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难点突破

2009-02-21 02:48陈书标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苗子柳树奇迹

陈书标

《青海高原一株柳》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而六七两节通过“猜测和想象”,追忆了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艰苦卓绝的生长过程,不但与三四两节照应了起来,而且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第八节通过对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而又“名贯古今”家乡柳树的介绍,进一步反衬出这株柳树的“神奇”。最后一节以议论结束,高度赞扬了这株柳树顽强的“毅力和韧劲”。

本案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破以上教学难点的实施过程片段:

师:一株柳树是极其平常的,但是这一株却是神奇的。

生:因为它生长在青海高原。

师:为什么生长在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树会带给作者这样的感受呢?

生: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

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猜测和想象,追忆这株柳艰苦卓绝的生长过程,去感受这株柳树的神奇吧!默读课文六七两个自然段。

(生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这株柳树是怎么来到青海高原的?课文中写了吗?

生: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课件出示上段话。生齐读。)

师:为什么说这株柳树的存活是奇迹?

生:因为其他的柳树苗子全毁了。

师:和它一同采的小兄弟都毁于什么?

生:干旱。

师:什么样的干旱?

生:持续的干旱。

师:一个星期不下雨,就是持续的干旱吗?

生:不是。

师:两个星期呢?

生:不是。

师:两个月呢?

生:不是。

师:读了这五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好几个月没喝上一滴水的小树苗都枯萎了。

生:我仿佛看到大地都干得裂了缝了。

师: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一连好几个月喝不上一滴水的植物能生存吗?

生:不能。

师:这一茬柳树苗子禁不住持续的干旱的摧毁都旱死了。只有这一株柳树保存了生命,这就叫——

生:奇迹!

师:这一株柳树存活下来,它经受的考验仅仅就是干旱吗?

生:还有严酷的寒冷。

师:谁来读一读相关的语句?

生: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课件出示上段话,生齐读。)

师:“严酷的寒冷”,究竟是怎样的冷呢?读了这五个字,你又想到了什么?联系你的生活说说。

生:我觉得水一滴到地面就会结成冰。

师:“严酷的寒冷”让你想到了“滴水成冰”。

生:“严酷的寒冷”让我想到了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我只想待在温暖的被窝中。

师:是啊!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天我们谁都想待在温暖的家中。可是这株柳树苗子却孤零零地撑立在干旱寒冷的青海高原上,多可怜啊!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指名读书。)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留下来了,而且长得这么高大粗壮,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啊!正如作者所说—一

引读:

(师)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生)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

(师)他们也许熬过了——(生)持久的干旱,

(师)却躲不过——(生)更为严酷的寒冷。

(师)干旱和寒冷——(生)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这一段话中哪一个词更能让我们体会到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

生:绝不宽容。

师:但是就是在这样干旱的青海高原上,就是在如此寒冷的青海高原上,就是这样的一个绝不宽容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的青海高原上,却存活了一株柳树。它带给作者,更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生1:不可捉摸。

生2:无法想象。

生3:不可思议。

生4:大惑不解。

师:什么叫奇迹?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这株柳树造就的就是一个奇迹,一个让人无法想象的奇迹,一个难以理解的奇迹,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让我们读出这株柳树造就的神话。

(齐读第6自然段。)

师:这株柳树存活了,它从柳树苗子长成直到我们今天看到的巍巍然撑立着的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树,还会经历哪些艰险?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了第七自然段,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大柳树生命力顽强。

师:从哪里看到它的生命师:师:从哪里看到它的生命力顽强?

生: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课件出示这段话。)

师:你从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中又一次感受到什么?

生:青海高原环境非常恶劣。

师: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看(师放视频: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飞)我们可以想象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在广袤无垠的青海高原上,多无助啊!

引读:

(师)这株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它畏惧了吗?——(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生)又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生)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柳树在咬着牙坚持。它一直在和死神搏斗!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一次两次吗?(不是)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我从“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中读出柳树经受过许多艰难。

生:我从“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读出柳树经受的打击、经历过的生死考验不计其数。

师:这里的“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以及三个“多少”告诉了我们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生:没有。

再次引读: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生)又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生)却能够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

师:柳树多么执着,多么坚韧啊!正因为它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生命产生了奇迹。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文字。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

师:如果这株柳树就在我们面前,你能用一个词来赞美这株神奇的柳树吗?

生:顽强不屈、坚强不屈、坚韧不拔、坚持不懈、永不言弃。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奇进”。只要我们和这样的一株柳树交上朋友,我们也会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师:就将我们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吧!

(学生有感情地读文章6、7两个自然段。)

……

评析: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并内化为学生深刻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难点。

“奇迹”是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一个抓手和支点。课堂上对问题的设计,教学语言的渲染都力求凸显这个词。

第六自然段中“持续的干旱”,到底是怎样的干旱?干旱到什么程度?“严酷的寒冷”,究竟有多冷?寒风刺骨?滴水成冰?这些,课文中都没有具体描写,巧妙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结合生活的体验或通过老师的补充,将“持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读厚、读活,读成一种自己的生命体验,读出柳树不畏怯生存艰险造就的生命奇迹。

第七自然段,抓住“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等词句,借助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看到了一幅幅风雪交加、雷轰电击的画面,读懂了一棵不管有多少危险,也始终拥有一线生存希望的自信的柳树,又一次感受到了这一株柳树造就奇迹的伟大生命力,学生无不为之震撼。

学生在课堂上放飞了想象,收获了语言,丰富了情感,使柳树的“形”与“神”更清晰地留在了学生的心中。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生命的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责任编辑:孙海燕

猜你喜欢
苗子柳树奇迹
柳树
会治病的柳树
苗子的“调皮”
奇迹并不存在
苗子的“调皮”
随手一画就是奇迹 随处一放就是风景
苗子的“调皮”
开心剧场
柳树的春天
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