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奇迹

2009-02-04 03:38陆锦东
四川党的建设 2009年10期
关键词:成渝四川铁路

薛 萍 李 斌 陆锦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从此,四川历史翻开新篇章。

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自信,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60年风雨兼程,60年沧桑巨变,四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主动顺应时代需求,积极融入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大潮,创造了无数的奇迹!

从“刀耕火种”到“卫星上天”。从不毛之地到现代化新城,60年来,四川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壮丽篇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巴蜀大地发生了翻天翟地的历史巨变。

求索不断,探索不止。60年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巴蜀大地刻录着无数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珍贵记忆,这些记忆组成了四川发展的恢弘画卷。

喜迎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选取60年来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四川的十件大事,让我们跟随这些奋进的足迹,一起重温四川人艰难开拓、昂首前进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更加务实、更加勤劳,更加科学的姿态,把四川建设得更加美好。

成渝铁路——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1950年,成都、重庆刚刚解放不久,中央即决定修筑成渝铁路。1950年6月15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挖下第一锨土。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政委的邓小平在成渝铁路开工典礼上致辞:“我们进军西南就下决心要把西南建设好,并从建设人民交通事业开始做起。”随后,3万多解放军官兵带着未尽的硝烟,投入了筑路的战斗。铁路沿线的农民也纷纷加入筑路大军。1952年6月13日,成渝铁路完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我国自行设计、集众人之力“大家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成渝铁路,全长505公里,是西南铁路网中的重要一环。1952年7月1日,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在成都火车站成渝铁路通车典礼上将红绸彩带用力一剪,标志着“蜀道难”的历史从此改变了。

延伸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四川交通极艰难状况的咏叹。我国从清末即开始在四川筹建铁路,民国时期也曾几次筹划,但延宕至新中国成立,整个川渝大地还是没有一寸铁轨,就连公路也少得可怜,川、康两省只有简易公路8581公里,破烂不堪而且缺桥少涵,能通车的里程不足一半。

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从此掀开了四川千年来交通奋斗史上最为壮丽的篇章。

1958年1月1日,四川省第一条连接全国铁路网的出川铁路——宝成铁路通车典礼在成都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贺龙、聂荣臻参加了庆祝大会。

1964年开建的成昆铁路,付出一公里牺牲一个人的巨大代价,70%的路段险恶复杂,40%的路段是桥梁和隧道,创造出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

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四川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成渝高速公路成为全国第二条高速公路

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回望,四川人“蜀道通”的梦想曾经那么遥不可及。但如今,“蜀道难”正在变为“蜀道通”一一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路网规模不断扩大,内河水运加快发展,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省交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进出川通道有7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和1条水运航道,与国内60个城市、国外25个城市保持航空通航

这样的成就没有抵达四川人民千年交通期盼的“梦圆时分”,省委、省政府发出号召,要全力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让四川更通畅,更快捷。根据规划,到2020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0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200公里,民用机场达到1 7个,形成包括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进出川通道,枢纽功能和辐射能力全面提升。

一小时交通圈、两小时交通圈、四小时交通圈……10年之后,四川将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中南、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的西部重要铁路枢纽”。四川人民的千年梦想将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中梦想成真。

亲历故事

讲述人:王贤清,当年成渝铁路的建设者

1950年10月份,我刚满16岁,解放军来宣传说要修铁路,我和同伴们挑着箩筐来到了广顺场。

进驻工地当天,带队的把大伙领进了一个很气派的大院子,估计是个大地主居住的地方,里面早已铺好了通铺,是用楠木搭建起来的,上面铺着厚厚的稻草。

“我们邻居原来也给国民党修过公路和机场,都是地铺,又冷又潮湿。但这次不同,床是搭建的,睡起来软绵绵的,安逸得很。当时哪个相信有这盘儿好事哟!”到了晚饭时间,只见几个战士抬着两大桶白米饭,端着几大盆菜出来,大家更是愣起了,直到听组长说:“饭尽管吃,管饱!”那个时候别说白米饭,就是红薯玉米只要能填个半饱就不错了。我那晚吃了三大碗!别笑话我,比我吃得还多的人多的是。

每个人心里都认为这是开头的面子活路,只是安抚大家一下,后面就是苦日子了。第二天、第三天……不料天天都是如此,每个星期还要打牙祭,要么红烧肉,要么回锅肉。那回锅肉二指厚,那个香得呀……不摆了,几十年那个香味都在我心里呢。原先不来修路的邻居,慢慢的都来了。时隔几天,大家又领取到了军服。原来,有的民工来工地很匆忙,没有带厚衣服,眼看天气越来越寒冷,上级便送来了军服给民们御末。第一个月结束了,领队的队长喊话:大家自己去领米票啊。随后,大伙才知道当时国家困难,给民工发不起工钱,毛主席特批了10亿斤粮食,补贴给民工。我领了三斗五升米的票,送回家去由家人到粮站兑换大米,家人吃饭不愁了呢。我父亲逢人便炫耀说:“我儿子在挑铁路!”

睡得好穿得厚,共产党暖了我们lO万民工的身;吃得好领补贴,共产党暖了我们的_心呀!你不晓得哟,领取米票那天,大伙在田里蹦呀跳呀,都在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大伙热情高涨,每天喊着号子:“打夯要打好呀,气死美国佬呀……干活特别卖力。

后来,听说成渝铁路129万根枕木,都是四川人民贡献的,有的甚至把自己家准备的棺木都贡献出来,很多群众把木料扛到工地,放下就走了,收条都没有要一张。

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1952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凉山彝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自治政权,从元代开始的土司分治和后来出现的奴隶主割据并存局面到此结束。1955年冬,民主改革运动在凉山轰轰烈烈地展开,奴隶主的一切特权和债权被全部废除,生活在凉山的近60万奴隶获得了解放,从封建落后的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地位和生活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60年,大凉山“一步跨千年”,從奴隶社会进入到小康生活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延伸

从1955年冬季起,我省在民族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民主改

革的实质是逐步地、和平地消灭奴隶制和农奴制,废除土司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在实施改革的步骤和方法上,坚持和缓、协商、从宽的原则。到1958年,凉山彝族地区和甘孜、阿坝的农业区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牧区也在1958年后开展了合作化运动。1959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主改革历史任务,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全部胜利完成,解放了奴隶、农奴60余万人,培养各级民族干部1.389万人,在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5953人,使农村、牧区的人民政权有了可靠的群众基础。

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60年,从雪域高原到大小凉山,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任何时代都未曾有过的无可比拟的巨大变化。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2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776.2亿元,总量扩大641倍。比1978年的14.1亿元增长54.1倍,年均增长8.2%,人均GDP由1952年的46元上升到2008年的11244元,增长243.4倍。比1978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5.7%。

2008年,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121.6万人,已全部实现了“普初”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51个县(市)已有48个县(市)实现了“普九”,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覆盖民族地区51个县(市)。2008年,民族地区拥有卫生机构2090多个,床位15810多张,卫生技术人员15510多人。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2008年,民族地区拥有公共图书馆25个;文化馆53个,乡镇文化站553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80%以上。

亲历者说

讲述人:全国政协常委、凉山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阿什老轨

民主改革是一场从根本上废除奴隶制,废除奴隶主特权,解放奴隶和给无地、少地的奴隶和劳动者分配土地的阶级革命和社会变革运动。波澜壮闭的民主改革历时两年多,在凉山和西昌地区,解放了奴隶52万人;没收了奴隶主多余土地131万亩。没收和征收的生产、生活资料,作为胜利果实全部分给了奴隶和劳动人民。使100%的奴隶和80%以上的劳动群众获得了土地及生产资料,奴隶主的一切特权和一切债务剥削全部废除。

现在凉山州发展很快。主要经济指标已进入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前5位。农业实现了从刀耕火种到产业化经营的历史性转变。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奴隶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了具有凉山特色的现代工业。城乡人民居住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与解放前广大劳苦群众受难的悲惨情景形成鲜明对照。

攀西开发

攀枝花地处攀西(指的是攀枝花和西昌)大裂谷,幅员面积0.744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邓小平盛赞“这里得天独厚”。1965年党中央作出了开发建设攀枝花的决策。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万建设者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攀西地区资源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攀枝花已经成了一座以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为主的现代化特色工业城市,成为了中国优质钢铁基地、钒钛综合利用基地、电能供应基地、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及深加工基地。

延伸

1964年,国家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开发攀西矿产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据说,当年毛泽东在听取地质部部长李四光的有关攀西地区发现大量矿产的报告时,曾随口问那里叫什么名字,汇报的人没有一个回答上来,因为那时的攀枝花还是完全没有的事。大家只好回答主席说,那里是条裂谷,只有七户人家和一棵大树。毛泽东饶有兴趣地问:那是棵什么大树7大家回答说,那树的名字叫攀枝花。毛泽东想了想说,那就把那里命名为攀枝花吧。1965年,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为了保密,攀枝花改名渡口,直到多年以后,渡口才又一次恢复了它原来的芳名。

当年,成昆铁路还没修通,绵延千里的大凉山,成为前往攀枝花的一只“拦路虎”。大批人马及物资、机械,全部要取道云南。为了打通金沙江的水路,清理礁石,建设者们在江心湿滑的礁石上打炮眼。数万铁道兵奉命开进川滇交界的群山之中,成昆铁路开工。京、津、冀、鲁、豫五地的1500辆汽车,满载着设备和物资,日夜兼程行驶在滇川道上。与此同时,10万建设大军也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金沙江畔,安营扎寨——沉睡的攀枝花终于醒来了。

从1964年到1978年,四川省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建设,称为“三线建设”。这是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次战略部署,对四川工业结构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四川的工业化和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亲历故事

讲述人:同济大学毕业生丁士廉

1965年9月16日,我从建筑材料系毕业了,和8名同学一道,接受分配从上海踏上了去攀铜的路。

“天当罗帐地当床,洗澡就在金沙江”前期进入的人员住在草棚里,没有桌子,就把农民家的棺材板搬来,趴在上面画图纸,白天屋里太热,设计人员就每人打了一桶水,把脚放在水里泡着。后来生活有所改善,住上了席棚或土坯房,一大闻住上七八十人,分上下铺。

这一年共有3600多名大学生分配到攀铜,并且有鞍钢、武钢、重钢的优秀人员支援攀钢建设,还从外省抽掉了1500輛卡车组成了运输大队。全国支援攀枝花,当时的口号是“好人好马上攀钢”。攀钢在1965年开工,1970年就出铁了,1971年钢水出炉,1974年就出了优质钢材。

1965年的国庆节,一个穿着便服的老人来到工地,问:“小伙子,你从哪来?来了多久,生活习惯吗?”我说:“我们从上海来,就是食物太辣。”“不辣不革命嘛。”长者哈哈大笑。

这个穿着便服的老人是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他微服私访,了解攀西建设者的生产和生活。

攀钢的本部是在仅有七户人家的一个叫弄弄坪的荒山峡谷中建设起来,如今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现在的攀枝花愈来愈美丽,我为有幸参加攀西的建设,感到骄傲和自豪。

国企改革+企业扩权试点拉开全国国企改革序幕

1978年10月,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出宁江机床厂、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四川化工厂、新都县氮肥厂、南充丝绸厂等六户企业进行扩权试点,给这些企业分别定出当年增收的目标,允许它们在年终实现目标后提留少量利润,拉开了国企改革的序幕。

为了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快生产建设步伐,1979年初,在试点基础上,我省制定了《关于扩大企业权利,加快生产建设步伐的试点意见》(简称“十四条”),该文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历史文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对四川化工厂等100家企业进行扩权试点。试点企业开始有了部分计划权、利润

猜你喜欢
成渝四川铁路
A gift I treasure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