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国母语课程教材中得到的启示

2008-12-29 06:19聂鸿飞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11期
关键词:母语语文课程文学

聂鸿飞

当今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沟通也越来越频繁。具体到母语课程教材建设问题上,虽然各国的文化传统、当前国情和教育体制不一样,因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色。但也有彼此可以相互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外国语文课程教材综合评介》的作者对12个国家的母语课程教材情况的介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外国母语教育的窗户,使我们能够站在一个时代的制高点上放眼世界,反过来审视自己国家的语文教育和眼下徘徊不前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并可能帮助我们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关于外国母语课程目标

母语课程目标是母语课程标准或教育大纲制订中不可或缺的项目。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无一例外都明确指出各自母语教育的课程目标。从英、法、美、德等国家母语课程目标的设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大都包含工具性目标和思想性目标两个方面。工具性目标是各国母语课程所强调的根本性目标,有的称之为听说读写能力,有的概括为思考能力和表情达意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出于现代社会对于培养未来公民的需要,不少国家非常强调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思想性目标是从培养合格公民的角度提出的,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拥有健全的人格,成为顺应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公民,等等。工具性目标和思想性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共同追求,也是我国语文课程建设一贯追求的目标。

二、关于外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或编写原则

各国母语教材的编辑思想或编写原则大致包括以下共同点:知识和能力相结合,母语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相结合,语文学习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兼顾,重视创造能力培养和个性化教育,语言的学习寓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教材,注重语文知识尤其是程序性知识的编排与设计,等等。这些,也正是当代汉语文教材编辑和编写所应遵循的思想或原则。

三、关于外国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

总体来说,西方母语教材多为语言和文学分编,而写作训练分别融于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之中。无论是语言教材还是文学教材,都重视语言实践环节方面的设计。当然,最近一个阶段,各国教材也有加强综合化的趋势,这跟我国长期以综合型为主的编辑传统不谋而合。如此看来,今后的中西方母语课程教材建设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外,就阅读教材而言,按主题或专题编排单元受到越来越多的教材编者的青睐;就写作教材而言,他们普遍注意写作过程和方法的编排与指导,强调学生写作行为、写作过程的全程参与,教材总是把每个写作任务分解为若干阶段或步骤,便于学生操作。这也正是汉语文教材编制中有所欠缺而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四、关于各国母语课程教材建设取得的共识

综观这12个国家的母语课程和教材概况,就母语课程教材建设可以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1、语文在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在美国,尽管教育在不同时期受到各种政治思潮、教育思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但语文教育一直是历次教育改革的中心和重心,历史上课程设置几经变化。英语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却一直没有动摇。在德国。语文与数学及第一外语构成德国中学基础教育的三大“核心科目”。在俄罗斯的普通学校教学计划中,约有四分之一时间花在语文课上。芬兰教育者认为,母语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重要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印度的普通高中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语言和文学被作为基础课程得以强调,英语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有些国家虽然没有使用“核心”这个概念,但从其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中的位置和课时、学分判断,母语课程实际上被归为核心课程。反思我国语文课程,虽然在基础教育各门课程中一直归于基础课程,但语文课时随每次改革而不断减少,以至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的必修时间不到高中三年的一半,这是很危险的,需要我们进行调整。

2、加强母语选修课程设置。正确处理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关系。在美国,高中语文学习以选修为主,有的学校开设的选修课门类多达几十种。德国高中的选课制,具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11年级。为选课预备期。采取大班或小组形式上课;第二阶段是12~13年级,为选课期,采取类似于大学研讨班的形式授课。所选的课程又分为“基础课”和“提高课”两种。前者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学习的基本科目,占据大部分学习时间,后者是指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专业志向适当选读几门相关专业课程,属于提高范围。日本2004年版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中,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目标要求不按年级分段。只设定了六门课,划分必修课目和选修课目,其中“国语综合”和“国语表达Ⅰ”为必修课,其余皆为选修课,并且两门必修课中只要选其中一门即可,另一门也可以作为选修课。由此看来,出于培养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未来人才的需要,语文课程的弹性设置成为全球化的母语教育潮流,但应该如何把握弹性,这要依不同国家的传统和国情而定,而不能一味模仿外国的做法而全盘照搬。总体来说,经济文化教育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语文课程设置的选择性和弹性越大,反之弹性越小。

3、密切课程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美国教材,文学知识和技能、语法知识、口语技能等的学习和训练,其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联。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前苏联和俄罗斯语文教育学者注意把学习语文课本同学习“生活课本”结合起来,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引进课堂,并且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参观。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学习各种课外读物,以扩展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领域。澳大利亚也一样,10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学英语》第四册在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方面匠心独运,不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选取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同时注意把时代背景放到选材中,比如: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保护濒危稀有动物的话题。描写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亲人之间的情感问题,兴趣爱好与学习的关系问题,现代新科技的功用与正确利用问题。以及人类与大自然如何和平共处的问题等等。学习这些文章,培养了学生观察世界,保护环境、学会与他人、周围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总之,外国母语课程教材建设者都共同意识到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在这方面,我们的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需要进一步发扬。

4、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训练。我们注意到,

在多个国家的母语课程理念中,都有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阐述,要求在训练语言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这就使母语课程实质上成为语言思维课程。在英国英语教科书中,思维元素是其内容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英国查尔莱斯·莱兹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的《第1、2、3学段成功·英语》这套书中,编者多次提到“头脑风暴”这个术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画思想地图”和“进行纸张记录”。这就让思维活动变成了具体操作。又如,想象力是形象性思维的核心,编者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虚构能力,提出“非虚构”和“虚构”这两个概念,并列出各自不同的特征。更主要的是,编者让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实战训练,如结合阅读莎士比亚剧本提出让学生懂得和体验“移情”,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为选场中的一个人物,持续地以角色“我”的身份,写出自己对已纠缠进去的剧情的感受。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都把思维能力的发展看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美国英语教材确定的编写原则之一,就是重视思维能力,特别是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国现行各套语文教材,不能说它们不重视思维训练的编排,但有不足,突出的一点是,应该改变目前这种思维训练随意和隐伏的现状,要把思维训练设计安排得更有计划性更显系统性更具操作性。

5、在母语教育中渗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德国母语教育者意识到,语文课不单单是教学语言,而且要担负起教育的使命,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日本虽然近代以来大力向西方学习并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但这个民族的单一性和长期的封建锁国,仍使日本国民意识深处有着浓重的排外与自我封闭倾向,为此,许多日本学者深刻意识到这一点,2004年新版《学习指导纲要》中要求指导学生建立积极地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并学会善于正确地与他人交流,这反映了这种呼声和日本社会的迫切需要。这些都是母语课程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教育,关乎培养富有教养、人格健全的未来公民的大事。在这方面,我国语文教育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优良传统。面对全新的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开阔视野,大量吸纳具有世界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使“道”的内涵更趋现代性。

6、外国母语课程教材普遍重视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西方国家母语教材大多语言和文学分编,文学占据半壁天下,足见他们对于文学教育的重视。在俄罗斯,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小学就开设文学课,苏联解体之后,文学课程的开设时间提前到小学起始年级。即便是语言教材,也是以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语料和素材。在美国,初等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低年级以故事或儿歌和童谣等文学体裁为主,中年级以短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为主,六年级将语文课开设为文学和语言两部分。正式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教育。在美国,即使是分科后的语言课,其课文也是以文学作品为主。另外,德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国无不重视文学教育,因而重视文学教材的编写。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诗教,有着文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在应试教育和文章教育占主流的当下,我们如何加强文学教育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7、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教材中,以不同的名称为学生设置了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如“研究项目”(Project)、“实践”(Practice)、“特写”(Spe-cial)、“应用语言”(Using word)等。德国教材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教材中很少见到孤立的练习、句本位练习、机械模仿的死记硬背式练习等形式,即使语法练习和词语训练也尽可能地被纳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之中。从感知到归纳到实践再到提高。可以说,摒弃枯燥无味的语言规则,代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运用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这是西方母语教育现在普遍通行的做法,也应成为汉语文教材编制学习的经验和做法。

8、加强多元文化学习。尊重多元文化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应共同具备的品质。美国尤其如此,因为它是移民国家,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现实,要求教材出版公司在组织编排教材时,必须将多元文化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选择课文材料特别是文学素材时。其母语教材不只取材于白人主流文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作家及作品,反映他们的价值观念。有的教材甚至专门编排多元文化单元,介绍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和习俗,接触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加对其他民族的理解。即便像在民族文化传统单一而显保守的伊斯兰国家,多元文化学习也成为母语教育的大趋势。以此观之,在我们这个汉文化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度里,语文教材如何在立足民族文化基础上逐步渗透多元文化意识,为培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未来公民做准备,是应该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9、建立母语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通过研究,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英、美、德、法等国的教材都不需要学生出钱购买,而是由政府统一采购,教科书成为一种公共财产,由学校提供给学生无偿使用。学生从学校借来之后。要认真保管,谨慎使用,不得损坏,也不得在书上乱涂乱画,否则要照价赔偿。西方的这种做法,不仅是一种资源节约,也是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

我国百年母语教育变革历史表明,即使是在极具民族特色的汉语文教育这样的领域,我们也需要有引进的勇气和借鉴的意识。所以,对待以上外国母语课程教材建设的理论和经验,我们既不能轻率地排斥,也不必盲目地推崇,更不能照单全收,而是要拿来,鉴别,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介绍外国母语课程教材的经验和做法,目的就是要借以催生符合汉民族特征又适应现代化潮流的汉民族母语课程教材。

猜你喜欢
母语语文课程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文学小说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