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档案在战火中的数次秘密转移

2009-02-13 05:31刘守华
党史博览 2009年1期
关键词:秘书处文库中共中央

刘守华

1949年3月24日,两辆满载着铁皮箱的大卡车,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出发了。铁皮箱里,装满了中共中央的核心档案。两天之后,卡车到达北平的香山。至此,这些档案终于在连年的烽火硝烟中完成了最后一次转移,完好无损地被保留下来。

这些红色档案,在战争年代饱受战乱的影响,历尽血雨腥风,是一位又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用汗水乃至生命,像接力赛一样,机智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传递和转移,才使它们得以留存至今。

中央文库的建立

笔者曾在《材料工作通讯》1952年第5期上看到一份史料,是1931年4月瞿秋白起草的《文件处置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份史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共中央最早针对文件档案而提出的处置意见。《办法》把中央文件分为四大类:最高机关决议及指示(以及材料);对外的宣言、告民众书等;政治局记录及常委重要问题记录(政治及组织问题记录);中央议决案及通告、宣传大纲(党员个人致中央的重要政治信件)。在战争年代,这些机密档案应该如何保存?《办法》提出,最理想的保存方式是中央秘书处对各种文件应留存两份,“一份存阅(备调阅,即归还),一份入库,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不久,根据《办法》中提到的入库做法,中共中央决定,专门设立保存中央档案的中央文库。

建党初期,中共中央各部委的积存文件都是由各部门自行保存、处理的。1923年6月,在中共三大会议上,陈独秀建议在党内建立秘书制,其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对文件档案的管理。1926年6月颁布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明确指出:“应增设中央秘书处,以总揽中央各种技术工作。”其中,秘书处内设的文书科文件保管处,就专事负责文件档案的保管工作。这样,各部委的档案便可以实行大集中了,凡是需要留存的,都可以交到文件保管处保存。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环境极其恶劣,中共中央机关决定从武汉迁往上海,秘书处也随同回沪。文书科科长张唯一奉命负责文件保管处的工作。他物色了两位政治可靠的同志于达和张小妹(张晓梅)担任工作人员。当时他们的主要任务,一是集中管理中共中央及中央领导人在工作中形成、留存的文件资料;二是接收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和各地上报的文件;三是接收中央各部委移交的文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接收和收集了4万多件档案。1927年10月,秘书处专门制定了一条规定:中央下发的文件和各地上报的文件,均实行“三套制”,一式三份:一份送共产国际代存,一份送文件保管处保存,一份由文件阅览处呈请中央领导人批办。在《中共中央对秘密工作给中央各部委同志信》中,甚至还作出这样的规定:由于环境恶劣,各机关不宜保存文件,凡是不需要的文件,必须随时送至保管处保存。

应该说,从那时起,文件保管处已经承担起档案库的职责。

1930年9月,中央决定精简机构层次,科以下的处一律取消。但文件保管处由于有20余箱中共中央重要的文件档案需要长期安全保存,这个机构必须保留,于是党指示张唯一:找一处安全、合适的房屋,建立秘密档案库。这便是被称为红色档案库的中央文库。

中央文库阶段的数次秘密转移

作为中共中央档案库,选址时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安全因素。因此,组织上提出:库址一定要达到独立居住、独立活动的要求;为防不测,只派一名领导干部与文库负责人进行单线联系,其他领导成员不得过问文库的工作;文库工作人员不能参加支部大会和集会游行,要尽量减少与外界的接触,以免暴露身份。在白色恐怖下,文库地址当然不可能固定,每遇险情或更换负责人,都必须立即搬迁。在上海那几年,中央文库仅在市内就秘密转移过数次。

文库最初设在戈登路(今江宁路)1141号。这里曾是中央秘书处办公地,也是文件阅览场所,邻里环境比较安全。但不久,一个熟知这里的人被捕叛变,文库不得不连夜转移。当时,张唯一雇用了两辆黄包车,将20余箱文件分若干次运往法租界恺自迩路(今金陵中路)的一幢独立小楼里。这里是他的家。文件这才得以脱离险情。

1931年初,中央分管文库工作的周恩来前来视察。他发现许多文件被一包一捆地堆放着,尚未进行整理,当即指示张唯一:可以去找瞿秋白,请他写一个文件处理办法。不久,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档案工作规章制度《文件处置办法》出台,周恩来专门作了批示:“试办一下,看是否便当。”

中央机关撤往苏区后,中央文库暂时移交给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代管。1932年6月,党指派陈为人和妻子韩慧英前来接替张唯一,负责中央文库的工作。

陈为人接受任务后,马上将全部档案秘密搬至位于小沙渡路(今西康路)的家中。这是一栋独门三层小楼。陈为人在第三层的小阁楼里钉制了一堵木板墙,将档案存放在两墙中间保存。为便于掩护,陈为人摇身一变成了木器行老板,韩慧英是小学教师,交通员李沫英则是家中的用人。

当时中央文库的档案主要有四大类:中央文件、苏区文件、红军文件和地方文件。为了便于保管和转移,陈为人夫妇想方设法缩小文件的体积。他们将厚纸文件抄在薄纸上,将大字抄成小字,再剪去文件四周没有字的白边。经过这样处理后,库藏档案缩减到2万余件,仅用几只皮箱便可全部装下。

1935年2月,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机关遭到破坏,与文库单线联系的张唯一被敌人抓去,前去和他接头的韩慧英也不幸误入圈套,被捕入狱。为防不测,陈为人迅速将库藏档案就近临时转移,直至警报解除,才重新运回原址。因长期操劳,1937年3月,年仅38岁的陈为人一病不起,默默走完了一生。

1936年,在陈为人病重期间,中央派来上海特科的负责人徐强和他的妻子李云接管中央文库的工作。徐强领受任务后,将文库迁址到位于恺自迩路的中共地下党员周天宝家里。1939年,徐强奉命到延安工作,上海地下党组织又指派负责情报工作的吴成力参与领导中央文库的工作,并先后委派周天宝、刘钊与李云负责中央文库的工作。

1940年秋,缪谷稔接管了文库的工作后,立即将库藏的2万余件档案作为“私人衣物”装在几只大皮箱里,运往英租界康脑脱路(今康定路)的一幢独门小楼亭子间里暂存。但是不久,房东就对这位新房客产生了怀疑。缪谷稔察觉后,马上又把档案秘密搬到位于新闸路的自己家中,这才相对安全一些。

由于生活穷困,工作繁重而危险,加上巨大的压力,缪谷稔也被病魔击倒了。1942年6月,党组织派来了年仅23岁的陈来生接替缪谷稔负责文库的工作。

陈来生决定把文库搬到以其弟名义租住的成都北路的一座小阁楼里。当时环境十分危险,100多包红色档案要在敌人眼皮底下搬运谈何容易。于是,陈来生就把档案化整为零,和父亲、两个弟弟及两个妹妹一道轮流搬运。他们把文件放在菜篮子里、包袱里、面粉口袋里,躲过了敌人的搜查和盘问,分多批运送,总算用蚂蚁搬家的办法将档案全部转移。陈来生还在新址的门口摆了个卖花生、炒豆的杂货摊,以小本生意人的身份作掩护。但是,鉴于新址所在的弄堂口过于热闹,不够安全,组织上要求陈来生必须马上为文库另择新址。陈来生向岳父借款,又另租了一处房子,并“改行”经营面粉生意。他在阁楼上做了一堵难以看出的夹壁墙,将档案安全地藏匿其中。就这样,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陈来生机智勇敢地保护了中央文库。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陈来生将保存的档案完好无损地交给了党组织。

中央文库中的部分档案向延安转移

战争年代,虽然中共中央委托上海地方党组织代管中央文库,但中央领导人特别是周恩来却一直关心着中央文库的安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央曾两次作出安排,将中央文库中的部分档案运往延安。

1943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急需调用中央文库的档案,于是就进行了一次从上海到延安的千里调卷。党组织找到了陈来生,让他从2万多份档案中调出中央所需要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和部分通告等数十份档案,并派人将档案拍成胶卷,装在干电池内,并通过秘密交通员转送到延安。

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抵达南京。随后,他立即派代表团成员刘少文赶往上海,筹划将中央文库全部档案迁往延安事宜。刘少文到上海后,与领导中央文库的吴成方取得联系,并由吴成方通知陈来生做好转移准备。陈来生将档案进行了仔细遴选,选出5000余份装入两个航空皮箱内,由刘少文亲自取走。当时,以中共谈判代表团成员的特殊身份,刘少文可以乘坐国民党方面的飞机往来于西安、重庆、南京之间。于是,他带着一名助手乘飞机先到西安,然后转道赴延安。5月底,他们安全抵达延安后,立即将这两皮箱档案交给中共中央秘书处保存。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在一份通报中规定,禁止乘国民党飞机携带文件档案。在这样的形势下,把中央文库从上海迁往延安的计划也只好暂告中断。

向党组织移交中央文库全部档案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陈来生非常兴奋,希望能把中央文库档案迅速交给党组织。他一方面忙着清点档案资料,一方面积极联系交接事宜。经过4个月的忙碌,9月初,陈来生终于将中央文库全部库藏档案移交给了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为此,上海市委组织部在9月4日专门给陈来生写了证明信:“兹收到陈来生同志自1942年7月起所负责保管的从我党诞生时起至抗战时止的各种文件、资料,计104包,共装16箱,这些文件、资料未受到霉烂、虫蛀、鼠咬等半点的损伤,特此证明。”

9月17日,华东局办公厅给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去《关于大批历史文件如何处理》的请示电。中央办公厅在9月18日复电指示:“大批党的历史文件,十分宝贵,请你处即指定几个可靠的同志,负责清理登记、装箱,并派专人护送,全部送来北平中央秘书处。”中央办公厅的这份复电,是经毛泽东修改,刘少奇、朱德圈阅,周恩来批发的。电报中有一句原文是“对保存文件有功的同志,请你处先予奖励”,毛泽东阅后,将“有功的同志”改为“有功的人员”,意即对保护中央文库有功的同志及他们的家属、朋友等,都应该进行表彰和奖励。根据这一指示,中共上海市委于10月4日发布了《给陈来生的嘉奖信》。1950年2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又派专人携带礼品和慰问信,对协助陈来生守护中央文库有功的甄德荣(陈来生父亲)、甄福顺和甄长顺(陈来生弟弟)进行了慰问。慰问信中说:“自1942年迄上海解放,7年来由于先生等协助陈来生同志全力掩护,使我党之重要历史文件,得以在敌伪及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下免遭损失。”

1950年2月下旬,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处资料室副主任罗文和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一名干部负责将中央文库全部文件运送至北京,上交中共中央秘书处。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曾三、副处长裴桐主持了交接工作,并于3月9日向中央办公厅作了《中央秘书处关于接收上海陈来生所保存材料的情况报告》。至此,中央文库全部库藏档案移交给中共中央。

在延安时期的一次大转移

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携带的档案,以及延安时期形成的档案,虽然都保存在解放区,但在解放战争期间,这些档案也都经历过大的转移。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春,胡宗南率23万国民党军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矛头直指延安。中共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中央机关撤离,档案必须处理好,而首要的任务就是对档案进行清理。当时很多档案资料都散存在各个部门和领导干部手中。为此,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人带头把自己保存多年的文电和手稿交给中央秘书处和机要处保管。1946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处理与保存密件的指示》作出规定:凡重要而机密的文电,应指定专人妥善携带,凡不必留存的事务性文电材料,应即焚毁。为了避免将那些不应销毁的档案处理掉,毛泽东还明确指示:“疏散档案,不要惊惶失措,确实不需要的文电可以销毁,重要文电一定要保护好,片纸只字也不要落入敌人之手。”

接到通知后,各机关的文件处理基本采取了如下三种办法:一是销毁事务性的文件材料,二是把公开的或一般机密性的重要材料送往陕北山区坚壁起来,三是既重要又机密的材料由档案部门携带,并派部队保护转移。

档案整理工作结束后,第二步是分地疏散部分重要档案。当时,中央秘书处先后向延安以外疏散了两批档案:第一批是将16箱档案输送到保安县(今志丹县)的安条岭农场,由中央秘书处派人看守,委托中共中央西北局代管;第二批是将13箱档案送到清涧县的十家塬子,委托中共清涧县委代管。其余的档案则在1947年3月11日由中央秘书处处长曾三带队,随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移。

为了做好档案的转移工作,1947年3月上旬,中央成立了材料保管委员会,从中央秘书处、机要处、中组部、中央军委一局、总政秘书处等单位抽调干部,由曾三领导,专门负责文件档案工作。他们赶着十几头牲口,驮着中央秘书处保存的尚未转移的档案和一部分金条、光洋撤离延安。为了转移途中的安全,中央还派了十几名武装战士专程护送。经过1个月的行军,4月上旬,这支队伍终于到达位于晋西北晋绥根据地的兴县刘家曲。

由延安向西柏坡转移

集中在刘家曲的档案,量大且杂乱,需要进行全面清理。特别是中共中央机关还要向西柏坡转移,这就更是需要轻装前进,对档案也要再一次“减负”。

这次档案的清理工作是在曾三、裴桐等的领导下进行的,来自中央秘书处材料科、机要处电整科、中组部材料科等单位的40多名同志,开始了搜集、抢救、整理档案的紧张工作。

1947年4月2日,向华北转移的刘少奇、朱德途经此地,曾三向他们汇报了中央档案转移的情况。两位领导人认为此事重大,于4月5日联名向中央上交《关于处理文件向中央的报告》。报告中写道:“已令曾三将所有文件分为三类:甲、重要而不秘密者(如《向导》、《红旗》及印刷之各种规定);乙、秘密而不十分重要者(如某些电报及西北局计划等);丙、又重要又秘密者。上述分类,以便在必要时埋藏或销毁,或务必带走,无论如何不得遗失。”

接到报告后,中央马上电告西北局,让他们在目前敌人乱窜的情况下,再仔细检查一下埋藏在安条岭农场的档案是否安全;西北局要对这些档案负绝对保管责任,如情况危急,可彻底销毁。与此同时,曾三还派人到清涧县,将坚壁在那里的档案材料进行了分类处理,并将挑选出来的重要档案带回了根据地。

当时,各单位还根据中央的指示,将自己的文件材料进行分类鉴别,销毁了一部分不重要的事务性文件。这样,原来的90余箱档案就精简为64箱。同时,为了便于清点和查找,还编制了《材料保管委员会材料目录》,为战备转移和重点保护档案创造了条件。

1948年3月,由曾三负责,将整理后的64箱档案装入铁皮箱,全部由牲口驮运,长途跋涉,于5月上旬到达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一年以后,曾三带着这批档案进入北平。

1959年,位于北京西山的中央档案馆建成,中央秘书局把自中共成立以来几个阶段形成的中央档案全部移交进馆。这些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珍贵档案,终于走出了战火硝烟,结束了长期的颠沛迁移,有了永久的安身之处。如今,这些档案在编写中共党史、军史中得到广泛利用。■

猜你喜欢
秘书处文库中共中央
学会秘书处参加省科协开展的“2022年度中国科协综合统计调查工作培训”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线上参加省科协举办的科技大讲堂系列活动
专家文库
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文库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专家文库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ISO成立饲料机械技术委员会并由我国承担秘书处
ISO:中日联合承担“水再利用技术委员会”国际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