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交流在语文课堂中“欢唱”

2009-02-16 08:26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09年2期
关键词:总理交流情境

钟 英

[缘起]

在平时的教学中,这样的情况时常出现:教师拟了一份教案,既注意了预设,也做好了课堂生成的准备,更想好了课堂评价的视角应该是教师学生面面俱到。然而,到了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却会大致出现以下状况:

情境一:教师话音刚落,立马见小手纷纷举起。请学生发言,往往只是片言只语。

情境二:学生已在发言,仍见小手林立,口中喊着“我,我,我”。

情境三: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很多人心甘情愿做观众,难觅其手高高举起的一天。

如此课堂遗憾,令人叹声不息。

原因一:大多数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发现有学生举手,就开始请学生发言。特别是教学时间比较紧张的时候,为了维持教学进程,提出问题以后马上请学生回答,当学生的发言和自己教案中预设的目标比较一致时,就开始走向下一个环节。

原因二:大多数教师往往请自愿,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同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就会感觉到,只要我不举手,老师就不会让我发言。这在某种程度上,让部分学生产生了交流与我无关的想法。

原因三:师生一对一的交流。一问一答,看似层层深入,实则剥夺了大部分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往往会加以赞赏,而对回答错误的同学就忍不住“刮目相看”。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重交流的结果而忽视交流的过程。

[反思]

1关于问题的反思

A这些问题都有用吗?B这些问题有什么用?C我的问题问明白了吗?D我的问题有标准答案了吗?

2关于提问时间的反思

A我要等多久?B我要请谁答?

[策略]

一、要会“听”

倾听体现着接纳和尊重。在倾听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理解而不是评判,努力理解学生这种想法的由来,询问这种想法的依据,肯定有价值之处,而不是简单的判断对错。

1倾听学生的回答等于尊重他,欣赏他,给他信心和勇气,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尊重和欣赏其他人

有一次听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第一个环节是读书。于老师请了一位学生读第一节,读得结结巴巴,还读错了两个字,显然他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于老师又请他读了两遍,还有读不准的地方,已有同学开始笑了,而子老师仍认真地倾听,耐心地鼓励,及时纠正错误。或许是于老师的态度感染了学生,当这位同学流利地读完这节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节课上,这位同学竟频频举手,回答也相当精彩,整个课堂体现了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氛围。

2倾听学生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判断他们的理解程度,发现他们的困惑,准确地介入对话

在学习《将相和》中“渑池之会”时,一位学生认为:“蔺相如机智勇敢,没动一兵一卒,就打了胜仗。”教师及时捕捉了这一信息,追问:“你为什么认为赵国赢了呢?”学生就秦赵两国的大小、乐器的档次以及是谁命令演奏等几方面进行了讨论,明确这场战斗的胜利是文将、武将齐心协力的结果,认识得到了升华。

在学生回答完毕以后,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回应,而不是用简单的“好的”“不错”等话语来评价学生。教师应该综合处理、扩展、提升学生的回答。

二、要善“问”

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引起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是问题。让学生交流什么,怎样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为学生开展积极交流奠定基础。

1创设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想交流

有位教师在教学时,首先播放了一段林中小鸟轻快的叫声,然后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手持猎枪的猎人,在林中寻找鸟儿,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今天林中的小鸟真多啊,我又可以享受美味的下酒菜了!”顿时,下面的学生急了,纷纷站起来阻止道:“鸟是人类的朋友,不能捕杀。”教师“不肯”罢休,并示意学生说出理由来。有几个考虑成熟的学生走上台前诉说自己的理由,教师说这还不够,并又故意重复说道“我又可以享受美味了”,一学生赶紧上前,又说出另一个理由。教师还是没听他们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同学说出其他更多的理由,竭力劝阻教师放下手中的猎枪。教师看基本上理由全了,就说:“听你们的吧!”这样一个情境有意识地构建了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鸟儿是人类的朋友,颇为精彩。

2问题应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可使用不同的提法,便于学生交流

某作文课上,教师像变魔术一般捧出一把蒲公英,用嘴一吹,蒲公英的种子迅速在教室里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教师动情地说:“同学们,伸出你的小手,鼓起你的小嘴,你就是蒲公英的种子,让我们一起飞起来。”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张开双手开心地“飞”起来,不少同学飞出了课桌。

教师只当没看见,而是太声地吟诵:“飞吧,飞到你想去的地方,黑板前方是黑黝黝的土地,左人行道是银花朵朵的湖泊,右人行道是金光闪闪的沙漠……”

经她这么一诱惑,不少同学飞到了讲台前,也有一些同学“飞”向了“湖泊”和“沙漠”,几名顽皮的同学“飞”到了后墙角,还有一名小男生竟然“飞”出了教室。

教师没有因为有人听课而整顿班级秩序,而是开始了现场采访。

“我是森林电视台的记者,请问你们为何选择沙漠?”她问站在右人行道上的“蒲公英”。

“因为这里金光闪闪,我们要到这里探寻宝藏。”“沙漠”里的“种子”抢着说。

教师又转向左人行道:“你们为什么要投身湖泊?”

“因为这里银花朵朵,肯定能带给我们无限快乐!”“湖泊”里的“种子”大声地说。

“那么,你们呢?黑黝黝的土地这么难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选择它?”

“因为这里有我们生长需要的水分、养料!”“土地”里的“种子”显得十分自豪……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有效的学习氛围,从而发挥了交流的最大效能。

三、要巧“引”

1引导学生交流时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使他们有话可说

有位教师教学《长城》一课,课始让孩子们听《长城长》这首歌,然后让他们谈感受。在此基础上出示三句话: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成这样伟大的长城!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别的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太伟大了!

然后教师让学生猜猜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学生猜不着。于是教师告诉他们这三个人分别是尼克松、叶利钦和拉宾。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

期待:为什么长城在这些政治家心目中的地位那么高?长城究竟伟大在哪里呢?学生很自觉地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去。

2引导学生交流要善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激发起学生对话、交流、探究的兴趣

在交流时,要避免模式化、程式化,教师要带给学生喜出望外之感,学生便会调动起所有的热情参与到对话中去。这样,交流就有了一种强烈的内驱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以“《时代周刊》新闻人物评选”为话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地球不是人,为什么要将它评为《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这样一种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很快地进入了与文本广泛而自由的对话中。这样的阅读话题,对学生来说肯定是陌生而薪鲜的,学生会兴致勃勃地从字里行间中捕捉自己所关心的信息。

3引导学生交流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之后,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对话情境:赤壁之战取得了胜利,孙权非常高兴,举行了一个庆功会,感谢诸位爱将,老师就做孙权,你们就是众将领,你们说我应向谁敬酒呢?学生有的说应向周瑜敬酒,是他采用了正确的火攻计策,有的说应向诸葛亮敬酒,是他借到了东风,使计策得以及实施;有的说应向黄盖敬酒,他为了不让曹操生疑,而使了苦肉计……教师只有创设了多种交流话题,才能使学生面对文本能做到“使目非是宏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看某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先欲虑也”。

四、要精“评”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评价时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谈话给予直接的评价。其实人和人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餉交流,往往不是直接的说明,而是给予一种感受的空间;留一点点让人去回味、去揣摩。名师们深谙此道。他们的评价语总能让入耳目一新,时而旁敲侧击,时而直接追问,时而流露同感。时而幽默诙谐。他们的评价语机智多变,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感: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他们还恰到好处地使用体态语,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地鼓掌,用力地跷起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请并茂,传递的是一种情绪,交流的是一种感情。

如王崧舟老师的《一夜的工作》。

师: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没有)你看到的是总理的一夜,凭什么告诉全世界总理的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师:同学们,总理的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吗?这是我们敬爱的总理走完生命历程时最盾的几行脚步。

(课件出示字幕,师深情叙述总理生命最后的一段日程)

师:你的眼里饱含着泪花为什么?(生答略)

师:看到这儿,你有什么话要对总理说刊生答略)

师:不要说死,死不属于我们总理。(生答略)

师: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对总理说吧!

生: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师:……正是怀着这样的感情,诗人宋小明才写下这样的诗句。(生齐声诵读这首诗《你是这样的人》)

充满灵感与智慧的评价语,如何能让学生不爱它?那种充满个性魅力、随机应变的课堂评价语,创造的是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激活的是学生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当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吸取了足够的课堂智慧,形成了足够的捕捉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完成超越。追求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也不再是个空洞口号!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有效交流在语文课堂中“欢唱”!

(浙江省德清县上柏小学313200)

猜你喜欢
总理交流情境
如此交流,太暖!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总理的“大屁蹲”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跟着总理去美洲
巴总统总理挺过审判日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