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房而死 不值

2008-09-20 08:16
卓越理财 2008年9期
关键词:买房房价价格

海 兰

8月1日,青年诗人吾同树在东莞家中自缢身亡。《南方日报》撰文《29岁诗人自缢身亡曾称房贷压力大》,报道了诗人吾同树自杀前后的情况。

这篇新闻广受关注,一是因为吾同树是个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从16岁开始,吾同树已经在《星星》、《诗刊》等数十家全国性报刊发表500余篇(首)文学作品,被《诗刊》评为“2007年度中国20位最具活力青年诗人”。二是吾同树的死,貌似跟房贷有关。朋友称,去年吾同树借钱凑够首付10万元按揭买了一套房,贷款20年,月供2000多元,吾同树可能不堪债务压力才走上绝路。

吾同树的死,令人叹息生命的脆弱,生存的艰难,有网友感慨说“诗人是被房子逼死的”。

几年来,中国房价突飞猛进,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房价普遍暴涨两倍以上。相对于房价的上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很多人被迫东挪西凑,借钱买房,以防价格继续上涨。买房后,普通工薪族什么感受呢?不敢消费,不敢生病,不敢跳槽……于是,骂天骂地、骂开发商。但是,一片骂声之中,房价上涨不止。

2005年,学者易宪容被舆论封为最有良心的人,因为他接连发文讨伐房地产泡沫,道出了民众的心声。然而事实证明,那时的房价只是刚刚起步。随后两年,房价上涨更为猛烈。反倒是某些黑心的开发商说了一些实话:买房要趁早。

房子真正的成为大众商品,得益于1998年开始的房改,以及后来银行按揭贷款的推动,而1950——1970年代的婴儿潮,构成这轮房地产热潮的购买大军。

以笔者所在杂志社为例,2004年初,编辑部十几个同事,绝大多数出生在1970年代,年龄介于25岁——35岁,当时,仅有一位买了商品房,其余都是租房居住。到了2005年,面对房价的上涨和结婚刚需,同事们相继拿出积蓄,买下了人生的第一套房。

近期由于房价下滑,媒体报道了很多炒房被套的实例。据笔者观察,被套者以35岁——55岁居多,具有一定职位或者拥有自己的企业,购买住宅经验较丰富,大多从90年代就开始购房改善居住环境,并从中发现炒房的机会。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曾多次分析人口结构与房价的关系。在笔者看来,上述现象就是哈继铭观点的现实注脚。哈继铭认为,中国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在1990——2015年相继进入35——54岁的黄金年龄,这一年龄段的人收入和储蓄率都处于人生高点,高储蓄有利于社会投资和经济发展,同时,出于保值目的,高储蓄容易流向房地产和股票领域,推高资产价格。

但是,2015年后,随着婴儿潮的老龄化,储蓄率回落,资产价格将下跌。毫无疑问,房产价格大起大落是有害的。日本房价曾在二三十年内上涨10余倍,但1990年后,房价下滑,最深跌幅60%——70%,与此同时带动日本经济进入“失落的十年”。

哈继铭认为,通过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的财政支出,降低居民储蓄愿望,推动消费,可以缓解资金过多地涌向房地产,从而避免资产价格大涨大跌。目前看来,政府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加大社保覆盖范围,推广社区医疗等。

不过,从日本、香港等地区历史看,这些措施并不能改变房地产的中期上涨趋势。因为支撑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并未改变。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人口数量大,收入处于增长阶段,具有改善住房、投资购房的需求。假以时日,这些潜在客户转变为有购买力的群体,房地产价格有可能再次疯狂。

华人首富李嘉诚对房地产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1970——1990年代香港房地产繁荣期,他因对房地产的波动和趋势把握精准,历经多次调整屹立不倒,还能趁机扩大地盘,最终击败英资地产商等众多对手,成为业界风标。8月底,谈及大陆楼市发展时,李嘉诚说:“内地因为人口多,所以需求多。住宅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经济继续向好,楼市就会继续向好。”

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解趋势,把握机会远比牢骚满腹更为现实。抱怨开发商、寻找感情上的同盟者,不能改变房子的供求,更不可能改变房价走势。看看周围还未买房的朋友,或者蜗居在小房子的朋友,你要相信:现在只不过是房价上涨途中的回落。目前要做的是,开其源,节其流,增强抗风险能力。购房自主者不必因房价的一时下跌而忧心忡忡,更不必为此放弃生命。毕竟,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

猜你喜欢
买房房价价格
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买房,要的就是性价比
机会和成长
房价上涨抑制英国出生率:每年少生7000多名婴儿
价格
价格
2016房价“涨”声响起
价格
买房前后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