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蒙的因果观

2009-01-06 10:14周宸宇
法制与社会 2009年33期

周宸宇

摘要韦斯利·萨尔蒙(WesleySalmon)是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的哲学家、认知科学家,被称为“最后一个机械论哲学家”。他研究的领域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科学解释与因果关系,空间和时间以及归纳推理。本文将首先对其相关观点进行考察和整理,然后将从认知的角度介入来研究萨尔蒙的实在观、理性观,深入探讨实在、理性与认知的关系和意义,从而挖掘出他的深层思想,考察他的思想对于现今科技哲学的指导作用,以及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机械论 科技哲学 萨尔蒙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66-02

一、因果关系

因果问题是哲学家们从古到今一直追溯的永恒话题。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笛卡尔、休谟,再到当代的弗兰斯、萨尔蒙,这些哲学家都在默默追寻,希望能解决这个难题。

萨尔蒙也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她看来,用逻辑关系来解释这一因果关系设定“是近代哲学最不幸的错误之一。”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休谟是如何对因果关系进行论证的。

在休谟看来,人类的一切理性对象都可被分为两类:“观念中的事物”和“实际中的事物”。前者是一些先验的知识,它们的有效性不依赖经验,比如数学推论,或是人都要死亡等一些具有确定性的知识;后者是与前者本性完全不同的知识,这些事物是无法确证的,它们的一切推论都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而由原因而得的结果不会凭空出现,便只能依靠经验来得出,而经验并不是确定的,只是由于我们的一些推理归纳而来的,这些推理并不像数学逻辑那样严密,只是依据“未来与过去相契”这个假定而得,也就是说是我们自己联想而来的。然而未来与过去一定是相契的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这样便不能说明原因与结果间的必然性,便使因果关系出现了一种不确定的危险,这样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类认识领域内不可能发现经验推论或归纳推理之合理性的根据。②休谟这个驳难对人类一直推崇的理智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它的推理深刻而明了地对任何归纳推理进行了有效反驳,休谟关于归纳推理的这个简明而深刻的否定结论构成了对任何形式归纳推理的有效反驳。③这样一来,休谟对人类经验合理性的摧毁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若找不到一种对其合理的解答,则疯狂和清醒之间就没有理智上的区别了。④

无数的哲学家为了回应休谟的诘难都在做着不懈的努力,萨尔蒙就是其中之一。在她看来,一个进程实际上是原因和结果的物理连接。一个进程是真正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物理连接。举例来说,茶壶的加热可使壶底的铁原子受热,从而影响了壶中的水分子。火焰是这些步骤的原因,通过上述过程,可以得到一个结果——开水。也就是说,事件其实只是两个或更多因果关系的岔路口,因果关系只是一种“交接结构”,它的作用是将“能量”或“信息”从一个空间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这一解释具有认知科学的性质,它导致一个拥有线(因果关系)和节点(因果关系-事件)的网络世界的形成。

萨尔蒙的因果关系理论似乎比较符合科学解释。比如,基因可以说就是一种特别的因果“标记”。遗传学家将鱼类的抗冻基因加入到番茄中,这样就会产生抗霜冻的西红柿。这样,抗冻基因就是这个因果关系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基因是由DNA组成的,一个氮基的DNA正是控制着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形成,这样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也就决定了化学反应中的细胞生成,同时细胞的化学反应也会影响身体的化学反应,这样,一个小型的基因化学反应就会对一个特定的分子、甚至事物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其实,休谟问题还可以表述为另一种形式,即,在我们的认识活动中使用归纳有合理性吗?因为他的否定论据适用于,在前提和结论间没有逻辑蕴涵关系的推理,而这一点正是任何形式的归纳推理的必备特征。⑤

这也正是萨尔蒙论证的中心,从某种程度上看,逻辑推导式纯形式、纯句法的,没有观念形式说明原因和结果间的语义关系。但在这种纯形式中,我们又必须考虑原因和结果的事实关系,这也是萨尔蒙考虑的重点,使得她将本体论引入了因果观念这种认识论中。

我们可以设想,当某人思考时,他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总是会处于某种状态之中,这点毫无疑问;然而,当我们发现相同类型的脑状态和相同类型的感觉同时存在时,这样我们便会更加倾向于认为在大脑和观念间至少有一个因果关系。有时,在观念同时或相继出现不断重复经历时,神经系统也会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出现某种协同“标记”或振动。

这种神经协同“标记”在哈特雷的陈述中也出现过:“我们可以猜想,与简单观念一致的简单微小振动是以同样的方式联系到一复杂的微小振动中,将会与产生的复杂观念相一致。”⑥

二、科学理解

萨尔蒙在对因果联系的深入思考中,最根本希望解决的是对“为什么”——问题的解答。而在休谟观念盛行的20世纪前半期,即使科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科学家和哲学家却都不相信科学能对“为什么”给出答案,出现了这样的景象:没有人相信科学能理解、解释什么,大家都将其当做速记的描述方式或经济的思维方式。⑦在他们看来,科学仅能回答“是什么”,但却无法追寻其原因。而“科学的解释”也被视为无稽之谈、伪命题,令其难以在科学哲学中立足。萨尔蒙在对因果联系进行了深入、细致了解之后,很大篇幅对科学理解这一论题进行了探索、研究。⑧

第一,标记理解。这种理解又称为符号理解,标记主要的作用是传递信息、表明意义,然后达成一种交流。这种标记、符号不仅包括语言,还包括眼神、表情肢体行为等。这种理解方式关键是要在交流者之间形成一种公共的意义,当然依靠的就是标记、符号,从某种程度上说,标记是交流的一种必要手段。

第二,情感理解。这种理解有些类似于我们的“同理心”,它主要是在人类中进行的,即我们在理解某人的情感、动机等心理因素时,需要设身处地的与他人进行关联,这也是我们人类常用的一种思维理解方式。比如公交车上的老年人专座就很好,我们人都有老的时候,上车时应设身处地的为来年人着想,为老弱病残让座。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同理心”。

第三,目标理解。这种理解首先要立足目的,这样依靠目的来揭示相关的行为或现象。比如,警察在侦破案件时,在对嫌疑人的审判中,很多时候都是首先寻找其犯罪动机,有犯罪动机的嫌疑人就比没有犯罪动机的嫌疑人受更大的怀疑。这种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第四,科学理解。这种理解主要是要立足科学理论和事实来对事物进行理解。当我们坐在树下,思考树上的苹果在没有其它外力作用下会怎样坠落,我们会认为它是向下的,这是根据万有引力作出的推测和理解。这种依靠科学理论和我们实际的经验作出的理解,就比较科学,较具客观性。

单从表面来看,似乎只有最后一种是科学理解,其实不然。萨尔蒙的理解都属于科学理解。首先标记、符号是一切理解的基础,其它理解的方式都要通过符号来实现,或是语言,或是动作,或是文字,所有的交流、理解都需要用这些方式来进行,所以第一种理解是一种科学理解;情感是一种心理活动,现代科学中心理学已经作为一门专门的科学,所以其中的情绪、意识等立即也属于科学理解;而目标理解更是应用广泛的一种理解方式,在社会科学、生物学中都有应用,是一种功能性的理解方式,也是科学理解。

这些科学理解都是萨尔蒙对“为什么”问题的科学解答分析,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我们才与物质世界发生联系,这些感觉好似给予我们明白的知识,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超出任何人类所能感知界限的。一则科学的解释似乎是一则故事,它描述能使一些现象成为现实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解释和预言具有相同的逻辑方式,譬如,我们引用不同感知的病毒解释许多疾病,引用不可感知的电子束解释电视画面,这些都是表面上看不出来的,但却可以预测出,这与科学解释有某种相似之处;像“重力场”、“原子”等概念都是一种“幕后”表达,但却同样代表意义,这便是科学解释的意义和魅力所在。

在萨尔蒙看来,因果联系并不预设决定论,解释论与推理是相关的,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这些解释都是可得到批判性改进的,相应的背景知识是特定的科学理论的前提和保证,在科学理解的相关性是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比如,人人都具有某种潜在的自传性,虽然较少回公之于众,然而,每个人的故事作为同一个人生活的一个版本又会被呈现出来,这就是相关性在起作用。

因果关系与科学理解有一种天生的联系,二者不论从外延还是内涵都是有互补关系的,科学理解和因果联系都不仅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持续情况、一种倾向,一种过程。

注释:

①Salmon,"DynamicRationality:Propensity,Probability,andCredence.ProbabilityandCausality(editedbyJ.H.Fetzer),D.ReidelPublishingCompany,1988.31.

②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0-42页.

③WolfgangStegmuller,“Theproblemofinduction:Hume'schallengeandthecontemporaryanswers”,inCollectedpapersonepistemology,philosophyofscienceandhistoryofphilosophy,Vol.II,D.ReidelPublishingCompany,1977.73.

④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211.

⑤E.J.Lowe,“Whatisthe‘ProblemofInduction?”,inPhilosophy621987.325.

⑥Hartley,D.ObservationsonMan,Bath:LeakeandFrederick.1749.790.

⑦Pearson,K.[1911]1957.TheGrammarofScience(3rded.).NewYork:MeridianBooks.xi.

⑧Salmon,W.C.Carnality'andExplana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8-9,82-85,17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