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若干问题

2009-02-19 10:04谈松华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专业化素质

本刊顾问谈松华先生小记

谈松华,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上海教育科学院顾问。曾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正司级调研员。

主要学术著作包括:《中国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现状及展望》、《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教育地图集》、《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等等。

教师专业化问题,是在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来承担这样一种背景下提出并逐步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现在已经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的形象,是随着教育工作的内容和重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认为它经过了三次演变:道德本位的教化形象;知识本位的教书匠形象;以人为本的专家形象。如果说过去教师的工作还只是一种职业,只要具备各门学科知识就可以担任教师的话,那么,今天仅仅具备学科知识还并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全部条件,还必须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算符合教师资格的要求。因此,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就是教师工作已经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业,要像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一样作为专业工作者对待、要求,实行教师专业资格制度。

在不同的时代,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会发生变化,教师专业化的内容和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当今时代,影响教师专业化要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一方面知识社会的即将来临,终身教育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个学习型社会中,人们不仅通过学校学习知识,而是在各种组织中、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这样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都会发生变化,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过程和组织,教与学的关系必将发生变化,教师的作用、工作方式及其与学生的关系也将有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引起教师职业的消亡,教师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中仍然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教师的角色将会发生变化,它的素质要求也将有新的内容。因此,研究新世纪教师角色和素质的新内容,应该是研究教师专业化问题的重要部分。

从许多关于教师角色研究的文献中看,人们关注的侧面和认识是并不相同的。就我的认识而言,有三个方面可能是值得引起讨论的:一方面是教师已经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而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因此它只能发挥其它角色不能发挥的作用,同时,它还要学会综合应用其它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一方面是教师已经不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而是生产(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活动已经不是教学过程的“独奏者”,而应该是“伴奏者”,也就是说他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传授知识(当然这仍然是重要任务),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组织和管理知识,是引导而非塑造他们。这样的角色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应该是更高了。

在新世纪,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要求,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不断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因为教育教学本身正在不断地经历着变革,教师要适应和促进这种变革,自身的素质当然也要不断地更新和提高。影响教师素质要求的教育变革涉及许多方面,其中以教育正在转变为学习这种革命性变革影响尤为深刻。由此而产生的变化包括:教育正在由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双向的学习交流;由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封闭式的教育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的教育教学;由等级制的人际关系转变为民主的、平等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变革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学习者,他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更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这份报告中指出:“一个教师的专业态度至少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知识,自知和同情心”。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更广的视角去考察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就是通过学习、实践和交流等多种途径,使教师具备专业素质,成为专业工作者的过程。这种专业素质是区别于其它职业要求、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作为基本的要求应该是教师资格制度所规定的标准,而从专业素质的修养而言,则应该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大致包括: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知识基础和职业知识、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等方面。

就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而言,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追求和职业理想,这可以说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精神支柱,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企业家崇尚实业、创造财富,艺术家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那么,教师的职业精神最根本的应体现在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体现这种职业精神的职业道德就是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把学生的成长、成材作为自己事业的追求和成就。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很难做好称职的教师的,而一个对学生缺乏爱心的人,是不能成为好教师的。因此,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应该是教师专业化的首要的和基础性的要求,而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靠书本和课堂讲授获得的,而是要在教育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交流中才能逐步养成和提升。

教师的知识素养,以往主要强调学科知识水平,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在知识社会即将到来之际,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教师的知识领域需要扩展和综合。除教学的学科知识之外,还需要:具有宽广的知识背景,即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基础,需要有一般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科教学,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打破文理分科,提高综合素质;拥有综合性知识,即打破学科界限,能在学科教学中综合应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跟踪知识发展的前沿,能及时了解和把握知识发展的新动向,以不断补充教学内容,并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新的知识。

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往并未引起重视,似乎具有学科知识的人都能做教师,这既降低了教师专业资格的要求,也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如果说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师的专业能力还没有突显其特殊的重要性,那么,在教育教学发生深刻变革、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愈益彰显的今天,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更加扩展,作用更加明显。这种能力既包括基础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即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观察能力、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关心人、了解人、研究人、发现人、开发人的能力,这可以说是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核心和实质。一个在心中时时处处关注着学生,真正了解学生并善于与学生交流,既能引导学生又与学生共同前进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与时代同行的教育工作者。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专业化素质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