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2009-02-19 10:04秦小五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创设思维老师

秦小五

通常我们说的“学问”不如说是“问学”,只有在问的基础上的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为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只有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

一、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当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有关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有过向教师提问的意向,但只有30%的学生向教师提出过问题;从来没有向老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6%。其中怕说错了被同学们讥笑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0%;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4%。从以上数据来看,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总之,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教师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如果教师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如果教师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信心,变得沉默,进而排斥学习。

因此,要让学生多问,首先就要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要做到:1.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行为。2. 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3.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4.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从交际环境的角度看,教师应该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促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二、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这样势必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不利于教学。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在课堂上只讲要考的重难点内容,而且教学容量越大越好,很少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对学生才更有意义、效果更好。事实上,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收获的有多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

除了课堂上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建立“问题卡”,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并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交来,或者在课前收集卡片呈现给教师。这样教师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同时让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了提问题的机会。

三、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美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1. 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

教师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教师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 利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讨论,这时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学间提问题,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 让学生上讲台,激励学生提问

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提的问题相对更多,效果更好。学生要当好“老师”,学生就必须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以防被其他学生的问题难住;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看“老师”的反应。这样,学生的顾虑少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路也就打开了。

猜你喜欢
创设思维老师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