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记忆

2009-01-14 09:35陈继春
贵阳文史 2009年6期
关键词:豆腐坊豆花白菜

陈继春

豆腐是我最爱的食品,清水煮、红烧、麻辣、煮鱼、卤豆腐等各种做法我都会,想吃哪种味道的豆腐,去菜场买来做就行了。关于豆腐,儿时的两件事在我脑海里多年是挥之不去的。

因为父亲在吉林省长春市的137部队服役,8岁时母亲带着我和二妹从贵州省息烽县小寨坝镇小寨沟生产队,随父亲到长春市和平路部队营区宿舍居住。东北给我的感觉就是冬天特别冷,如果要到外面去,头和手都要围巾包得严严实实的,只有眼睛露在外,家家的菜窖里都储备有过冬的菜,而且菜窖里储的菜都是大白菜、红萝卜、白萝卜、土豆,不管走到哪家,只要一进屋就知道吃的菜是萝卜煮白菜,还是土豆煮白菜,吃的是白菜馅,要么是萝卜馅的饺子,冬天菜的品种很单一。

那是1973年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已是11岁了,可以帮母亲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父亲喜欢吃豆腐就带我出去买一次,以后家里要吃豆腐,就由我去买。很方正的豆腐,一毛钱一块,价格在当时是挺贵的,没有多少人家买,每次去买都有。在桌子边吃豆腐时,听父亲讲着豆腐的趣事,他说北方的豆腐没有南方的好吃,北方的豆腐是榨了油后做的,南方是用石磨子推磨豆子后做的,因为我没有印象吃过老家的豆腐是什么样的,所以在吃豆腐时觉得很好吃,但也仅仅是偶尔吃一次,吃的还是一煮就像蜂窝眼状的冻豆腐,且永远是一种吃法。豆腐片煮白菜,一碗上来白白的,也没有什么调料,只用豆油、盐煮,但一家人吃得很香。在那个一年中有近半年吃白菜煮土豆或萝卜煮白菜的日子里,吃豆腐已算得上是奢侈的了,那是家里要改善生活才能吃到的了。

1974年冬天,父亲转业了,一家人随着回到贵州息烽老家,在县城落了户,但市场上没有豆腐卖,豆腐是按每户人数定量供应,要吃一次豆腐需要走很多地方才能得吃:首先拿上家里的购粮本(证),到粮店按核定的人数取豆腐票,再到豆腐坊去换成排队号,然后按号付钱,每人每月半斤豆腐,可以选择是豆腐、豆花还是豆芽,所以吃一次豆腐要排几次队。因为年纪小,每次都是母亲去买回来,不知其中的辛苦。有次母亲病了,请人在粮店把票取回来,眼看就到月底了,不买豆腐票就过期了,这个月就吃不上豆腐了,不得已,母亲请邻家阿姨带着我一起去买。记得那是个飘着毛毛雨的冬天,早上四点半钟邻居阿姨来叫上我,我睡意朦胧跟随着她,走在不宽的田坎上,不能牵手,只能睁大眼睛看着前面的电筒光,不小心就滑倒在田里,弄得一身到处是泥,因为怕去晚了拿不上排队号,买不上豆腐,第二天还得再来,所以仍然一拐一拐到了豆腐坊。站在窗外排队,付了钱,拿到号后进了豆腐坊。豆腐坊里热气腾腾的,做豆腐的师傅们有的在摇着沙布过滤豆浆,有的切,有的压,有的称秤,有的高声叫着号码,问着“要豆腐?要豆花?还是要豆芽?只能选其一”。那天我端着豆腐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了,那顿饭的豆腐已不知是什么滋味,只知道太香,这是我起了个大早,站了几个小时,并且感觉到能为家里做点事了,一种长大的喜悦和对母亲承受生活负担的敬重。

豆腐一个月吃一次,要经过很多的程序。时过几十年,现在问母亲,还是否记得豆腐票的样子,她说那时候票很多,有肉票、棉花票、布票、粮票、豆腐票,至于豆腐票是什么样子已记不得了,我也只是接触一次豆腐票,好象是一张纸片,盖着章,每次吃豆腐时,那个过程就在头脑里回旋着,豆腐的美味就一直陪伴到今。

现在市场繁荣,物品丰富,想吃什么,到市场就有,就怕想不到。现在我已是年近半百的人了,儿时这些事虽然已过去多年,但吃豆腐时总要想起,离开息烽到贵阳工作近8个年头了,现在每次回家看望母亲,豆腐、豆花总是家中必有的一道菜,家乡的豆腐坊那地方虽然早已被拔地而起的高楼所替代,但豆腐坊的人声吵闹和豆腐的香味始终不能忘却。

责任编辑:管远祚

猜你喜欢
豆腐坊豆花白菜
羊与白菜
狼、羊和白菜
蚕豆花
识破
豆腐坊风波
豆腐坊风波
热河旧事之豆腐坊
小象种白菜
外婆味豆花花非我
媳妇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