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可园中学:践行科学发展观,打造人本学校

2009-02-10 03:26龙建刚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1期
关键词:东莞市中学师生

龙建刚

本世纪初,东莞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对原莞城三中实行易址更名,斥巨资高标准在莞城中心区建设了可园中学。在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中,可园中学全体师生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仅2007年就获得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东莞市文明单位、东莞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在2008年的中考和各项学科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受到了社会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好评。

然而,不熟悉的人又怎能想象,就在两年多前,可园中学的前身莞城三中还只是一个在当地饱受诟病的三流学校,甚至有家长因小孩电脑派位到该校就读而在派位现场昏倒。

今昔对比,变化惊人。那么,可园中学何以在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产生如此巨大的飞跃?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人本学校。”可园中学校长李阶华如是说。

建设美丽校园

科学的教育,需要良好的氛围。

可园中学的校园,宁静中蕴有活力,雅致处透着深刻。漫步其中,风景处处,赏心悦目。

平坦宽阔的校门广场,干净清爽;碧树夹道的校园小路,清幽静谧。操场上学生矫健的奔跑,教室里不时传来琅琅书声,艺术楼中回荡着悠扬琴音……抬头仰望,行政楼浅黄色的墙面上刻有九个一米见方的黑色楷体大字——“立好志,读好书,做好人”,语句不加修饰,朴实无华,却意蕴深远。

图书馆前有修竹长柳掩映,圆沙亭有芳草鲜花环绕,校道上有桂花繁茂如云,操场边有绿树秀而繁阴……可园中学,宛如一座被大自然之手精心呵护的花园。

坚信“做教育就是做文化”的可中人,不仅仅满足于把自己的精神家园装扮成“诗意的栖居地”,让校园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枝,更努力追求“让校园的每一处墙壁都会说话”,在不经意中散发出儒雅的气息。教学楼一楼的通道筑有两面儒学文化墙,分别雕有孔子和老子的半身像,并刻有他们的生平简介、成就和经典言论,时时让可中人沐浴先贤的精神之光。而建在两像之间的拱门的左右侧还分别题有教育家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名言,匠心独具,意味深长。

文化,是可园中学优雅的名片。可园中学精心打造着这张名片,由外而内。

建设深层次的师生精神文化也是可中人在文化建设上的一个着力点,努力让读书成为师生生活的重要内容,让校园充满书院味,师生洋溢书生味、书卷味,由此影响师生的思维方式,改进师生的行为方式,把师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引向更加健康、文明的状态。现在,每年举办的读书节,成为了可中人进行精神盛宴的会餐的重要节日。

以文化怡人育人,可园中学在丰富以人为本的意蕴。

打造魅力师资

科学的教育,需要智慧的教师。

可园中学的前身是东莞市莞城第三中学。曾经的三中,留在许多老东莞人的记忆中的是一个备受鄙薄的形象,它让老三中人心里总有一股难以诉尽的辛酸和委屈。一个人愈被遗忘,证明自己的欲望愈加强烈。迁校易名后的可园中学,极其重视和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致力于建设一支以“读书——教学——科研”作为职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受益颇丰。

一方面利用教学班从30个增至60个的契机,在有多位老教师退休,需要补充新鲜血液之际,高标准从全国各地引进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突出的中青年老师,同时从重点师范院校精选了一批专业素养好、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力量。

另一方面,加强专家引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学校先后邀请了钱理群、钱梦龙、陈钟樑等全国知名学者、特级教师到学校作学术报告和进行示范教学。2008年,又特聘陈钟樑老师为学校的语文教学顾问,定期到学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这种种努力,使教师的教育视野得到了拓展,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其中,尤以语文科组的发展最为迅速,成为学校的优秀科组,一批中青年教师也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市、校骨干教师。

此外,学校还出资选送教师到高校进修学习,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组织300多人次赴国内外观摩学习,开阔了教师的专业视野。

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划与培训中注重立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全校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并且有相当部分是新招聘来的情况,学校专门组织了粤语培训班,为外来教师学习当地语言、了解、融入当地文化创造了条件和平台,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情感认同,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引进——提高——凝聚”,这一系列打造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举措,促使一批年轻的教师迅速地成长为教学新星、管理能手。如高绮霞老师,她参加工作仅四年多,就已代表学校参加“东莞市青年物理教师教学优质课大赛”,技压群芳,勇夺第一,2008年她又代表东莞市参加全省物理新课标巡讲团进行示范教学。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人生发展不遗余力地提供条件和平台,可园中学在一个更广泛的角度上诠释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生成活力课堂

科学的教育,课堂不再乏味。

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两年来,可园中学的教学工作坚持以“培养人,改变人,发展人”为指导思想,以“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发展”为目标,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教学为主导,建立年级管理模式,保障教学管理规范有效;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形成稳定的集体备课模式,实施有效教学;以竞赛活动为载体,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提高师生综合素质;以激励为原则,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热情。

科学有效的管理带动了教研教学的长足进步,可园中学在东莞市实施均衡招生后的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便实现了教风、学风和校风的良好转变。而这种转变,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在可园中学的课堂。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动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参加进来。课前先各自准备资料,可以上网,也可以查阅书籍,把论点论据记录下来。上课时,正方和反方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初一的教学里,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武则天的功与过”,正方的观点是“武则天功大于过”,反方的观点是“武则天过大于功”。在初二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掉。今天,是否应该重修圆明园?”正方的观点是“应该要重修圆明园”,反方的观点是“不应该重修圆明园”。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性,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意犹未尽。

这是可园中学一位历史教师对自己课堂导入的记述。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学生能不喜欢吗?而这样的课堂和教学,在今日的可园,已成常态。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努力追求知识、情感、智慧相互交融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最大的受惠者,这不正是可园中学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又一个体现吗?

开展有效德育

科学的教育,其实就是对孩子最真诚的爱。

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角落,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用心去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评选“每周一星”,在班级、学校宣传栏加以褒奖,促使更多的学生成为道德上的典范;挑选积极分子,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中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真善美有更深的思考……

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让爱与善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灵里扎下了深根。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学生们纷纷倾囊相助,并动员家人加入捐献的队伍,他们懂得了人间应有大爱;2008年中考结束的那一天,学生们手捧鲜花涌向他们的老师,他们明白了师恩之重;越来越多的家长欣喜地告诉教师,他们的孩子回到家里懂得给长辈们捧一杯茶,装一碗饭,帮着洗菜做饭了,孩子们懂得了爱在得到的同时更该付出……

人的教育需要技巧与艺术,但更多的是基于人性,靠思想影响思想,以情感润泽情感,用智慧开启智慧。可园中学教育的成功正证明着这一点。

(文内图片由东莞市可园中学提供)

猜你喜欢
东莞市中学师生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莞香杯”第四届东莞市诗歌大赛启幕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