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2009-01-06 10:14赵万宗
法制与社会 2009年3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赵万宗 李 霞

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统摄,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树立了新标尺,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促进高校教育稳步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285-02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明确的扬荣知耻教育,为新时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为塑造良好社会风气树立行为标杆。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对于高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汲取了传统荣辱观的精华,同时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坚持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高度有机结合。科学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对于我们在实践中践履价值观有重要意义,也利于我们全党全民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一)荣与辱的涵义

人们在社会中,都会形成个体的荣辱判断。荣辱观是人们进行自我评价或社会评价中,依据社会认可的思想道德标准来衡量个人或他人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荣辱观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不同的社会阶段、阶级、社会集团都有其特定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应该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荣辱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观念,它是多样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相互关联、相互交织,共同促使人们形成一定的荣辱取舍。荣辱观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水平与价值观高低,是一个人道德观的整体体现,它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与道德,什么样的荣辱观决定了什么样的个体品行,因而也影响了一个社会的道德风貌。

(二)“八荣八耻”的涵义

“八荣八耻”荣辱观融合了传统美德精华与时代精神要求,是当前多元化价值观模糊下的主导价值取向。它从正面、肯定方面精辟概括了社会道德规范,并通过反面的、否定的方面对当前社会不良品德和风气进行鞭挞,在荣辱的扬与抑之间,坚持明荣才能知耻,因而涵盖着丰富的涵义。

其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倡导了“四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体现了崇尚科学、坚持集体主义、服务人民的道德要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集中概括,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个人品德和应承担的义务。

其二,“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体现了公民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反映了社会经济建设中对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呼唤与需要。

其三,“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体现了在新时期下不忘对传统优秀道德的继承和对历史教训的反省,也是近现代来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兴国、兴党、兴民的宝贵经验。艰苦奋斗也是中华民族的魂,几千年的历史铸造了中国人民能吃劳耐苦的优秀品质。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党中央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纲领性文件。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改革的创新精神,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教学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美德与现代基本价值取向的结合,体现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的统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八荣八耻”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既继承历史价值精髓,又结合现实时代精神,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下公民的价值导向和基本思想道德规范,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添了富有时代感的崭新内容,极大丰富教学内容。

“八荣八耻”以鲜明的扬荣抑耻,增强社会公民对于荣辱的认识,揭示当代公民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所应具备的基本价值标准,提升社会主义主导道德观的权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筑坚固的思想道德防线。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统一的、权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依据。教学只有遵循科学的价值观指导,才能激发和强化学生对“八荣”的观念和行为,促进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并内化为个人品德,从而最终外化为自觉行为。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引领,营造一个爱憎分明、知理守法的社会大环境,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最终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

(二)为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培养模式

高校作为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摇篮,关系着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道德水平与价值观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质量与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既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也对学校德育方法和途径提出新的培育模式。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健康成长,需要借助自我意识的努力,还须社会营造一个适于成人的德育大环境。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其对荣辱的界限区分,凝炼我国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主流道德规范,明确学生加强道德人格修养的途径,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教育平台。多年来,高校德育建设以“四有”青年为人才培养模式,从大方向上把握学生对是非等基本价值的引导。然而,“四有”其高度的概括性和统领性,在具体操作上缺乏明确的价值标准,不能形成主流的、清晰的价值观引导。与传统的德育内容相比较,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明确荣辱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感受性,内容更为学生所接受。通过明荣知耻教育中,明确学生道德品德的努力方向,也为高校德育建设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

(三)为高校师德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大学生成长中,高校教师和管理工作者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一直是高校努力的方向,教育者个人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品德人格,以及教育队伍的团体精神、教育理念都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端正学风,提高创新意识,坚持教书育人,更好的发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必须要剔除传统的迂腐守旧的观念,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对师德建设提出更高的发展方向,既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升的新要求。

(四)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

校园文化建设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旨在通过创建良好的学风、健康向上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一个思想来提供建设的指导,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坐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质上是价值观问题,它通过教导人们分清荣辱,明辨是非,从而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八荣”,道出高校文化开展的努力方向,即在开展各种活动中,要紧紧依据这“八荣”进行活动的规划和开展,增强实效性,从而使校园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前进。爱国主义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情感支持,集体主义集聚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培养人才的社会主义方向。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在于全方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的提升依赖于校园文化内因和社会文化外因。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需要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来支持,更需要一个有良好风气的社会大环境来保障。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核心内容通过在全民中开展荣辱观教育弘扬真善美优秀品质,鞭挞假恶丑可耻行径,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营造一个“知荣辱、辨是非、明公私”的社会大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上的认同。在高校教育中,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促进大学生观念内化形成习惯,从而外化为行动,有力的规范了学生知行合一的过程。

(二)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塑造良好的人格

大学生活中,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个人兴趣、生活习惯各有差异,还有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宗教信仰或生活忌讳。如果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受,损人利己,则容易导致彼此间的相互的隔阂或误会,容易产生摩擦、滋生矛盾,如果不加消除,而可能会引发暴力冲突乃至悲剧。

“八荣八耻”批判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教导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底线,契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必将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的座右铭。以“诚实守信”为例,这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也是大学生与人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树立良好个人形象的前提。在今天,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如何在竞争中取胜,除具备精湛的个人技能外,对个人的诚信品质也作了要求。树立以诚待人、以诚取信观念,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于大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构筑大学生思想道德防线

我国正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化的文化思潮和思想价值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必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成员,自然也不可避免受到文化渗透或价值影响。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受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中仍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爱憎不分明、善恶不辨、荣辱不明等现象,这些若得不到引导与纠正,将会引起大学生严重的信仰危机。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本质上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培养方向,体现了关怀个体成长、关心个体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明确、科学的道德标准和,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根本问题,为构筑大学生思想防线提供了坚实的坝提。通过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扬荣知耻教育,激起学生自觉树立道德意识,积极建构个人的思想品德精神世界,为充盈个人生活、学习意义奠定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升.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3).

[2]章清,金劲彪.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高教研究.2006(7).

[3]杨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4]马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世纪桥.2007(4).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