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教学“有形呈现”法探析

2008-11-28 11:05李志良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有形现代文参考答案

李志良

浙江省特级教师周红阳老师在《在稳步中迈步,于多样中变样——2006年高考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策略摭谈》一文中说道:“要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品味鉴赏和审美探究等能力,要在课堂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操练,特别要帮助学生学会‘答案的信息整合和文字编制,教师要注重‘答案(尤其是复杂答案)的有形呈现。”他也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在阅读教学时答案“有形呈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形呈现”法作为高考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思路。

有些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习惯于凭借一张“巧嘴”(讲解时总是眉飞色舞,滔滔若悬河不绝),偶或“心血来潮”便随意涂鸦几字而已;至于如何把阅读试题的答案进行完整地“有形呈现,这是无暇顾及,也是不屑一为的。诚然,指导学生读懂、读透一篇现代阅读文,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嘴皮”功夫,但这种“诉之于耳”而“绝之于目”的教学方式,无疑给听课的学生“蒙上”了双眼,为何等的不明之举!在高考阅读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出新的今天,漠视对阅读答案的“有形呈现”,实属不该!

何谓“有形呈现”呢?顾名思义,指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试题的参考答案(或学生的解题答案)详细地呈现于黑板(或多媒体屏幕)之上,诉之于学生视听觉的教学方法。笔者试以高考卷阅读试题为例,对“有形呈现”法作一具体诠释:

1.呈现“错误答案”以警示。在阅读教学中,不少老师往往热衷于对参考答案进行“形而上”式的图解演绎,而常常忽略于对学生的错误答案进行“有的放矢”式的分析点评。这种漠视错误答案的教学方法,有时恰恰成了难以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瓶颈。其实,学生的错误答案,尤其是一些典型的错误,有必要也值得去探究捉摸:通过“有形呈现”,引导学生追根刨底,挖掘其思维产生偏差的根源,进而“拨乱反正”,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此善莫大焉!

如2005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第20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不少学生对“似乎”作了这样的解答:“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显然,此答案在于阐释孔子、庄子等人“远离人群”的原因,并非扣住“似乎”一词作确切的阐释。其错误缘于缺乏对“似乎”一词本身含义的推敲,却把解题的重点移至“似乎”后面“远离人群”这几个字上,从而导致答题的偏差。其实,“似乎”一词蕴含两层意思:一是看起来“怎么样”,二是实际上并不“怎么样”。故在解题时,需从两个方面构建答案:一是“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二是“他们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带给人类,实际又并未远离人群”。鉴于该错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把它“呈现”给学生,以作警示。

2.呈现“参考答案”以示范。在高考阅读解题时,考生总希望自己辛苦“构筑”的答案,能在最大程度上接近于完善的参考答案。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宜注重对学生进行“答案生成”的训练。有些学生在解题时,其思路是正确的,可答案却是“剑走偏锋”,失却“准星”。如有的试题对答案有字数的限制,有些学生在作答时因取舍不当,以致“言”不及义等。其实,如何表述正确答案,是大有学问可做的。参考答案好比是一个“样板”、一个典范,许多地方可供学生借鉴与模仿,作一“有形呈现”,可供学生揣摩与学习。

如2004年浙江卷现代文《白鹤翔集的记忆》第19题:“从文中看,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哪些变化?(各不超过15个字)答:(1)四十年前:

;(2)四十年后:。”教师在指点学生时,可先呈现参考答案(“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四周没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以供学生“切磋琢磨”,思索探究如何才能“营造”正确而完善的答案。细读原文,学生不难发现:对四十年前的鹤池的描绘其笔墨较详,集中在第4段;而对四十年后的鹤池的勾勒,只有第7段中的寥寥数语。前后作一比照,发现作者是扣住了“山、水、鹤”来描绘鹤池的,来“突写”其环境变化的。故只有抓住“山、水、鹤”三个字来构建答案,方能顺利地“删繁就简”,切中要害,得出圆满答案。

3.呈现“优劣答案”以比照。有些学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其答案往往好似“水中月”、“雾中花”,其实亦是思维混沌的体现。如何廓清学生的解题思路,呈现“优劣答案”法不失为一妙招。任何事情都怕一个“比”字,答案也是如此,一“比”往往能比出个巧拙、优劣。一“比”可以惊醒“梦中人”,有些“似是而非”的答案便无处遁迹,有些“隔靴骚痒”的答案就分毫毕现,一经比较便可了然于胸。在阅读教学时,教师通过有意“呈现”正误、优劣答案,引导学生比照分析,能够借此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解题能力。

如2006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平面的生活》第18题:“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有学生作了这样的解答:“①或许是用两只眼睛来看,但绝不是同时用两只眼睛;②‘我感觉不到物体的凹凸起伏。”该答案与试题的参考答案,却有“形似”而“神离”之别。在分析指导时,教师可在“呈现”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展示参考答案(①“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②“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引导学生分析比照,评判优劣,见出“匠心”。显然,参考答案“技”高一筹,是从“我”的眼睛特点和“我”的眼睛视觉效果两个角度来清晰呈现答案,值得学生借鉴和思考。

4.呈现“不足答案”以完善。在高考阅读训练中,往往会发现学生诸多不尽“题”意的答案,在考试中会遗憾地失分。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尽可能完善的答案,也是语文教师高考阅读教学中的当务之急,因此必需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高考阅读试题在阅卷时,往往对考生的答案实行分点或分条采分,答案若是“蜻蜓点水”或“顾而言他”,诚然“洋洒”成段,也只能抱憾地失分或丢分。

如何尽可能地求得答案的完美,除解题时多留一个心眼之外,在平时训练时教师可通过呈现“不足答案”,来提高学生“完善答案”的能力,这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如2006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平面的生活》第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1)四个动作分别指: 。”有的学生作了这样的解答:“①为了友好的握手而伸出的平展的手;②握成拳头准备打人或至少是咒骂的手;③微笑;④伸出舌头。”显然,此答案有不够完善之处(如,答案①②为名词性,与题干的“动作”要求明显不符),造成“无谓”的失分。教师可“呈现”该生的“不足答案”,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弥补修改不足之处:依据题干“动作”的要求,可将①②的答案完善为“友好地伸手”、“恶意地握拳”;依据原文“为了在做鬼脸时创造出第三维度,他便伸出舌头,这恰好构成了微笑的对立面”,可将答案④完善为“伸出舌头做鬼脸”。

5.呈现“完美答案”以估量。一个完美的参考答案,往往能折服学生。殊不知,此答案亦是命题者“惨淡经营”所得,绝非“一蹴而就”之事。显而易见,有些高考阅读试题,要求让学生回答得完美无缺、白璧无瑕,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或许,正是命题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对个别高考阅读试题在评分时作了“能答出其中的几点,即可得满分”的要求。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学生答案的完善,尽可能多地面面“叙”到,不挂一漏万。为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全面性,教师可呈现“完美答案”,以供学生探究学习。

如1999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创造宣言(节录)》第23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该试题的第二问可细分“七点”作答(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而阅卷的要求仅仅是“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满分”。学生要完整地得出这些答案,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教师可呈现此“完美答案”,让学生在“估量”中提升自己的答题能力。

以上五点,是笔者对“有形呈现”法的具体阐释。该法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策略,如能在高考阅读教学中恰如其分地穿插运用,应有“画龙点睛”之妙,该有“锦上添花”之功。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市牌头中学]

猜你喜欢
有形现代文参考答案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未定义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参考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