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要体现对生命的关怀

2009-02-21 02:48熊大鹏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情境教育学生

熊大鹏

在“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之下,教育正不断满足着学生的成长需要,其作用于人的功能被进一步凸现出来:一方面,教育肩负着发展人的使命,即通过赏识、肯定、激励等方式唤醒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从而将人尽其可能的角色化;另一方面、教育承载着将角色社会化的责任,即通过惩戒、约束、矫正等策略来规范人的思想、引导人的行为,从而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显然,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赏识学生固然重要,但批评同样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运用批评的教育手段呢?笔者认为,批评也要以人为本。

一、批评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境

情境是影响人们行为的外因条件,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一般情形下,学生产生逾规越短的不良行为之前,身边已经存在了形成这种不良行为的情境因素。也就是说,偶然之中总会有必然的因素。面对偶然,教师如果简单地权衡、评价学生,用既定的标准给他们贴上不良标签,打人另册,这显然是轻率而又粗暴的。事实上,耐心的缺失会妨碍我们追根溯源,忽然学生的生活情境;爱心的缺失则会影响我们处事的态度,无法收获批评的效果。有一次,我们班的力上课时因神情恍惚、心不在焉,被数学老师点名批评了,不料他却当众顶撞老师。在家访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情境:其父因罪获刑,其母羞愤之下离家出走……当天,我将力接到家中吃晚饭。饭后,我诚恳地向他道歉,请他原谅老师的关心不够;同时也严肃地指出了他顶撞老师的错误。第二天,力便主动地找数学老师赔礼,并在全班做出了公开的检讨。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的经验背景必然产生不同的角色期待,在不同的情境影响下又常常会生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基于这种认识,在批语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自觉地将其现实表现与行为动机联系起来,让所有的教育行为置于情境之中。例如:针对学生中比吃、比喝、比穿等互相攀比的不良习气,我们粗暴的训斥、生硬的说教,效果可能不及一些生动可感的“富门寒教”的故事;针对学生乱丢乱扔、任意攀折花草树木等不文明行为,与其一次又一次用校纪校规来硬性惩戒,不如组织一次生动的主题班会,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公德意识。遭遇学生的问题时,运用批评的教育手段之前,我们不仅要积极探索产生问题的情境,还要努力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二、批评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期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具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受赏识的心理期待,当这种心理期待得到实现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对生活的更多热情,产生更为积极的自觉行为,对来自他人的善意批评也更愿意反思,更乐意接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多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必然有所长还有所短,即有优点、有值得我们予以激励与彰显的闪光点,同时也有缺点、有等待我们去矫正与修补的不足之处。某生在学习上刻苦认真、成绩优异,在生活中却可能表现得较为自私、冷漠;某生不好学习、成绩落后,却可能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某生待人厚道、性情温和,却可能不善言辞、自卑有余……这就要求教师的评价必须是客观、全面又多元的,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又要善于发现其亮点。面对学生的短,我们有必要将批评与表扬结合起来,采用先长后短的批评方式。例如:在批评好打抱不平却常常惹出事端的学生时,我们不妨先表扬他的正义感与同情心,然后批评其处事方式的错误;在批评成绩不错却又骄傲自满的学生时,我们可以先肯定他的成绩而后批评其不良情绪的危害。所谓先长后短的批评。其实是一种先扬后抑、扬抑结合的教育方法,先扬的目的就是先满足学生期待肯定的心理需要,为后抑的效果作积极的铺垫。

三、批评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

受年龄、阅历、知识的限制,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偏差是难免的。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群体,学生们正处于求知的关键时期,变化大,可塑性强,其认知事物的能力正在形成过程中。例如,一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却对其危害认识不深,因而对家长、老师的警告器若罔闻;还有少数学生热衷于追星,书本上、桌椅上、衣服上到处都是明星头像,语言、行为、服饰都刻意模仿,捧为时髦、视为个性,他们根本意识不到盲从的幼稚与肤浅。在成长的道路上,学生身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显然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态度去对待、用什么方式去解决。

有一次,我们班蕊的随身听不见了。暗访的结果显示:是家境贫寒的丽“拿走”了,而且随身听就藏在她的书包里!尽管当时很气愤,但我想,如果当众批评丽的“偷盗”行为,势必会给她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其阴影甚至可能影响她今后的人生道路。那天,面对同学们的各种猜疑,我在班里对大家讲:“我从来就不认为蕊的随身听是被人偷了,同学们都是阳光少年,能够明辨是非,知道偷窃是不道德的行为,这样的事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我想,只不过是有人借用了一下,但又忘记还了。我相信,今天或者明天的某个时候,它肯定会出现在大家面前。”果然,第二天晨读时,讲桌上赫然摆放着那只不见了的随身听。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独特个体。在评价学生时,教师的视线不能拘泥于他们的现实表现,还要充分关注其认识的发展过程,关注其潜在努力与发展倾向。在批评学生时,我们常常需要“从长计议”,给学生留下“改错”的权利与机会。

批评是一把“双刃剑”,把握得好,对违规越短的学生而言,它是警钟,能唤醒迷失的心灵;把握不妥,对年少无知的孩子来讲,它是利器,会挫伤成长的激情。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以尊重与关爱为基础的。正如马斯洛所说:“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缺失或没有满足,教育的功效将难以显现”。因此,无论哪一种批评方法都要体现“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让学生懂得来自老师的批评不过是“一剂苦药”,味涩却有利于健康。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情境教育学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