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要注重培养个性

2009-02-19 10:04高迎春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事例色彩中学生

高迎春

中学生作文缺少个性是一大通病。很多同学作文总是步人后尘,别人怎么认识,他也怎么认识,没有自己的见解;别人怎么写,他也怎么写,没有自己的创意。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一个模式,一个套路,大家好像被一个遥控器控制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复制,因而失去了创作个性。文章最忌雷同,没有个性色彩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特别是在面向同一命题或同一写作材料集体应试时,怎样独创新意,写出出类拔萃的文章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文章展现出独特的个性色彩呢?现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际总结如下:

一、构思立意要求异

在实际写作中,面对一个命题或一个材料,大家的构思立意往往表现出令人吃惊的趋同化。这样的文章,丧失了自我,缺失了个性色彩,哪里还能给人“一看忘不掉”的感觉!“文章最忌随人后”。要想写出“不随人后”的富有个性的文章,在思维方式上就应大胆求异,突破惯性思维定势,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

例如,在做“读《龟兔赛跑》有感”的作文时,很多同学思维单一,走熟路求稳当,把立意的重点确定在赞扬龟的持久以恒。锲而不舍上,人云亦云,造成“撞车”现象。也有的换一种思维方式,从另一角度切入,很有创见地提出了“乌龟的侥幸取胜不值得赞扬,真正的较量和竞争是要凭强劲的实力”的见解,就很有创新,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二、选例论证要创新

写文章是离不开选用事例的。但我在写作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选用事例几年如一日就是这么几个事例:写到好人好事,就是列举雷锋、孔繁森;写到子女教育,就是孟母三迁,岳母刻字;写到爱国主义,少不了举一身正气的文天祥,抵制鸦片的林则徐;一谈起学生勤奋,或是谈意志力,把握机遇的话题,就是张海迪、华罗庚、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这些熟例你用我用,毫无新意,倒成了学生们多年来的“保留节目”、制胜的法宝了。但是选用事例除了追求恰当、典型以外,还必须力求新颖,舍弃大家都用的熟例子,选用那些令读者眼睛一亮,怦然心动的新例,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例新,应该表现为事件新、生活新、感受新、体验新等方面。新事例是阅读者的听力、目力所不及的,会使文章变得靓丽,给人以惊喜,最易出彩。这就要求同学们:一是要扩展阅读范围,留心社会生活和国内外热点,为写贮蓄“例源”,写时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是思维不可僵化,思维的方向不要都是“顾后”,更多的还应“瞻前”,要避免恋旧的思维定势,多想想热门话题,身边的新人新事,了解最新读物,在用例方面充分显示出你的与众不同,从而张扬你的写作个性。

三、表情达意要独特

“言者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总是那么一本正经、四平八稳,或老成拘谨,枯燥无味,或矫情造作、空话套话,表情达意就失去了鲜明的个性。

语言的鲜活独特有个性,本质上就是语言运用的独创性。因而鲜活的语言决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词必已出”,“务去陈言”(韩愈语)。贾平凹的散文《延川城》写道:“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瘠了,内容全被枣儿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作家有意不从正面去描写延川女性和男性的特征,物产风情,而是以花朵、石头、土地、树木来反衬,这样表达就新鲜,有独创,读后令人拍案叫绝。

语言鲜活有个性,还要求作者运用语言要真: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感受,真实地抒写自己的体验,真实地阐发自己的见解。语言要有精度和耐啃度,这样的语言才能引人入胜,人见人爱。请看从中学生作文中的摘出的句子:

“血可流,头可断,发型千万不能乱!”

这是写发型风波的故事,作者很有创意地把一个陈旧的政治口号顺手拈来,加以改造,嫁接到学生生活中来,化为我用,学生的口吻,学生的天真,学生的立志,学生的机智一览无余,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确实是文章中的一个亮点,文章因此而顿生文采。

作文呼唤个性,唯有浓烈的自我个性色彩,才能使文章有风格,有特色。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到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语),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展现出作文的个性色彩。

猜你喜欢
事例色彩中学生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例”后有“析”方可取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