究表明,其理论构架涉及到认知和效果两个方面,认知方面包括反映体育生活方式心理特征与观念特征的体育健身内容、时间、空间;效果方面主要是反映体育生活方式效果特征的体育绩效。

2.2体育健身的需求特征调查表明,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对体育健身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表1)。首先,体育健身需求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教师更企盼通过体育健身运动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女教师更希冀投身体育健身活动中获得深刻的美的体验。男性在缓解紧张生活工作压力保持旺盛精力、延长工作年限、体育健康求知、追求刺激等方面显著高于女性,这与性别差异形成的不同身心特征有直接联系。其次,对体育健身功能的判断和评价不同。体育活动能够成为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由于体育活动对社会、工作、家庭、自身的身体健康状态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产生一定的健身价值,但由于各人的情况与自身需求的不同,会对体育健身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特殊作用做出各自不同的评价和判断。调查结果表明,娱乐休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医疗保健、健身、延长工作年限等反映了当前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健身的主导需求,可以看出,这些需求还基本停留在表层,没有达到内化的水平。研究表明,危及高职称教师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紧张、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健康行为。

2.3体育健身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体育健身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是指人们在活动中所采用的活动项目或练习手段,反映了体育生活方式行为的内容选择特征(表2)。

在体育健身调查所列举的18个大项中,有跑步、散步、篮排足、乒乓球、羽毛球等12项累计频率≥60%,故将这些项目视为当前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健身的主要方式。男性与女性之间除了在跳民间舞、交际舞、武术、健身器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外,其他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可以看出,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健身方式和内容呈现出明显扩大化、现代化、社会化的趋势。

2.4体育健身时空调查显示,随着高校教师收人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以及自身对体育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和范围有所扩展,由校内向校外延伸;更加倾向于参与新兴的体育项目,如网球、健身健美、保龄球、旅游、钓鱼等项目颇受青睐;同时,对场(馆)器材等条件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表3)。

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12月6日公布了2001年进行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第二次)的结果: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到18.3%,比1996年的15.5%增长了28个百分点;科教文人员中的体育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由1996年的12.6%增加到2000年的34.3%[2]。比照同一体育人口标准(1997年规定的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 min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福建省高校大部分高职称教师达不到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究其原因,主要是:1) 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2) 有些高校不重视高职称教师参加体育活动;3) 保健意识淡薄,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健身锻炼;4) 锻炼场地器材缺乏(表4、表5)。

2.5体育健身绩效体育健身绩效是参加体育健身的后果表现,体现了体育健身生活方式的效应特征。从社会测量的角度看,体育健身绩效的评价可以从参加者对不同空间体育健身方式的满意感与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效应体验两方面来加以考察。本文将体育生活空间划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将效应体验划分为有形效果(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控制体型等)和无形效果(如陶冶情操、缓解工作压力等)两类。

研究表明,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对校内有组织的体育健身方式的评价持肯定评判态度者为82.5%,对校外体育健身锻炼却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相比较而言,校外体育活动场(馆)、设施及项目比较多样,选择范围较大;校内人数较多,场地器材、场(馆)设施有所不足,选择范围较小。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被调查教师认为,校内的组织形式对身心健康的发展持肯定评判态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我国体育健身的发展与实际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对体育健身的效果体验均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他们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无形效果方面的高度评价,说明了他们对体育健身改善生活方式的功能绩效有了一定的理解与体验。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对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表明,运动健身娱乐等9种体育健身需求代表了当前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对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认识,追求工作年限延长与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因素突出,对体育健身德育因素的淡漠反映了新形势下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健身需求与价值观变化的主要特点;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健身方式的选择明显呈现扩大化、现代化的趋向;体育健身时间的付出量从整体看反映出逐步延长的特征,但部分教师还存在着明显不足的问题;体育健身空间的利用体现出由校内向校外扩展的趋势;在体育健身的效果方面,反映出目前学校体育健身发展水平不能满足教师体育健身的实际要求;在投身体育健身的效应体验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说明体育生活方式日益成为高校高职称教师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3.2建议1) 福建省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颇大,高校应注重加大场地(馆)硬件设施的建设。建设多功能、小型适用的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用经济手段、市场法规管理和使用好体育场(馆)设施,提高场(馆)的服务质量,突出休闲性和个性化的特点,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应适应高校教师的活动健身及生活水平的方式和特点,以组织活动提供便捷工作服务为重点,以提高知识分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为主要目的,确保高校高职称教师健身需求。2) 结合高校教师体育健身实际,采取有效手段,强化体育健身的功能,减低工作压力及一些不合理生活习惯的影响,是一项需要重新认识和完成的重要工作。3) 结合宣传及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有效地适应高校教师体育健身的这种需求,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深人开展。4) 针对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健身方式扩大化的特点,应进一步加强现有或更新中的体育健身内容的改革。强化体育与健身的深层次功能的宣传,端正高职称教师对体育健身问题的认识,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5) 拓展业余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业余体育健身锻炼管理采用一般管理和兴趣项目、自主项目、俱乐部管理的方式,并根据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专人负责,有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些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娜.知识分子易心理枯竭[N].人民日报,2004-08-13(12).

[2]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EB/OL].http:// www. Sport. Org. cn / ziliaochaxun /qunti/2003-12-28/122183.html.

[3] 柳桂珍.对中年知识分子的黄牌警告[N].人民日报,2004-07-28(1).

[4] 曹湘君.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初探[C].体育发展战略论述,1989.12,312-315.

[5] 卢元镇,马廉祯.关于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标准化的问题[J].体育科学,2006,26(l):3-5.

[6]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体育信息研究所.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C]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参阅材料,2001.3.24.

[7] 刘德佩,太史立,梁增寿,等.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思考[J].体育科学,1990.10(1):25-28.

[8] 白剑峰.请中年知识分子注意健康[N].人民日报,2004-11-11(5).

[9] 王智平,同英,何建文.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与变化趋势[J].体育科学,2004,24(5):72-74.

[10]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生活方式福建体育
那个梦
福建艺术战“疫”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对2015年福建高考三角函数题的反思与别解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关于“福建当代艺术展”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