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2009-02-18 09:11李静静汤子琼
经济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问题

李静静 汤子琼

摘 要: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然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却普遍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文章从高校教育者、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和学生主体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率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从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得到普及,并成为大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为指南。

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111-03

党的十七大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以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不但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而且更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但现实情况却表明,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不但本专科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参差不齐,即便是本专业的研究生也不能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如近两年招收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的研究生,从生源来看,不少学生来自非马克思主义专业;从专业基础来看,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但其理论水平却局限在大学“两课”教学内容的粗浅认识上。这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进程。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在全国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②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开展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普及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才能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传播效率。目前高校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现状如何呢?本文作一简要分析。

一、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197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强调,“教师必须教好、学生必须学好、各级领导必须管好”③马列主义理论课。现在30年已经过去,反观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程度并不高。在当代中国,由于对政治理论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逆反、排斥和乏味心理;极个别大学生甚至表现出政治信仰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作者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部分教育工作者教条式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工作方法上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同时,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感到反感,极个别学生还以非理性的方式拒绝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体分析如下:

1.高校的官本位主义、学术腐败现象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消极影响。在现有高校的管理体制中,行政职务的地位高于学术职务的地位现象非常严重,致使一些专业教师不安心教学与科研,热衷于行政管理;更严重的是,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进高校后热衷于权力至上主义,把心思都放在了争权夺利上,忽视基础教学和科学研究。曾公诸于众的40位教授竞争一位处长的事例足以证明当前高校的官本位现象非常严重。同时,个别身居要职的行政领导为了评技术职称,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学术交易,有的甚至找研究生代笔捉刀。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行为严重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削弱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甚至令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反感。

2.高校的图书资料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极少。课本、报纸、杂志等读物是大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渠道。纵观高校图书馆,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图书馆,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在偌大的图书室中所占的比例极少。像艾思奇著的《大众哲学》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读本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难见到。当然,在我们感叹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读物极少的时候,试想又有多少高校专家、学者愿意做这方面的普及工作呢?可见,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的缺失与当代大学生的务实需求形成强烈反差,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不可避免地产生抵制情绪。

3.少数大学生从心理上反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空洞说教,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更加紧密,这使大学生容易在意识形态上模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容易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重要。同时,高校部分班主任、辅导员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自身素质修养不高,个别辅导员在发展学生党员时的腐败现象的出现,在实际上是对大学生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反面教育,致使一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讲的都是空话、大话、假话,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现出逆反心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作为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又常常是从理论到理论,内容深奥难懂,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只能死记硬背一些枯燥乏味的抽象概念,使大学生无法从情感上和行为上去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

上述现象的持续存在将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高校作为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思想和行动上带头做好学生的榜样,而不能在马列主义信仰上起反面的教育作用。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的缺失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空洞说教等现象的普遍存在,都容易误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鉴于此,高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大众化的主要措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普及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重大问题: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理论的过程。④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⑤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加以大众化,也就是说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深奥变通俗,被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很显然,在高校就是要被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所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其真正成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行为指南。那么,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采取哪些措施呢?

1.发挥教育者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导作用。一是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主体,既教书又育人,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班主任、辅导员、领导干部,甚至工作人员都应该在言行上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学术腐败与官本位主义现象,自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从学习与生活的各个侧面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格魅力,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体系,使教育工作者在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中“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⑥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三是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建立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育者“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⑦以改变高校部分领导、教师、工作人员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的不良风气。

2.加强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建设。高质量的通俗读物是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制作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一是要靠高校专家、学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入大学生生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道理贯穿到大学生关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问题上,如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揭示达赖喇嘛鼓吹“西藏独立”的丑陋面目等,以引起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大学生熟悉的语言,通过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研究的稿件进行试读,根据学生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改。如此反复,直到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止,以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难懂的形象,消除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陌生感;三是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的思想困惑,如在学习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念,在生活上用和谐理论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同学关系,在工作上用社会主义荣誉观教育大学生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⑧

3.发挥大学生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大众化的主要对象,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认识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要警惕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和“弱化”战略,深刻体会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没有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二是要认识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只是暂时的,对高校个别教育工作者的驱利、违规、违法行为要理性分析,不能因此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三是要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并就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积极同老师交流,并通过浏览网站的形式认真阅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资料和电子音像,以弥补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深奥难懂;四是要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活动,通过实践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实际生活。

综上所述,高校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看似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现实情况却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教育者和学生的层面去推动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率。因此,我们要积极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探索新思路、新举措,积极发挥高校教育者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注释:

①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③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④⑤《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P149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P647

⑦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5.4.5

⑧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N].人民日报,2006.4.28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问题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