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112例临床分析

2009-02-24 09:17章革民谢玉艳宋郁喜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4期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特征肾功能

章革民 谢玉艳 宋郁喜

【摘要】 目的 对2008年4月至2008年8月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医治的手足口病11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作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112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治疗转归、肝功能与肾功能结果加以总结。结果 所有病例经及时、早期治疗,均获痊愈,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 结论 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治疗,给予重视,一般预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 临床特征; 肝、肾功能

手足口病(HFMD)是我国近年出现的一种儿童传染病,是以口腔炎及手足等处皮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易在婴幼儿中发生流行[1],特别是2008年1季度开始在安徽阜阳暴发,而后在我国大范围流行,笔者对112例手足口病进行观察,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2例中男67例,女45例;年龄<1岁11例,1岁 36例,2岁33例,3岁 14例,4岁 15例,≥5岁3例;4月份5例,5月份49例,6月份32例,7月份20例,8月份6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1岁,其中6例为双胞胎同时发病。所有病例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条件,同时排除其他出疹性疾病。

1.2 方法 收集所有病例的病历,统计各项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肝功能与肾功能结果。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1.1 前驱期 51例有前驱期症状,时间为1~2 d,表现为发热,哭闹不安,萎靡不振,厌食或少食。检查时咽腔充血,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有5例患儿因发热,咽腔充血,先到儿科就诊,出现典型皮疹后转入感染科作手足口病治疗。其余由手足口门诊收入感染科。

2.1.2 发热91例发热( 81.3%),其中低热(37.5℃~38℃)56例,中等热(38.1℃~39℃)30例,高热(39.1℃~40℃)5例,没有发现超过40℃以上的病例,发热持续3~5 d,发热的当天一直到第3 d皮肤逐渐出现皮疹,无发热病例21例(18.7%)。

2.1.3 皮疹 为本病的突出表现,112例患儿均出现皮疹,其特征为:①形态大小为圆形或卵圆形丘疹、斑丘疹、深在性小水疱,疱壁厚不易破裂,大小为2~5 mm,周围绕以红晕;②数量:绝大部分病例为数在20个以内,个别病例为数在数十个,未见数百个的;③分布:所有病例均分布在手掌、指甲周围,足底、趾甲周围,均有或多或少的小水疱,32例在臀部、肛周有丘疹或斑丘疹,所有病例分布均较局限;④出疹顺序:103例先自手足后臀部,9例先自臀部后手足;⑤皮疹出齐及消退:均在2 d内出齐,2~3 d后消退,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及疤痕。

2.1.4 口腔黏膜病变 101例有口腔黏膜病变,几乎与皮疹同时出现,或在皮疹出现的24 h内出现,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小水疱、溃疡,触之疼痛,饮食受限。病变主要分布在在唇、齿龈、舌面、硬腭、颊黏膜,约2~4 mm大小,为数个或者十多个之多。

2.2 治疗与转归 发热的91例患儿,有明显的咽部充血,扁桃体及颈淋巴结肿大、厌食、精神差,中毒症状重,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5 mg/(kg•d),同时加用抗生素治疗,再加能量合剂静脉滴注,予以降温,口腔内水疱、溃疡涂敷西瓜霜。21例不发热、能进食、精神稍好的患儿,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5 mg/(kg•d),口腔病变涂敷药物方法同上。109例患儿经治疗5~7 d,体温降至正常,皮肤水疱干涸消退,丘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好转,饮食恢复,在10 d内痊愈,只有3例治疗达10 d后痊愈,未发现并发症。有1例治愈30 d后再次发病,1例治愈28 d再次发病。

2.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均行血常规、肝功能与肾功能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增高10例,其余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所有病例肝功能与肾功能结果正常。

3 讨论

HFMD是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1958年由Robin-son首例报道[2],而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报道,特别是2008年首先在我国安徽阜阳地区暴发,出现死亡病例,而后在很多省出现流行。HFMD主要由柯萨奇A16型病毒引起,也可由柯奇A5、A6、B3及肠道病毒71型引起发病[3]。从本组病例一般资料情况来看,本地区本病好发于春夏季,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尤其以3岁以内多见,该病多突然发病,除手足口部损害外,还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症。HFMD传播途径是患者唾液、疱液、粪便污染的手、日常用品等经口传染,咽分泌物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造成呼吸道传染。本组病例中有6例为双胞胎,说明本病的传播与密切接触有关。

HFMD一般呈自限性,预后良好,但也可出现严重并发症,曾有心肌炎、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报道,并出现死亡病例。本组病例全部查了肝、肾功能,未发现异常病例,亦未出现并发症,可能为社会的卫生宣传,家长的重视,发现皮疹到医院医治,从而得到及时早期治疗有关。本病的治疗无特殊,主要是及时、早期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发热、病情重者加用抗炎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笔者通过医治112例小儿手足口病,认为本病皮疹有明显的特征,诊断容易,治疗要及时、早期、足疗程,以阻止病毒复制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预后良好。但2例临床治愈28 d后再发病,是否为“再燃”,有待临床继续观察。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6-808.

[2] 杨国亮,等. 皮肤病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76.

[3] 杨智宇,朱启镕,李秀珠.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猜你喜欢
手足口病临床特征肾功能
优质护理对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的改善评价
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护理体会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奥司他韦口服联合阿昔洛韦乳膏外用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分析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360例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
血清胱抑素C在冠脉介入相关肾功能损害中的应用价值
肾功能不全怎样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