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五洲
【摘要】从技术异化的视角出发,提出教育技术异化的内涵及表现,分析了教育技术异化的成因,指出教育技术异化存在的必然性和可控性,进而从教育者层面探讨了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对策:正确认识教育技术的作用与价值、客观看待教育技术异化现象、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关键词】教育技术;异化;成因;消解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21—04
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率。在人们陶醉在教育技术为我们带来的丰硕成果时,我们必须正视教育技术的异化问题。事实上,作为技术大家族中一员的教育技术,也必然会遇到技术的异化问题。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教育技术的异化问题,并客观地理解教育技术的技术本性及其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地位,才能充分地发挥教育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中的作用。
一 技术异化的内涵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异化一词存在已久,最早始于黑格尔,意指人的创造物反过来奴役人,成了支配人的异化力量。”[1]后来,异化一词被引入技术哲学领域,出现“技术异化”这个术语。当前,学术界对技术异化的含义的理解不尽相同。
我国学者乔瑞金[2]分析诸多观点后指出,技术异化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从技术价值论的角度出发,技术异化指的是技术或者技术应用价值的负向实现,也就是说,技术或者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恶或者负的价值。二是从目的性角度出发,技术异化指的是技术或者技术应用出现了与最初的愿望(目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三是指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劳动异化。
二 教育技术的异化及表现
“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3]这句话明确指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中应用的技术(这里的技术不仅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同时包括智能型态的技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被称为教育技术的异化。我们这里谈的教育技术的异化主要是从价值论和目的论的角度理解的,指的是教育技术在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恶或者负的价值或者教育教学的结果与教育技术应用的初衷相悖的现象。
在我国,教育技术已经从最初的朦胧,经过狂热,发展到现在的平稳阶段。伴随着教育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的异化现象也日益突出出来,表现在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
1 形式的浮华与内容的空洞
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和制高点”的激励下,购置、配备和使用电教设备成为评价人们是否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是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是否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指标。在此评价指标的支配下,购置电教设备成为重视教育的代名词,使用电教设备成为教学效果良好的同义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大量购买与长期闲置并存
一方面,学校或者教育部门拿出有限的教育资金,购买大量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另一方面,对于购买来的教学媒体,呵护有加,长期闲置。这些被购置来的先进的教学媒体,成了学校装点门面、炫耀实力的资本。这种买而不使、购而不用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购置教学媒体的初衷,而且使有限的教育资金更加捉襟见肘,甚至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2) 滥用与误用并存
在应用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方面,教师“钟情”于电教设备的使用,把课堂变成电教设备的演练场,把上课变成演示电教设备的活动。另一方面,漠视与硬件相关的软件以及观念形态的技术。这种无视教师主导作用的滥用与曲解教育技术内涵的误用的做法不仅不能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反而成为阻碍教师主动性发挥的镣铐,使教师成为电教媒体的奴隶。
2 信息的膨胀与效果的低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传递信息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倾注大量的信息。笔者曾经到豫西的部分中小学考察,发现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疯狂”地给学生播放PPT课件。在信息的狂轰乱炸下,学生只能疲于应付信息的刺激,一脸茫然地盯着屏幕。认知负荷理论的代表Sweller等[4]人认为,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均需消耗认知资源,若所有活动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个体拥有的资源总量,就会引起资源的分配不足,从而影响个体学习或问题解决的效率,这种情况被称为认知超载。当前,由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而导致的信息膨胀、学生认知超载、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
3 目的的背离与技术的曲解
毋庸置疑,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它是为学习服务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脱离了学习目的或者教学目的,教育技术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但是,人们在应用教育技术时,往往把目的和技术的关系给予曲解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把技术凌驾于目的之上
教学目的(标)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5]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的(标)开展,即使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备受青睐的教育技术也不例外。然而正是由于人们对教育技术青睐有加,人们把教育技术和教学目的(标)的地位给予颠倒了,把技术凌驾于目的之上,出现了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这样势必导致本末倒置,难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2) 教育技术就是追求最新的、最先进的媒体[6]
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有较长的历史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盲目攀比、总在购买先进的设备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个现象在‘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幌子下一直‘合理地存在,屡禁不止。”[7]这使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比赛中,愈来愈追求现代教学媒体向高、精、尖发展,却忘记和忽视了真正的教学目的,偏离了正常的教学方向。
4 人性的丧失与技术的枷锁
现代教学媒体(尤其是网络)的使用,使得教育活动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减少了,主体间过分依赖技术力量进行沟通,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情感交流,人们彼此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产生了教育主体关系的异化。这种异化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相互理解、相互关联、相互承担责任的纽带,导致人们“对一切现实的责任和义务都不再关心,精神完全被网络所控制,成为网络束缚的‘非人”[8]。在这样的环境奴役下,人性被物性取代,人性随之丧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愈来愈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毫无疑问,人们对技术的使用愈多,对它的依赖性越大, 正如有学者所言:“凭借着科学技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然而自由之得同时亦是自由之失,我们依靠科学技术获取了多大程度的自由,也就同时在多大程度上依赖这项技术。”[9]“技术本来只是人类用来认识自然,实现自身解放的一个工具而已, 而此时人类却不得不依赖技术, 成了技术的人质。”[10]人成了工具的奴隶,技术成了套在师生身上的枷锁。离开了特定的机器,教师不会上课了,学生不会思考了。
教育技术的异化,是当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这种现象的发展蔓延,必将使人们对教育技术的价值产生怀疑,对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技术事业造成危害。因此,正视教育技术的异化现象,客观分析造成异化的原因,提出教育技术异化消解的办法是当务之急。
三 教育技术异化的成因
造成教育技术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总括起来,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1 客观方面:技术和技术异化是一对孪生儿
只要有技术,就必然会有技术的异化与之伴随。正如恩格斯[11]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西方学者陶波特(Stephen L. Talbott)在谈到技术所固有的、对人的潜在负面效应时也认为,“一方面技术是我们的杰作,另一方面技术又反作用于我们,我们与技术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就像生物学上所说的共生现象一样,无法逃避。”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生存在技术社会里,就必然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技术异化。当然,这种与技术共生的技术异化是技术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这种异化也是不可消除的。除非完全拒绝技术,但那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因此,只要使用技术,就一定存在技术的异化现象,这是由其技术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与技术由谁使用、如何使用无关。
当然,我们承认技术异化的客观性,并非是无视和放纵教育技术异化现象的蔓延。一方面,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全面分析教育技术异化的原因,有利于提出切实可行的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的对策。
2 主观方面:技术的不恰当使用
我国学者乔瑞金指出:“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导致了人被压抑、扭曲、剥夺、制约或限制。使得人不能够成为自由的社会存在;导致了技术实践背离了它的目标,它本应增添人类的福祉,却往往成为人类的梦魇。”[12]具体到教育技术领域,导致教育技术异化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1) 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误解
客观地说,对于什么是教育技术这个问题,理论界和实践领域还是存在一定的分歧的。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教育技术是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的综合。不能否认,在教育技术实践领域,技术工具论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重视对教学媒体(物化形态的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事实上,对于一个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离不开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这是教育技术中的智能形态的技术)。正是由于实践领域中的部分教师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误解,导致对教育技术的错误应用,进而促使教育技术异化的产生。
(2) 对教育技术价值的曲解
经济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价值观是导致教育技术异化的又一重要原因。经济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技术是至上的和万能的,技术是人类实现某种利益的手段。因此,人们相信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一切问题,于是就最大限度地利用技术,以期经济地无限增长。在这种“技术至上”观念支配下,技术的价值超越了人的价值,技术应用毫无节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恶化,技术异化现象日趋严重。
(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欠缺
“在我国,有许多示范性学校,虽配备了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但教师却不具备驾驭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在运用中只能望“机”兴叹。”[13]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合格教师的数量少。二是对教育技术能力的错误认识,认为教育技术能力就是操作教学媒体的能力。我们认为,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整合能力的高低体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教师只有具有高超的整合能力,把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达到促进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上述教育技术异化的成因中,客观原因决定了教育技术异化的必然性和永久性,而主观原因决定了教育技术异化的人为性和可控性。纵然教育技术异化伴随教育技术发展的整个历史不可避免,但教育技术生成和应用的主体是人,教育技术究竟体现的是正价值还是负价值,是作为教育的生产力还是破坏力,是“善”的被利用还是“恶”的被利用,是造福于人类还是危害人类,最终取决于什么人、以何种目的和价值观掌握、控制技术。正如爱因斯坦[14]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因此,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自身。
四 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对策
意识到教育技术异化的存在,正视教育技术异化的现实,乃是教育技术异化可能得以消解的第一步。如果意识不到教育技术异化之存在,或者面对教育技术异化麻木不仁,教育技术的异化只会愈演愈烈,这必将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造成极大的损害。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的途径很多,笔者主要从教育者层面探讨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消解教育技术的异化。
1 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消解的前提
对于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不论是从教学过程的要素还是从教育研究的层次上来讲,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其中一个要素,同时还不是核心要素;教育技术仅仅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而不是所有。因此,不能过分夸大教育技术的作用,要把教育技术放在它应该具有的地位上。那种盲目夸大教育技术作用的思想和做法,不仅是错误的,同时对于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以及教育事业也是有害的。
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是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动态的教学内容呈现固然可以发挥其多变、传递信息多样的特点,但是其他教学手段也能为所学的教学内容服务,例如经典的图片、鲜活的数据、学生表演的小品、学生构建的图形……都是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同时,教育技术应用的主体是教师,教育技术只是教师实践的客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视教师的创造性和智慧,把教育技术凌驾于教师之上,只会引起和加剧教育技术的异化。
2 客观分析教育技术异化的成因是消解的基础
技术和技术异化是一对孪生儿。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认识到教育技术异化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切不可大惊小怪,更不可因此而抵制和拒绝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要正视教育技术异化现象的发展和蔓延,客观分析教育技术异化的成因,积极采取措施最大程度上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现象。
由技术的自然属性而导致的异化,可以通过技术的更新、改进来消解。当然,大量的教育技术的异化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导致的,比如,不科学的评优表先制度、教育技术使用者的素质低下等。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讲,消解由技术的社会属性而导致的教育技术异化意义更大,也更不容易。因为现实中,大量的教育技术异化都是由教育技术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只要把由此引发的异化问题消解了,教育技术的异化也就基本不存在了。
3 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是消解教育教育技术异化的保证
教育信息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的保证。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分析、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切莫无视客观条件、齐头并进,或者冒进,更不能搞大跃进。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鼓励学校购买、教师使用合适的教学媒体。配置了超越客观水平的教学媒体,只会造成教师怨声载道、媒体睡大觉的局面。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在鼓励和倡导教师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要坚持以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指标,勿以是否使用媒体作为标准,否则极易使教师丧失教学的个性,成为教学媒体的奴隶。
4 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的根本
现实中大量的教育技术异化问题都是由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师引起的。教师不能正确理解、熟练使用教育技术是导致教育技术异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消解当前教育技术异化的根本。
我们一方面要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为指导,在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对在职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全面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使他们不仅具有正确的教育技术观念,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要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改革师范院校中用于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课程体系,使“职前、职后”两个层次的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连贯的整体,为教育系统输送合格的新鲜的“血液”。
总之,教育技术的异化问题是个现实问题。教育技术异化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消解教育技术异化,单纯从某一方面努力将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提高自身素质,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异化现象,科学使用教育技术,是消解教育技术异化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葛力.现代西方哲学辞典[Z].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22.
[2][12] 乔瑞金.技术哲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50-251,257.
[3]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6.
[4] Sweller J.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Effects on learning[J].Cognitive Science.1988,(12):257-285.
[5] 田慧生,李如蜜.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64.
[6][7] 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
[8] 颜士刚.现代信息技术异化的根源分析及其消解的可能性[J].现代教育技术,2009,(1):8-11.
[9] 宋建丽.技术异化与自由追求之失[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94-100.
[10] 谢胜旺,张慧民.论技术的异化及其消解[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6):114-117.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25.
[13] 叶平.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J].教育探索,2001,(2):5-6.
[14]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