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错位的尴尬

2009-02-06 09:29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期
关键词:无极陈凯歌视界

王 猛

摘要:《无极》是一部在艺术上有所探索的商业影片,虽然取得不错的票房,可仍没摆脱叫座不叫好的悖谬,之所以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影片与观众的期待视界发生错位,这其中既有影片类型混杂难被观众接受的因素,也与导演主动背离观众的欣赏期待有关。

关键词:《无极》期待视界类型接受

2005年,随着电影《无极》在国内热映,再一次掀起了国产大片的娱乐风暴。《无极》历时三年,投资3.5亿,中日韩一线明星出演,奥斯卡最佳摄影鼎力加盟,强大的制作阵容打造出的《无极》带给观众的视听冲击丝毫不逊于张艺谋的《英雄》。看起来,《无极》具备了一部商业影片成功的各种要素,可事实上,它仍然没有得到中国观众的广泛认可,《无极》再一次走入了叫座不叫好的怪圈。作为一部商业影片,陈凯歌没有摆脱艺术电影个人独语的风格,没有做到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照顾大众的情绪和欣赏习惯。一句话,《无极》虽是一部被各种商业元素包装起来的电影,但它并不符合中国观众已经形成的观影期待,从而使得电影难以获得观众认同。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必然通过创造与欣赏这样两个阶段,才能得以产生和实现,电影欣赏也是一个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作为审美客体的影片总是通过特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引导着观众向影片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也不是被动地反映和消极地静观,而是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断依据自己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艺术素养和美学趣味等对影片进行理解阐释。”而决定和影响欣赏者接受作品的上述因素就是接受美学所称谓的“先在结构”,观众依据这些“先在结构”会形成某种欣赏要求和潜在的审美期待,也就是接受美学家姚斯所谓的“期待视界”。

欣赏任何一部影视作品,观众都需要依赖和借鉴他先前欣赏过的文本,以及对作为影视欣赏前理解和前结构而存在的影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合。“在这种期待视界中,文化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观众衡量影视作品的好坏与否,真实与否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文化标准……这种期待视界中的文化因素又必然带有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的烙印,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观片文化心理结构。”在中国人的观影文化心理结构中,就积淀着中国观众的审美理想、人生态度、伦理观念乃至富有民族特色的视觉特点等。比如,中国观众对影片的故事性有较高要求,人们希望欣赏到一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这种情结可以追溯到民间对传奇故事、话本小说的无限喜爱。此外,电影作为跨越国界的文化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好莱坞的类型电影深受全球影迷的关注,在欣赏过十几年的美国商业影片后,中国观众也自觉不自觉地在观念中形成了关于电影类型化的期待。

《无极》之所以没有获得观众的认可,就在于影片与中国观众的观影期待产生了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影片类型的含混模糊,《无极》公映后,“有人将它定位成魔幻武侠电影,有人说它是东方的“指环王”,在一个没有年代的年代中演绎爱的传奇。可陈凯歌却有自己的理解:《无极》不是一部武侠电影,但是里面有很多动作;也确实有魔幻的色彩。说是史诗我不敢当,我倒觉得它就是一部娱乐性很强的电影。”是的,《无极》杂糅了魔幻、古装、武打、爱情等各种要素,创造出一个体态臃肿的庞然大物。可是这一切的结合,却没有产生一加一大于一的效果,究其因,就是因为《无极》大大出乎了人们的观影期待,欣赏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首先离不开对同类电影作品的熟悉和掌握,中国观众对武侠电影情有独钟,可《无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侠片,它没有展示出在经典武侠电影中人们所熟知的那种正义与邪恶间的殊死较量;没有潇洒飘逸,佣傥不羁的主人公;没有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英雄之举。有的只是没有什么正面价值和肯定意义的打斗。中国观众也不是不接受魔幻电影,《指环王》系列在国内取得了较高的票房和不错的口碑。可《无极》也不是西方式的魔幻片,它没有那种恢诡奇谲的想象和形态神奇的人物造型,只是一群现实中的男男女女在演绎一个抽象的爱情故事。《无极》第一次将东方人的古装武打和西方式的魔幻想象糅合在一起,观众在欣赏影片时,没有任何的审美经验可以对照。它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累积而成的观影习惯,也带来了影片与观众之间难以消弭的隔阂。

二、如果因类型上的混杂而导致影片与观众的期待视界产生错位是一个无心之举的巧合,那么陈凯歌在影片叙事和人物塑造上选择直接与观众“对抗”则有些让人费解。“一句话说清楚了,我并没有用好莱坞的或章回体小说的故事方式去构筑《无极》的故事……说老实话,我自己看《无极》都觉得不合逻辑,侯孝贤是符合逻辑的,杨德昌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我拍《无极》不符合逻辑。”按照陈凯歌的看法,中西方在电影叙事方面是不一样的,西方的电影叙事是由其古典小说系统而来,所以强调故事性,剧情围绕事件一步步展开。而中国的叙事则是遵循诗歌的传统,是一种会意的方式,并不注重逻辑性的表达,故事更多的围绕人物命运展开。而《无极》意义就在于“在一个商业的娱乐电影包装下面保持着中国的叙事系统的延续。”“满神”这个角色,就是陈凯歌保持中国叙事传统的一次努力和尝试。“满神”,在影片里是一个能预知人类归宿的命运女神。在影片中,满神突然造访,向主人公透露他们的命运走向,这样,一个原本完整的故事就被“满神”拆解成了预言控制与预言反控制的“游戏”。这确实打断了故事叙事的流畅和连续性,可这样就是继承了中国叙事的传统了吗?

陈凯歌想让《无极》围绕人物命运展开,意图恢复中国传统叙事,这不失为一次好的尝试,但是不是需要安插进一个在中国文化中根本就找不到对应的“满神”来实现呢?假如没有这个命运之神,直接让观众通过故事本身的戏剧性感悟命运的悲喜无常,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说到底,“满神”是陈凯歌的代言人,陈凯歌生怕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念不能被广大观众理解,就选择跳出来直接与观众面对面。虽然他一直强调电影叙事要符合民族特色,也就是诗性和会意的方式,但是他却没能把握中国诗学的一个精髓——对意境的营造和追求。中国人进行艺术创作,强调含蓄蕴藉,主张“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说艺术作品不能过分饱满,作者在创作时,要留有空白,供人们去阐发、联想和玩味。拍电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好的影片要给人们留有无限遐想的空间,导演的观点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应该隐蓄在故事中,通过演员的表演,镜头的剪辑,场面的调度等电影语言体现出来。可惜,“满神”的出现,她那不容置疑的预言,却硬生生阻断了观众独立思考、探求故事主题的可能,而这正是导演不够尊重观众理解能力的表现。

陈凯歌眷恋中国传统文化,从《黄土地》到《霸王别姬》,他一直在进行着深重的文化思辨,历史观察和生命探索。《无极》也承载着他对于人生荒诞命运的思考。在艺术上,他也努力向理想中的传统靠拢,甚至不惜背离观众的欣赏习惯。可是想要拍摄商业电影,导演就必须学会向观众和市场妥协,否则便没有办法生存,倘若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又怎么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呢?《无极》不是一部尊重观众的电影,它就像一个不讲理的身强力壮的浑小子,大摇大摆地走来,根本就不顾及观众的审美期待,甚至主动寻求背离。虽然靠着强大的宣传和陈凯歌的名气,保证了一时的票房,可是有谁敢保证,下一次观众还会这样心甘情愿地被忽悠呢?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在表达自我与照顾大众的观影习惯之间,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期待陈凯歌的下一部电影能给人们带来惊喜。

猜你喜欢
无极陈凯歌视界
别急着将陈凯歌投诉UP主视为“玻璃心”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陈红、陈凯歌:他负责诗和远方,她负责米面和汤
机视界
视界
漫画无极
视界
漫画无极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