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化教学策略

2009-02-21 02:48沈红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诗化诗意文本

沈红娟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诗意语文”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诗意语文既是对当下我国社会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时代回应,也是对语文新课程重新确认民族文化传统的现实探索。国家督学成尚荣说,诗化语文(包括诗意语文)是王崧舟,盛新风、周益民几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所作的一项试验和研究,这一研究和命题很有针对性、很有新意、很有价值,受到小学语文教师以至语文教育界的关注,产生了较大影响…。那么,什么是诗化的语文呢?小学语文教学中怎么进行诗化教学呢?诗意语文是一种审美化的教学形态,是指在温馨的环境、诗意的情景中,用唯美的再现与传递,诗意的精练与简约,白南的合作与探究,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在精神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情感的感召、思想的交融、灵魂的拥抱,实现人和课堂的完美合一,达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诗化语文教学尽管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诗化语文的探讨甚至是争论还是比较热烈,许多学者提出了支持性的意见,也有不少学者持有质疑和反对的态度,笔者阅读了许多相关的文章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体验,对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的诗化教学提出一些初浅的策略。

一、选择诗化的教学文本,设计诗化的教学内容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也是诗化语文的核心内涵。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学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近些年来,人文教育、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缺失的,使得语文教学经常背离了生趣和感动,陷入了烦琐的语言分析和语言训练。新课标在相当程度上触动了原有的语文教学体系,开始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文学性,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语文学习的积累和感悟。

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关键在于教学文本的选择和解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选择一些对于儿童来说有情趣、有意味、有质感的经典文本,这些文本可以体现思想之真、人性之善、自然之美,文本语言具有美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经典文本也要能够有效体现人文精神的积淀,以教学点燃精神,以精神感染学生。这样,诗化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抚摸和触动、人格的净化和升华。例如,《桂林山水》,景美,画美,语言更美。水静、清、绿,山奇、秀、险,在我们沉醉于荡舟漓江留恋山色之时,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水之美,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之美,油然而生的是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著名的诗化语文的实验者周益民老师就非常注重教学文本的选择,如,《天鹅的故事》、《半截蜡烛》、《逆风的蝶》、《去年的树》、《天使的声音》、《大海啊,故乡》和《好孩子读书会》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文本,而且大多属于美文范畴。当然,文本的选择既可以选自教材,还可以突破教材,《大海啊,故乡》和《好孩子读书会》两例就是教材中没有的文本,前者是关于大海的主题单元,后者是黄蓓佳的一部儿童小说。

二、运用诗化的教学语言。创设诗化的教学情境

诗化语文到处可见情境教学的影子,尤其是教学语言的运用和教学情境的创设。诗化语文在教学方法层面的第一个显性的表现是教师教学语言的诗化,认真阅读一些诗化语文教学课例,你可以发现执教者的教学语言在预设方面是非常精致的,都经过认真的推敲。

确实,语文教学设计情境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意的语言,不但能够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文本诗意地盛开在孩子们的心里,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如教学“奇思妙想”时,可以如此导入:“浩瀚的苍穹曾经引起我们古老的祖先多少联想,无穷的宇宙曾经带给我们睿智的先人多少想象,今天就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一起走进‘奇思妙想的世界。”

教学情为先。在学生初步接触文本时,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神沿着作者的感情走向文本情境之中,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情感上作出有力的铺垫。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应具有诗人的气质,诗人的魅力,言谈自如,妙语连珠,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甚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透露其诗性的文化素养,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都能用自己的一颗诗心带动几十颗童心去交流、去唤醒、去创造。学生情感受到感染,情绪变得兴奋,自然而然地就拉近了与课文的情感距离,为深层次的哲理感悟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在创设诗化的教学情境时,不仅需要运用诗化的教学语言,有时也需要使用音乐渲染效果。王崧舟就是采用音乐创设诗化教学情境的高手,他喜欢用音乐渲染情境,创设浓郁的诗境。如教学《长相思》这首词,他在苍凉悲怆的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

三、注重诗化的师生对话,促成心灵的升华飞跃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应当是学生主体、教师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交互作用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这种主体间的语言交互是对话,而不是“独白”。语文诗化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师生都能运用诗意美的语言共同营造课堂的诗意,是教师有意义的讲授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学习的有机统一。诗化语文是一种对话教学,当然,对话是有层次的,在课堂教学中,对话可以分为知识的层次、情感的层次和精神的层次。诗化语文的对话教学则是经由知识层面和情感层面,而把最终目标放在了精神层面,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提升。

《论语·八佾》记载:子夏问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日:“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是孔子与学生开展师生对话教学的实例,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孔子与学生做着认识与情感的交流,

促成学生学思结合。苏格拉底的教学则更加充盈着对话的精神,他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与人谈话,但不直接把结论教给人,而是提出问题并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的学生并没有直接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是在与苏格拉底的语言交流和交锋中生成了正确结论。诗化语文注重师生对话,意味着语文学科的教学应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语文文本里的知识,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诗化语文注重师生对话也意味着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平等化,也体现出教学的人性化,只有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师生关系。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内在精神世界敞开和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语文诗化教学强调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提问与回答,而且更需要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与探讨、独自与倾听、欣赏与评价。所以,诗化语文特别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着力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创造自由的空间,通过诗性对话,学生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学生内心的想法能够找到表达的出口,可以淋漓畅快地倾吐和表达;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他们可以在对话中不断地反省自身、不断地超越自我,最终完成心灵的升华与飞跃。

责任编辑:孙海燕

猜你喜欢
诗化诗意文本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浅谈创设诗化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