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之“大体":宗教与哲学之间张力的消解

2009-01-27 04:31王俊杰
世界宗教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佛学中国化佛教

王俊杰

文化是佛学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精神则是佛学的实质,用精神作为主题对佛学进行研究避免了学科分疏带来的不必要的界限和肢解。从中国佛学精神探讨佛教有太虚大师多年前的论文《中国佛教特质在禅》(太虚:《佛学入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以及学界的部分论文,但是作为专著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索和分析、梳理中国佛学精神,洪修平、陈红兵著《中国佛学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版)可以说是开山之力作。

本书的优点在于从中印佛学精神的比较、儒佛道三教关系、中国佛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等多种角度切人,全面探讨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哲理内核、精神实质和外在表现,总体来看即历史的纵贯与中印、儒释道三教比较的横摄两者的完满结合。

从纵的历史的方面来看,该书认为中国佛教精神的形成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两汉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精神的初步展开和酝酿或说准备期,而隋唐佛教则是中国佛学精神的最终形成或说成熟期,隋唐以后则是佛学精神向各个方面的渗透或说“外显”期。我们可以用内化和外显概括这一过程,成为日常行为的道德原则基础,成为实存主体的形上诉求依据,内化为哲理性的终极关怀和安身立命之本的过程;而外显则类似于儒家所谓“布之于四体”的发用过程,宋代以来的佛学表面上表现为佛学的式式微,但其骨子里却是走入了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和居士的具体生活,向现世人生和人间佛教转化,是佛教精神外显的过程。

从横的比较视野来看,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是印度佛学文化和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互激荡的结果。该书首先考察了中国佛学的印度之源,把印度文化精神总结为和谐精神、出世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佛教则始终头注精神解脱、业报轮回、实有和空无、达摩等几个主题和核心观念。当这种带有南亚次大陆特质的佛教从喜马拉雅山的山脚越过中亚沙漠进入中国的时候,经过了西域三十六国胡语的二道贩子和中国人的格义比附以及儒道文化的选择,也经历了佛教方便善巧、涵容善变的自我调适,从而形成了一种中国化的独特的精神特质。借着方术神灵来推广佛教是佛教初传的基本策略。用佛教般若性空来回答中国学界所关注的魏晋玄学的基本问题并用老庄式的表达方式自我宣传,给中国佛教带来的就不仅是一种策略和形式上的差异了,而是一种佛学在思想层面中国化的重要步骤,正是僧叡所谓的“迂而乖本”和“偏而不即”(僧叡:《大品经序》,《大正藏》第55册)导致佛教的“因风易行”(道安:《鼻奈耶序》,《大正藏》第24册)。与儒家思想文化主动地不断地接近、融合,强调儒佛不二或最多是方内、方外之分甚至不惜改变教义来附和儒家伦理,则是佛教进入中国主流思想的重要步骤,佛教的儒学化影响最大也最深远。该书将佛教中国化的方式总结为方术灵神化、儒学化、老庄玄学化可以说是简练而精避的概括。

纵横的交错点在隋唐佛教,该书着重阐释了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几个隋唐佛教代表性宗派,这是中国佛教精神的高峰和实质。三论宗和唯识宗可以说是比较忠实于印度佛教原始教义的宗派,在此进行分析旨在阐述性空般若和法相唯识学这两种印度大乘空、有佛教思想所代表的佛教基本理论。般若性从佛教初传就几乎成为所有大乘佛教的“共法”和中国佛教的理论基础,这从龙树被中国本土八宗尊为共祖就可以略见端倪。法相唯识学自从南北朝时期引起佛教界重视,到玄奘千辛万难的取经以及忠实的释译,借着政治之力大加推广,也成为人们的佛教基本理论素养。其他几个宗派则是充分中国化的结果,是中国佛学精神最具典型性的代表。天台宗独特的判教理论和以性具实相说为中心展开的佛学体系,虽然依据《大智度论》、《法华经》等经典文本,但中国化的独特的诠释和对佛法的安排所揭示出的性具善恶、无情有性等思想已远非印度教所能接受,这就不仅是一种如实的诠释,而是创造性的解读。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则把缘起论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的真如缘起、六相圆融、十玄无碍等理论则超出了印度佛教原有的业感缘起论、阿赖耶识缘起、中道缘起等的藩篱。禅宗的修心见性虽然奠基于般若性空和涅架佛性的会通基础上,但是却把中国化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神秀北宗的患妄修心还是慧能南宗的顿悟心性都不仅是印度佛教心性论意上的理论探讨而是用中国人特有的智慧结合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而创造出的全新佛教形态——有意思的是这种近乎完全中国化的表达方式以其简洁明快、直指见性的特点回到了佛陀所借以出发的原初体验和以解脱为主的实践特性。

该书基于中国佛学的融会般若性空论、人人皆可成佛的佛性论、注重顿悟的直观思维方式与独特的禅学特质以及崇尚简易性、调生性、融合性、伦理普世性等特点,把中国佛学的主要精神从正面总结为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三个大的方面。圆融精神主要表现为三教融合和中国佛教的独特判教理论,这与粗浅的比附、两张皮式的粘贴组合是不同的,而是一种从思想根源出发结合现实需要在仪轨和哲理等层次上的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圆教这独有的形态。伦理精神则是融合宗教出世伦理和儒家世俗伦理的伦理精神,是中国佛教在社会生活和个人行为方式等具体世俗生活和道德观中的表现,体现为劝善惩恶、轮回报应等思想和中国化的独特戒律清规、注重利他的修行观以及与血缘亲族古代社会紧密结合的孝亲观念。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则体现了中国佛教浓重的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本思想、人世倾向,具体表现为从诸法无我的印度佛教到如来藏思想,从涅槃佛性到追求自心自性体悟的实践性主体探求,从见性成佛到发达人生的人间佛教;人世关怀则以体用一如为理论根据,以即世间求解脱为方式进入日常生活,在特殊时期则表现为人世救国的博大情怀。

猜你喜欢
佛学中国化佛教
佛教艺术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苦厄的修行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
看中国·在浙江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