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戏剧教学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策略

2009-01-20 02:30陈小龙
职业·下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体验式戏剧舞台

陈小龙

戏剧有两个生命:文学性和舞台性。文学性主要体现在戏剧的文本——剧本中。而舞台性主要表现为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即要在特定的舞台上表演。中职语文戏剧教学由于面对的学生语文素养不高,所以既要强调对剧本的分析以获得文学性,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以体现其舞台性。在戏剧教学过程中,如何照顾中职学生的特点,实现教学目标呢?笔者在此就体验式学习在中职语文戏剧教学中的策略进行分析。

中职语文的戏剧教学可说是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不高。其次,与戏剧这种特殊体裁有关。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要讲究舞台表演手段。除了台词外,戏剧还要有舞台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的说明,而我们所面对的则是一部部案头读本,平面的文字与立体的舞台表演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许多舞台动作与效果不是仅仅通过文字就可以体会得到的。最后,戏剧本身就是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由于时代差异,其说白与台词给语文素养不高的职校生带来了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我们在探讨中职语文戏剧教学时,应考虑以上特点。教师应使阅读与表演有机结合,使内在的领会与外在的表现相得益彰,使单一的文字与丰富的生活交相辉映。

一、体验式学习的内涵

无论是体验式学习的概念界定还是实施策略,都需要考虑以下要素:情境、学习者、收获。因此,体验式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观察、实践、交往,对事物、符号、情感的感知与内省体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获得包括认知、习惯技能、情感态度等的明确知识或默会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体验式学习的原则

1.抓住几个重要方面

必须对文本有一个完整的阅读欣赏过程,抓住文本中“矛盾冲突”、“悬念”、“发现”、“突转”等几个方面。

首先,在阅读中把握文字的美。它主要体现在台词、宾白之中。例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第四本第三折的“一煞”曲牌中写道:“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一系列带有色彩的意象为读者、听众营造出一种别后“一点相思几时绝”之情景,通过这些充满灵性的文字,崔莺莺的离愁别绪了然于胸。

其次,在阅读中体会音乐美。戏剧是一门融说唱、舞蹈于一体的艺术,戏剧的音乐之美体现在人物的唱词、唱腔、宾白等之中。例如《窦娥冤》 “滚绣球”以及“端正好”两曲牌,那铿锵的音调、高亢的声调、丰富的感情、义愤的表情在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在阅读中体会图画美。剧本的台词中展示的各种图画、舞台上的背景、人物的服饰、造型无处不透露着图画之美。例如《西厢记》中的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此曲牌浓墨重彩地刻画出了一幅绚丽而又带有离绪别愁的图画。

2.表演互动是体验的关键

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遵循“自主体验原则”。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很难回到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体验戏曲作品,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创设相应的主体体验的课堂学习情境,比如让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或者通过欣赏影视作品,以此来调动学生情绪;另一方面要时刻监控表演场面,不至于场面失控,失去了体验的本质。

传统的戏剧学习着重对戏剧语言的重复品味,学生只能从书本上透过概念去理解世界,或者死记硬背。这种“学”是与“习”相背离的,而体验式学习重视观察、触摸和感受,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还原生活本质,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领悟戏剧语言背后的生活本质和情感,那么学生对戏剧语言和表演的感受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高。

活动体验是学生学习戏剧“舞台性”的重要步骤。教师可以切割戏剧语言段落和表意丰富的语句让学生揣摩演示,并且采用“选择性定格”对表演进行点评和质疑。“评委”可以随时在关键表演时刻喊定格。在定格时,所有演员都停止不动。如果定格时引起了哄堂大笑或者其他的出格行为,说明演员表演不到位或者“评委”不够投入,教师可以对其中的不足因势利导地同学生一起加以讨论,从而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体验剧中人物。

3.用联想与想象去填补文本空白

每一部成功的作品总会有一些“空白”留给读者。因此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让其去联想,去想象,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去填充空白,去进行二度创作,在联想与想象中让学生去发现、填补和阐释剧作家未展现出来的空白。

三、体验式学习的具体实施策略

1.“陌生化”文本阅读

“陌生化”文本阅读可以使学生跳出“阅读期待视野”,从而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是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文本是召唤性的空筐结构,作品意义的生成需要读者通过阅读活动现实化、具体化。因而“陌生化”文本阅读使感知变得敏锐和深刻,更能把握文本的本真状态。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恢复和激发感受,让人重新回到富有情趣和发现意味的现实生活中去,是陌生化理论的主要目的。对于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都相对不足的中学生而言,陌生产生新鲜感容易,但产生感情却不易。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作品所描写的社会和自然中,仔细品味、咀嚼,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与教材内容相适宜的情境,变“他境他情”为“我境我情”。借助情境熏陶,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3.品味语言,引发共鸣

文学作品主要反映和表现人类思想的情感活动。课文往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仅仅靠抽象的理性分析,有时很难真正把握文本的内蕴,最终所谓的理解只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自说自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在心理上对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再体验”,从文本的整体出发,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再到整体,从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中去体味语言,与作者进行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品析语言是学生体验式学习中的关键环节。

语言的品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朗读中品味。朗读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感,可以激发情感,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教师的朗读声色并茂,能将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成有声有色、充满感情的语言,调动其听觉、视觉、感觉,扣击其心弦,达到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有切身体验的目的。

其次,在比较中品味。引导学生品析戏剧语言时,必须根据戏剧语言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学。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本色派”和“文采派”之分。因此说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赏析方式。比如《窦娥冤》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曲词侧重叙事说理,剧作家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的情感,表现人物的性格。我们从《窦娥冤》这些曲词中体验到的是一种直抒胸臆、感天动地式的呼喊。而《长亭送别》语言华丽秀美,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不仅有很多语句直抒胸臆,而且有很多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我们从《长亭送别》这些曲词中体验到的是一种婉转缠绵、细腻感人的力量。面对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玩味和品析语言,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性格特征,激荡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最后,从语言本身品味。戏剧语言的特点是既有诗歌语言的美妙,又要刻画人物、交代动作。所以,应该对戏曲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比如“滚绣球”是《长亭送别》中一支很有特色的曲子。对其“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等句子,我们往往会强调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这是崔莺莺希望张生骑的马儿走得慢一点,让时间过得慢一点,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如果再去细细体味的话,就不难发现,这些“柳丝系”“疏林挂”等平淡通俗的话,极为传神地透露出崔莺莺为留住她的心上人而动足了脑筋:她天真地幻想长长的柳丝能够系住张生骑着的马。通过这些体验,莺莺离别时的“黯然销魂”便跃然纸上了。

以上三种品析语言的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引领学生通过语言这种媒介,深入剧本深处,准确把握戏曲语言的本质属性,针对不同风格采用相应的品析方式。透过语言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矛盾,从而内化情感引起共鸣体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4.在演出中把体验式学习推向高峰

学习戏剧,教师要创设学生体验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但最终还必须引导学生在互动环境中演出。这不仅是给学生以创造表现的机会,更是挖掘学生潜能,锻炼学生表演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办法。

这里的演出,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对剧本的充分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然后融入适当的动作。此处说的动作,当然不仅仅指人物的说、唱、打、斗等,它包括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等,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科介”,是一个杂而重要的部分。戏剧演员的一举一动,无不顺合剧情的进展,牵动着观众、读者的心与眼睛。《牡丹亭》中的小春香的顽皮捣蛋,陈最良的迂腐守旧,杜丽娘的端庄大方,哪一点离得了动作的配合?《西厢记》中红娘的聪明可爱,莺莺的重情重义,张生的文文弱弱有哪点不靠其动作去添色?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一嗔一怒,一喜一悲,哪点不关情,不体现动作之美?因此,离开了动作,单纯地对剧本做有声的处理,学生的演出无论如何说不上是成功的。

学生对戏剧的理解和认识最终必须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愉悦、审美享受、思维活跃,实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发展,真正把体验式学习推向高峰。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搭建了学生参与的平台,创设了发展的空间,改变了过去学生在学习古代戏剧时的畏学和厌学的状况,给中职古代戏剧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美妙之处。

猜你喜欢
体验式戏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有趣的戏剧课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