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次“突击”

2008-10-07 11:34马东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9期
关键词:学诗突击北京市

马东杰

●真正的读书人不是为什么而读书,只是把读书当作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自我陶醉过程,而是使学生陶醉的过程。

●在非常态的磨练中,我得以成长。

《士兵突击》——一个讲述农村兵许三多从一个孬兵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兵王”的故事,记载了一名普通士兵的心路历程,引发了亿万观众的强烈共鸣,甚至成为了2007年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文化符号。在读这本书和看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我也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职业、自己的经历,也经常会陷入沉思——作为一名士兵,许三多实现了对自我的“突击”,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实现自我突破,不断成长起来呢?

一、坚守自我——与书相伴

谁都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满怀着理想与抱负登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对教育事业都曾充满了激情与期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的骊歌一次次响起,一届届学生挥手道别,他们也会像《士兵突击》中守在荒原上的五班士兵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职业怠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那些寂寞压抑的日子里,许三多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准则——“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一个人在荒原上修了一条路,这条路最终把他带到了精英团队“钢七连”。

曾在“教育论坛”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成功的语文教育者,首先必定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什么是“真正”的读书人?我想,“真正”的读书人当以读书为人生一大乐事、幸事;“真正”的读书人不为什么而读书,只是把读书当作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

我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时相伴的就是各种书籍了。在那些人生旅途中寂寞坚守的日子里,每每开卷捧读,如对新朋旧友。一本本书给予我精神的慰藉,指引我前行的方向,让我的灵魂不再迷失。在书的世界里,我结识了峨冠长袍的知己、金发虬髯的同道,我仰视着炫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我慨然于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我钦服于陶行知的“学做真人”、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书中的他们在我的心里点燃了一盏智慧的心灯,使我的精神丰盈而愉悦。于是,读书便成为我最执著的坚守。生命中的那些平凡的日子,因为能够与书相伴,便无论何时何地何境何情,都能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二、突破自我——探梦红楼

每个人都拥有超乎自己想像的潜力,只不过为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所限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许三多就是这样一个平民英雄,一如连长高城所说:“明明是个强人,却长着一副熊样。”许三多做事是很认真执著的,但他觉得,当然绝大多数人也认为,他总是认真地做错事,而且他已经习惯了勇于认错。直到有一天,他在众人注目之下完成了三百三十三个腹部绕环动作,一举成为“钢七连”的英雄。这件事在他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这让他突破了多年来的自我束缚,对自己有了信心。

回想我教师生涯的成长历程,也有件事令我感慨颇深。

我从小就喜欢读《红楼梦》,从十余岁至今,怎么也读了二十多遍了吧(当然,很多遍是跳着读,选着读的),以至于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些情节、语言尤其是诗句已经可以背下来了。

记得第一次发现《红楼梦》的节选出现在课本中时,我着实激动了一阵子。我投入地备课,精心地讲解,因为我太喜欢了,太想讲好了。而现实当头给了我一盆冷水,那几节课的课堂效果令我失望极了,我第一次明白想讲好和能讲好之间还有着遥远的距离。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自我陶醉过程,而应是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和热情,使学生陶醉的过程。

后来再遇到这篇文章时,我处理起来更加小心翼翼,但是,效果还是一般。直到2005年,事情才出现了转机,而此时的入选篇目已经改为《怡红院端阳嬉闹》了。新学期伊始,看到那篇课文后,我就在想怎么能讲好。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辛准备,我上了为期一周的“探梦红楼——语文专题式学习课”。令我欣喜的是,这一周的课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反馈,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学生的热门话题就是《红楼梦》,还有10名学生组成了学习小组,在我的指导下合作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眼中的<红楼梦〉》,完成了万余字的研究报告。我本人也据此完成了课例《探梦红楼——专题式语文学习探索》,获得宣武区课例评选第一名。这一切都坚定了我进一步探索、研究的信念。

2007年,又一本新教材拿到手中,入选其中的红楼篇目是《香菱学诗》,此时,我已经意识到,“中学课本中的古典名著节选如何讲授更好”本身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带着这个问题,在多年思考、探索的基础上,我做了区级评优课《香菱学诗》。一个月后,在北京市初中语文深化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我做展示课,课题依然是《香菱学诗》。

在准备全市展示课的一个多月里,我先后在6个班试讲了12节课,每节课都有详细的教学设计,每节课的讲法都有所不同,每节课后我都默默地倾听来自各方的反馈,然后,自己琢磨、消化、理解,内化为新的教法,然后再讲、再改。回想起来,难以突破自我的时候是最难过的,不断地否定自我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讲了,沮丧,压抑,疲惫,难过……真的有那么一次,坐在电脑前面修改教学设计时,我写不下去了,默默地哭。痛哭以后,我擦干眼泪接着写,写完了再面带微笑、精神抖擞地站在学生面前,动情地讲。

每个人都拥有超乎自己想像的潜力,惟有相信自己,突破自我,才能发展自我。

三、成长自我——百炼成钢

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过一些“演习”和“实战”的磨炼,就像许三多是在经历了老A的魔鬼式训练、真枪实弹地面对毒贩和最后的实战演习之后才成长为真正的战士一样,回过头来看,我也经历过痛苦的磨炼。

仅以刚刚过去的那个学期为例。

那个学期,我承担初三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一个实验班的班主任工作。此外,9月、10月,我参加了宣武区的青年教师综合评优活动,先后到各校听课10余节,并于10月30日做了评优课《香菱学诗》,全区70余位教师前来听课;11月,我积极准备“北京市初中语文深化课程改革研讨会”的展示课《香菱学诗》,并于11月20日正式做课,全市300余位教师听课;11月、12月,我先后参加了北京市教师基本功大赛宣武区的初赛、复赛和北京市的几场决赛,最终获得了市级一等奖;在参加这些评优课和比赛的同时,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我参加了北京市教研中心的“春风化雨”学习班,主笔完成了校本研修方案《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获得了北京教育学院该项目组的论文评选一等奖;在完成初三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我坚持笔耕,2007年10月,我的文章《孩子迷恋“青春文学”怎么办》发表于《家庭教育》杂志,12月,《读书以实现专业发展》发表于《北京教育》杂志。回望这奋斗的一学期,那些难忘的经历、那些不眠的夜晚,常令我唏嘘不已、感慨横生。

记得教师基本功大赛宣武区的初赛要求是:一支笔、几张纸,限时完成一篇课外文章的教学设计。拿到试卷,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题目——《小狗包弟》,作者是一个亲切的名字——巴金。那段时间,我刚重读了《随想录》,对于“探索集”中的这篇小文章印象极深刻。因此,在考场中拿到这篇文章时,我浮想联翩。我想到了巴金其人,想到了他在“文革”中的经历,想到了他在《随想录》中对自己深刻的剖析,甚至想到了我最喜欢的《怀念萧珊》……我把这一切和我的感情一并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写到最后,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在考试了。事后得知,我的设计给阅卷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北京市基本功大赛的教学设计题目是传统篇目《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在奋笔疾书了两个小时,一秒钟都不敢停顿地答完教育理论、教育法规、专业知识等内容后,每个人的教学设计时间都所剩无几。但我还是停了下来,因为题目后的一行具体要求引起了我的思考: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设计此课。我的大脑飞速思考着:什么是探究式学习方式?在一节人物形象分析课上怎么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初步设想没有结果后,我明明知道时间不够了,还是根据我所读的教育理论书籍,先在草稿纸上把我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理解”写下来,再结合文章来具体设计。考试结束后,我静静地听着来自各个区县的同行们的议论,心情从最初的慌乱、沮丧中慢慢平复下来,心里甚至有点小小的成就感,因为我越反思越发现:尽管我的时间太紧了,设计的过程不够具体,字迹也非常潦草,但是我的设计大方向是正确的:我把人物形象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分析,而没有停留在对人物本身的分析上,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搭设了一个探究的平台,问题来自学生,又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将主题延伸为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一个社会对一个苦人的凉薄”。

我想,考试是非常态的,但其考察的却是一个人的常态。在这样非常态的磨炼中,我得以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分校)

编辑 付江泓

猜你喜欢
学诗突击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抗疫当中,国企这样“多线突击”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学诗笔记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蛟龙突击
空降突击兵
坦克兵突击
文史大家浅谈学诗——《学诗浅说》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