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我的1977

2008-12-09 03:32吕娅南
安徽文学 2008年12期
关键词:饥渴考场高原

吕娅南

那张准考证陪我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

那是在高原的冬天,十二月,阳光很好。我和朋友挎着那个年代的黄书包,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有些泛旧。我们穿过城市的老街,走进考场的大门,心情兴奋、激动,又那么紧张,突然到来的高考让很多人没有准备,我对面临的高考没有把握。那时,书本有限,知识也有限,我已经自食其力了。为圆大学梦,在一个工程师长者的家里,我们几个伙伴在一起,听数学课,只有半个月时间,每天下班后的傍晚,三角函数、对数、几何……他深入浅出地讲解、演算,我认真地作了一道道的习题,调动所有的智慧细胞去消化、理解。老师在墙壁上挂了小黑板,写满“A、C、Y”等各种符号,直线、角、径、圆蜂拥着在脑海里盘旋。他是个中年知识分子,他把激情溶解于数学的表述里,尽管只给四五个人补习,却准备了详细完整的教案,这是纯粹无偿的辅导,作为学生的我,连一杯茶都未给这位老师倒过,想来是何等愧疚啊。

高考前几天,我们还参加了历史地理辅导班。在高原的冬夜,迎着猎猎的寒风,穿过如今再也回不去的幽深黑暗的街巷,深一脚,浅一脚,到一所中学的教室听课,浓浓的烟草味儿,昏黄的灯光,黑压压的人影,两个人的座位挤着三个人,还有很多站着的。台上的老师专注地讲解战国春秋,金戈铁马,中原逐鹿,玄武门外的马嘶,贞观之治和成吉思汗的弯弓,直到明朝帝王如何治国安邦,清代慈禧的垂帘听政……将中国历史用语言表述出来。

台下的求知者静悄悄地奋笔疾书,有下乡回城的知识青年,工厂的工人,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机关工作的年轻人,那些黄色、蓝色、灰色单调的衣装裹着厚厚的棉袄,有的女孩子麻花辫儿垂在双肩,此刻,他们陶醉着,燃烧着,因为饥渴,对知识的饥渴,犹如沙漠里的旅行者对水的饥渴,他们在这里相聚只为一个梦,一个大学梦啊。授课老师的眼镜片在弥漫着烟雾的灯光里闪着熠熠的光亮。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我兴奋,在高原夹着沙尘的风里,兴致勃勃地畅想未来。

忘不了临考前的那个晚上,我和两个一同参加高考的朋友住在一个房间,因为第一场语文,我们把所有想到的题目轮流复习了一遍。躺在床上,已经夜半,望着黑漆漆的天花板,紧张、兴奋,像一道道无形的光线照进心里,撕扯得神经异常清醒,数着“一、二、三”进入梦乡。

高考作文题目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带有奋发向上的色彩,和当时人心振奋的社会氛围相得益彰,也与一个年轻人的心情相吻合,考场上安静无声,几十支笔齐刷刷地在纸上运作,我们带着对未来无比瑰丽的梦想,争取一种资格,换取一张进入新生活的门票。

一个多月后,那张录取通知单让我在后来的四年里,填补了知识的真空,尽管有限,却让我的人生丰富起来。一个个性情各异的老师用他们的学识、思想,还有浩如烟海的书籍,给我们开拓了身外广阔的世界,让我明白与物质相对应的精神世界更加宽宏而恒远,有时,它会让心灵博大而宁静,让这个世界鸟语花香,阳光灿烂。

庄子说,万物皆为一瞬。振聋发聩而又令人心生悲凉!三十年岁月悠忽之间,经历人生冷暖跌宕,见识世态美好邪恶,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平庸,在衣食住行里奔波,享受着物质世界带来的便利和轻松。

写到这里,收到当年同住一间屋,一同参加高考的朋友的短信:“我很好,平安。”她生活在四川地震灾区。三十年,我们一起走过,很长,也很短。

我相信,就像三十年前我相信的,所有的未来,都是美好的。

猜你喜欢
饥渴考场高原
牵牢平移手 考场稳稳走
我是一块铁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性散文
期末小考场
考场借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