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的交友与用情

2008-11-19 09:16赵淑侠
作家 2008年11期
关键词:卢氏

赵淑侠

“粉丝”在当下是谁都懂的名词。影视红星、著名歌手,所到之处追随着一群人,用各式各样的举动,表示对偶像的忠诚与崇拜,原是很普通的社会现象。但若这群“粉丝”追逐的对象是个作家,便显得不太寻常,如果那个作家已经死去几百年,就更有点特别了。

但确有一位离现代已遥远的作家——或许称他为诗人更恰当些——至今仍有“粉丝”为他疯狂。而且数目庞大,散布广阔,光是北京就有六七千人。他们给他设立网站,冬天给做冥寿,初夏在祭日追忆亡灵,秋天来了要去故居欣赏海棠花,当春光明媚时节,免不了要以他的名搞次郊游,在山巅水涯咏读他的作品,述说他的生平。电视剧看出卖点,也迎头赶上,胡编些故事凑热闹。这也罢了,真正令人震撼的,是有位正值盛年,毕业于大学中文系的女老师,因少女时代读过一篇叫《倾城绝代佳公子》的文章,一读钟情而不能自拔,从此细查史料,搜寻遗迹,遍读诗人的作品,越了解得多欣赏与痴迷就越深,也便越觉得眼下的浊世男子跟心中的偶像差得太远。于是她心一横,就把自己嫁给了这位死去三百五十年的大诗人。

或许不需说明,熟习古典文学的读者便已猜出,这位魅力无可取代的作家,就是被称为清朝第一词家的纳兰性德。他的那些“粉丝”们,就像三百多年前他的家人和朋友一样,称他为“容若”。他们之中的女孩说,“嫁夫当如容若”;男士则说,“交友应像纳兰氏”。他被许多“粉丝”冠上“古今最完美的男人”的光荣帽子。一个死去几百年的人受到如此爱戴,不能不让人好奇,这位容若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先说当曹雪芹的《红楼梦》刻印出版后,当时的军机大臣和珅忙不迭地去奉呈给乾隆皇帝。乾隆读后淡然道:“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明珠”就是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根据乾隆的这句话,道光年间的名学者俞樾,在他所著的《小浮梅闲话》一书中,说贾宝玉就是纳兰性德的原型。后来研究《红楼梦》有此论调者,即由俞樾的说法而来。乾隆和俞樾的说法也非空穴来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与性德同任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八年,交谊深厚。

此处我也称他容若。容若生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原名成德,因太子小名叫保成,讳改性德;字为容若,号叫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他出身高贵,父系血统为叶赫纳兰氏。当努尔哈赤打败叶赫时,站在城楼上高叫“叶赫哪怕只剩一个女人,也要灭掉你们爱新觉罗氏”的叶赫国主金台石贝勒,是他的曾祖父。而曾祖父的亲妹,也就是他的亲祖姑母,正是努尔哈赤的大妃。她所生唯一的儿子皇太极,是后来清朝的皇帝。容若父亲纳兰明珠官做到武英殿大学士,人称“明相”,是大清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至于他的母亲就更是皇族血统:她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阿济格正妻所生的女儿。虽说阿济格因亲弟多尔衮被斗而遭铲除,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贵族的底子总是存在的。

这样大富大贵家庭里出来的男孩,如果有些纨绔子弟的习气也不令人奇怪。可一般介绍的文字是这样说的,“纳兰性德自幼天资颖异,读书过目不忘。”说他不但聪慧,而且爱书成性,小小年纪已把他父亲书房里的经史子集读了个够。十七岁时人太学读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康熙十二年的春天,容若刚考过竞争最大的会试,只剩下最后一关,由皇上亲自主持的殿试。他却老毛病“寒疾”复发不能前去,而失去了机会。二十二岁时再考,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进士。在这之前他已有《渌水亭杂识》等著作。二十四岁词集《饮水词》问世后,形成了“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他擅书法,写一手漂亮的褚遂良体的字,也精于绘画和书画鉴赏。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文采已是这般璀璨,便很难不令人怀疑,他是个整天蹲在书斋里的啃书虫、小老头儿。

但容若的武功不比他的文才差多少。崇武是满人传统。容若自幼习骑射,练弯腰、倒立、翻筋斗之类的基本功。少年时代的容若,已是射箭百发百中的狩猎好手。武功中他最精的是骑术。康熙皇帝在一次大围猎中,被他出神入化的骑术和马上英姿迷倒,命他到上驷苑给驯了两年的马。

这样一位文武全才家财万贯的贵胄公子,他的长相怎样呢?他的老师、大学问家徐干学,回忆容若十八岁中举时说:“偕诸举人青袍拜堂下,举止闲雅。”曹寅后来在他的诗中也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娇好……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布袍廓落任安在……”

曹寅所说的楞伽山人就是容若。从他的诗里我们知道容若怀有心事,崇尚简素自然,喜穿布袍。有关这一点,容若的好几个朋友都在文章里提到,说他仪表出众,对自己“若寒素”,待朋友最是慷慨仗义。容若是个最不看重门第的人,他少年时代的好友张纯修(名画家)、曹寅先祖都是正白旗包衣出身。“包衣”的满语意思就是奴才。满人的阶级观念重,所以张曹二人称容若为“公子”,而自称“奴才”。容若听了很是难过,诚恳地告诉他们,他们是他最爱重的朋友,要平等相处。后来他还拜张纯修为异姓昆兄。上海图书馆保存的纳兰性德书简手迹,被视为顶级文物。1961年,曾影印《词人纳兰容若手简》,是研究纳兰性德的重要资料。共收容若致友人书简37件,其中29封是给张纯修的,足见两人相交之深。

容若没有相国公子的骄矜和浮华,对朋友最是宽厚忠实。他的朋友中没有王公贝勒和达官子弟,那些人来奉承他也是被冷在一边。他交的朋友是一帮有文名没钱财的汉族布衣,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他们的年纪足以做他的父亲,其中最年轻的顾贞观也大他十七岁。但与他们把酒论诗吟咏唱和,他会感到快乐。给这些穷朋友解决生活问题,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容若于二十二岁那年,在他业师徐干学家认识了顾贞观,两人一谈就投缘,相见恨晚。顾贞观也像其他友人初见时一样,口口声声称他为“公子”。容若感慨之余,写了一阙《金缕曲·赠梁汾》给他: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他热情之至,要跟顾贞观在“他生”还做朋友。顾贞观——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清康熙五年顺天举人,著有《积书岩集》及《弹指词》,是位特立独行不随流俗的文人——从此与容若定交。纳兰性德也因这阙《金缕曲》震惊词坛,文名远播。

容若为朋友所做的最出名的一件事,是“绝塞生还吴季子”。这人名吴兆骞,字季子,是文坛尊崇的“江左三凤凰”之一。他狂傲不羁,常得罪人,终因仇人诬陷获罪,全家老少发配黑龙江的宁古塔。充军边塞的人很难生还,日久之后文友们也便慢慢把

他淡忘了。容若一次到顾贞观处,看到他写给吴兆骞以词代信的《金缕曲》: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兄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穷瘦。

曾不减夜郎僝(人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应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这两阙词和容若的许多词作一样,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容若当时看了,为顾吴两人的友谊之深及文人遭遇之惨而大动感情,“为之泣下数行”,决心帮助营救。但这桩冤案是当年顺治皇帝御笔亲批的,凭他的高官父亲纳兰明珠也难用力。容若为此足足奔走五年,使用数万两银子。康熙二十三年,在冰雪绝域待了二十余年的吴兆骞,终于生还北京。谁会给这样一个流放犯工作!他是有了自由没了饭碗。于是容若邀请他到家里做弟弟揆叙的老师,解决了他一家人的生计。后来吴兆骞就病死在纳兰府里。容若不仅给办了丧事,还派人护送其灵柩回江南原籍,并对吴兆骞的老母和妻儿的生活都有妥善安排。这就是几百年来文坛所说的“生馆死殡”典故的由来。

一个条件如此优越,人性又纯美的相国公子,当然会有许多优秀可人的美女为之倾心。在那个男女并不平等的时代,一个男人同时拥有数个女人,被认为是合理又自然的事。那时满洲人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一妾”,就连贫穷的挑水夫也可纳个小妾。但容若在这方面的表现是痴情、重情的。

容若于康熙十三年,娶父亲同僚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为妻。那时女性的名字只有她的父母和丈夫才知道,一般人只知她的姓,所以书上记载这位卢小姐时,都称她为卢氏。

在卢氏进门的前一年,容若的父母已给他先纳了一房妾。那是因为容若因病错过殿试,心情极为郁悴,做父母的看了很是着急,有意为他娶妻。他们早已属意于才貌德兼具的卢氏,但卢家怎肯把女儿嫁给一个病人?于是便先给容若纳了个侍妾颜氏,以便照料他的日常生活。颜氏出身于满族的小户人家,在纳兰府的身份就如同袭人之在贾府。她为容若生了长子富格和三个女儿,两人之间虽能和睦相处,却谈不到有什么爱情。后来她索性搬出府邸,长住在纳兰家郊外的别墅里。对于她,容若年长后曾在词作里表示后悔和歉意,“少日轻狂。误因疏起”,责备自己既然不爱她,为何要“占伊怀抱”,贻误了她的青春。

卢家祖籍辽宁,属汉军旗,卢兴祖是个有学问的人,堪称书香人家。卢氏本人北京出生,成长于广州,十一岁时父亲病故,少女期回到北京。在那个时代,她无疑是属于见多识广、受新式教育的有思想富才学的新女性,虽不做诗填词却能欣赏,懂韵律会抚琴,还做得一手好女红。也只有她这样的灵慧佳人,才配得上容若那样的翩翩绝世才子。结婚时容若二十卢氏十八,这对少年夫妻不仅郎才女貌,更是相知相爱情投意合。后来容若在词中多次称卢氏为“知己”,可见两人是何等的心心相印、融洽和谐。

他们的婚后生活,不是恩爱美满、温柔体贴之类的字眼儿足以形容的。只瞧容若那时的诗词句子:“戏将莲药抛池里,种出莲花是并头”描写的是两人在园中荷花池畔逗趣时,对两情相悦的美丽企盼;“为怕花残却怕开”,形容两人太相爱,对爱情的患得患失;“偏是玉人怜雪藕,为他心里一丝丝”,以细腻的柔情去体会爱人的深情,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露下庭柯蝉响歇,沙碧如烟、烟里玲珑月。并着香肩无可说,樱桃暗吐丁香结。笑卷轻衫鱼子缬,试扑流萤,惊起双栖蝶……”这是描写两人在暮色中,依偎接吻谈情。三百多年前的浪漫情调,不输于21世纪的恋爱镜头。对燕尔之悦,容若亦有热情大胆的回味,多情才子遇上潇洒佳人,浪漫无垠:“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明月枕边看。”月圆之夜,醉心于大自然之美的容若,在闺房中最缠绵的时刻,要打开窗子请月光来做证。这等的风月旖旎怕也只有卢氏肯跟他配合,假如换了薛宝钗,很可能正着颜色道:“夫妻间理当相敬如宾……”迎面一盆冷水。

历朝历代都是不同意王公大臣逛妓院的,满清禁止得尤其严厉,但是好此道者还是有办法照去。就像现在各国政府都严禁贪污,喜贪者仍然要贪一样。王孙公子们逛秦楼楚馆,逢场作戏,本算不得什么新鲜事,但是容若一生都没去过。他的趣味是在自家园子里跟妻子依偎着看日落,“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或是在闺房里像李清照和她丈夫赵明诚那样,“赌书消得泼茶香”。

科举虽已考过,朝廷却迟迟不派给职务,年轻的容若本有满腔的报国之志,硬是全给压了回去,心情自然苦闷。幸亏小夫妻俩倾心相爱柔情万般,而且容若正在跟一群朋友编一套大书《通志堂经解》,日子过得还算充实。让他们最欣慰的是卢氏怀了身孕。

容若已是一对儿女的爹,但那跟卢氏亲生的孩子意义不同。由颜氏身上看来,仿佛女人生孩子是最简单的事。他并不常跟她亲近,但她那么容易就有了孕,顺顺利利地就把孩子生了下来。容若和卢氏以为天下女性都是一个样,两人喜气洋洋地等待小生命的到来。康熙二十四年的暮夏五月,卢氏在难产的情况下生下一个男孩。虽然受了苦,总算大难已过,容若也放下了心,给新生儿取名富尔敦。在富尔敦越长越好时,卢氏却越来越衰弱,找遍名医,都说她产后坐下了病,无药能治疗。容若听了如遭焦雷轰顶,眼看着爱妻一天天地走向死亡,却束手无策。这年的五月三十日,也就是婴儿生下半个月后,卢氏终于走完了她的人生路,只有二十一岁。人世间她最不放心的人,就是她那二十三岁的丈夫。两人在病榻上洒泪诀别,卢氏嘱咐了容若许多话,叫他要“将息”,不要因自己的离去而愁怨。容若则要她别忘了两人的密誓,将来定要重聚。

卢氏突然谢世,对容若的打击太大,他悲凄神伤,人生整个走样。把折磨他的剧痛化为文字,给泣血的心找点疏解,是他在绝望中唯一能做的事。中国文坛有“四大悼亡诗词”:苏轼的《江城子》;元稹的《离思》;有美男子之称的潘安写了三首悼亡诗,数量最多;贺铸因妻死太悲伤,硬是把词牌《鹧鸪天》改成《半死桐》,表示心碎到了何等程度。

卢氏殁后,因等待修建墓地,灵柩在一个大庙“双林禅寺”里停放一年多。容若念她胆子小,常住在寺里陪伴,他的好几阙不朽的悼亡词作,便是在那里死寂的长夜中含泪完成的。他也给自己取了个新曲牌:《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共银红。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尽寸裂柔肠。

痴情的容若想用泪水把妻子浇醒,引她的魂魄找着回家的路,到属于他们两人的回廊上。当年雕栏玉砌的相国府里,曲折悠长的回廊是何等模样,我们无从捕捉,但诗人却在词作里屡次提到“回廊”:“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回廊一寸相思地”;“到更深,迷离醉影,残灯相伴,依旧回廊新月在”;“犹记回廊影里誓三生”。“回廊”是容若与卢氏恋爱时的密誓之地,也是他们来世共约再见的地方。他写下一阙阙动人心弦的凄美悱恻词作,如《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创作悼亡诗词最多,质也最高的作家。

只用文字倾吐相思对容若是不够的,他太怀念卢氏,想看到她的人,要靠着记忆描绘她的芳容,结果却因眼泪模糊画不下去,于是写下《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正在诗人被思念折磨得痛苦不堪时,上天垂怜,重阳节前让他在梦里见到了卢氏。于是容若写下他悼亡词中最具代表性的《沁园春》: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床倚偏,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把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在词中,容若痛惜爱妻的薄命,回忆往昔两情缱绻的美好时光。梦醒人渺倍增凄凉,容若因梦中情景的触发,借着笛声杜鹃泣血般的哀悼,很是感人。

也许诗人真的相信,心爱的人忍不住相思之苦,已化身为明月用光辉来陪伴他。这使他每见皓月当空就更添惆怅,为此他写下《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环”、“玦”都是古人戴在身上的玉石饰物,“环”为满月,“玦”似缺月。因为容若幻想着爱妻已化身为圆月,孤零零地高挂在天上,多么寒冷!就想用所有的热去拥暖她。还想像梁山伯和祝英台那样“春丛认取双栖蝶”,和死去的伴侣变成蝴蝶,在春的花丛中永远翩翩相依。

容若对卢氏的怀念无止休,在她去世三年之后,悲痛之情未减,作品中仍向妻子如泣如诉地述说相思,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他担心她日子过得如何,可有个依靠?又说自己常常终宵无眠,孤绝已极,但“忍听湘弦重理”,不想续弦,因还盼着和心爱的亡妻“待结个,他生知己”呢!

其实卢氏去世不到一年,催他续弦给他做媒,向相府才子求亲的人家就排山倒海而来。那时的习俗是正妻过世一年内便应续娶,因家中不能没有主中馈的女主人。容若的父母也一再催他再婚,他却硬着头皮顽抗,可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叹息:“情在不能醒。”就在卢氏去世三年后的深秋,他终于在各方的压力下,接受续弦,娶的是一等公朴尔普的女儿官氏。那年容若二十六,新娘比他年轻七八岁。他决心努力忘记往昔,让日子过得正常。但这并不容易,官氏虽然生得很漂亮,论文化素养却是连卢氏的十分之一也不如,两人之间缺少共同语言和兴趣。

容若仿佛活得更不快乐了。这时他是康熙皇帝的近身侍卫,这个职务只有知根知底的满洲贵族子弟才捞得着,而且将来有机会做高官,他父亲明珠就是御前侍卫出身。能经常围绕在皇帝身边,谁不羡慕!可容若虽对皇帝忠心耿耿,却并不中意这个毫无创造性的工作。他的日子益发苦闷。与卢氏那三年水乳交融,自始至终都在灵肉激情之中的水准,使他怎么努力也难爱上官氏那样脑子空空、只会摆谱的贵族小姐。这时生活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他的那群汉族文人朋友,当大伙儿聚在园中渌水亭里饮酒吟唱,会给他带来欢笑。一次在至交顾贞观的书桌上,他看到一本手抄的词集。词集的主人叫沈宛,居然是他的“粉丝”。后来那女子写信来请他指教,两人竟鱼雁往返起来,谈诗词,论文学和人生。她的聪慧颖悟让容若有出乎意外的欣喜。趁顾贞观南归返京之便,容若写信去说这个沈氏女“颇佳”,请他代为“留意”。顾贞观把容若的意思转达沈宛,没想到这位名震大江南北的才女歌伎,竟抛下一切,跟着顾贞观到北京去投奔容若。沈宛是著名的超级美女,气质灵秀娴美,容若一看就喜欢,枯萎了好几年的心终于复苏,他又能爱了。

高贵的纳兰府,是绝不会接纳像沈宛这样一个女人的,容若只好“私下行之”,在德胜门内置办一个宅院,和沈宛过着不被家庭承认的日子。两情虽相悦,压力却是重如泰山。纳兰性德这位皇亲贵胄的锦绣男人从来不缺叛逆精神,已经决心摆脱一切浊世羁绊,带着沈宛到江南隐居。谁料到这一切还没安排妥当,事情就起了大变化。五月下旬的一天,他和顾贞观等几位好友聚于渌水亭,以湖岸上的两棵夜合欢树为主题,像以前每次一样地喝酒赋诗吟咏。但当天晚上容若突然“寒疾”复发,连着七天发烧而“不汗”。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丢下这个给他痛苦的世界,和他所不放心的人,绝然离去,不足三十一岁。临终前,容若仍念着卢氏:“……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十一年前的甜蜜恋情,是他永生的追寻,他终于要去找她了。稍稍让人为他感到安慰的是,他完成了与卢氏同月同日死的心愿,相差八年,都是五月三十日。

几个月后沈宛产下遗腹子富森,纳兰家留下孩子,驱逐母亲。沈宛怀着滴血的心返回江南,依靠着与容若的绵绵不尽之情,悲凄度日,用笔写下了她的刻骨思念。她出有《众香词》和《选梦词》两本词集,得到很高的评价。纳兰家嫌她身份微贱,不予承认,却管不住后人的笔。一些文评家们直接就称她为“纳兰妇”,清代文人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里说:“容若妇沈宛,字御蝉,丰神不减夫婿……”

乾隆二十六年,皇帝给太皇太后办七十寿宴,请了许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沈宛生的那个叫富森的遗腹子也在座,他须发白如霜雪,年已七十六岁。

红尘孽海,浮生凄迷如梦,苍茫人世间最难过的,也许就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情关。

责任编校:郭海燕

猜你喜欢
卢氏
开封卢氏鸡特种养殖助力脱贫致富
卢氏近3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中)_________
卢氏连翘生产现状与产业转型升级
纳兰性德为卢氏与沈宛作词比较辨析
一生一代一双人
王妃没卢氏墀嘉姆赞对吐蕃禅宗的历史贡献探讨
卢氏生态县建设的探索及对策
浅谈卢氏鸡保种与生产开发经验
从方国到郡县:卢氏在先秦秦汉时期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