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关注“天空”的教师

2009-02-21 02:48辛晓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小红花天空智慧

辛晓明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关注“天空”,是一种不为眼下所累,始终仰望理想的大志,是一种时时不忘责任的意识,是一种洞烛万象的智慧。教育,同样需要目光远大、心怀责任、求索终身的关注教育“天空”的睿智群体来支撑。那么,平凡的教师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关注“天空”的教师呢?

第一,关注“天空”基于正视当下。无须讳言,教师不仅是清贫的职业,还是琐碎的职业。改不完的作业,处理不完的零碎小事……一不小心,昔日的天之骄子在平凡的教育岁月里就泯然于众了。立身在当下平淡的教育生活里,教师如何关注“天空”,心存高远?当代名师李镇西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李老师曾是个做着紫色文学梦的青年,他的理想生活方式并非是做老师。我想,如果他改变不了做教师的现实,又不总是专心教育工作的话,那么,他可能不仅成不了文学大师,还可能把教育名师这顶桂冠也错过了。李老师当然是睿智的,确定自己将终身与教育结缘后,他果断地把目光与智慧投向了当下琐碎的班级管理、日常教学工作中。他始终注意用心灵倾听教育细节,用智慧感悟育人真谛。十年磨一剑,终于,一地鸡毛编织成了绝美的华衣,《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等著作成了他人生的“天空”,众多教育者仰视的“天空”。其实,不管是什么原因使我们选择了教育职业,但既来之则安之,做行业中最好的自己,何尝不是对人生价值最好的注解呢。

第二。关注“天空”源于厚德载物。人类社会的高度主要是由精神文明的高度来决定的。道德高尚者才能承担重大任务。因此,德是教师的重要标志,大教师首先是大德行者。我们不妨瞩目古今教育大师们,他们个个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一部《论语》,我们不仅看到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锋芒,更看到了孔子“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道德人生。中国近代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求丝毫私利,为教育殚精竭虑,终身探索。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青年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们眼前总浮现苏霍姆林斯基那动人的淳朴人性、与职业慈悲——“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看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我们很容易记住思想者“教师必须为形成较好人类而献出一切”的人生宣言……先行者怀着崇高的品性、爱心、人格、理想实践在教育的田里,厚德更容易高瞻远瞩、百折不回、至情至性,厚德自能载物。

第三,关注“天空”成于终身体悟。归根结底,教育是一个人生对另一个人生的影响、启迪和引领。单一传递知识的教师是不能进入现代教师之门的。教师只有终身修专业、悟人生,不断提升个体学养与智慧,才有资格成为关注“天空”的人。很感慨这样一个案例:浙教版第二册《悄悄话》教学中,一名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公园里的花不能摘,山路边的小红花就可以摘呢?”是啊,山路边的花为什么可以随意采摘呢?老师沉思了一下,巧妙地告诉学生,随意轻视、作践生命是不对的,不过,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价值,适当的时候采用适当的方式也是可以的。比如把小红花献给生病的老师,让老师获得快乐早日恢复健康,这也是小红花的另一种归宿。我想,如果教师对生命意义没有深刻洞悉,就不能道出鲜花的生命哲学,也就不能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意义的高下也自此分水。扎实,教师是一个终生成长的个体,并非天生的圣人,深刻浑厚的教育哲学与智慧,是在无数教育实践中教学相长、逐渐习得的。终身体悟,终身探究,是普通教师成为教育“天空”仰望者的终身凭借。

教育,是人类集体的事业。教育,呼唤所有教育工作者仰望“天空”,共同托起教育晴空。

责任编辑:孙海燕

猜你喜欢
小红花天空智慧
送你一朵小红花
小鱼丸
天空之镜
一和one
天空之舞
天空之门
和爸爸一起折小红花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