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那漂亮的转身

2009-02-26 08:18王德亮
丝绸之路 2009年3期
关键词:壶口瀑布壶口水沟

王德亮

随团到了黄河边的孟门山,夜幕开始降临。这儿虽然已是壶口景区的范围,但离壶口瀑布尚有5公里。车在这里停下,旅客争着下车去看黄河。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黄河竟然没水,干涸见底!经导游指点,再一看,原来母亲河到这里被一座小岛似的巨石分成两半,这边河床高,没水;巨石那边,河水在雄赳赳地奔腾着。

再说这巨石,长约1公里,最宽处有100多米,论形状,很像微缩的台湾岛。近几年,孟门村人为了开发旅游,搞活经济,拉起了一条通往巨石岛的软索桥,又在石上树起了一尊高近20米的大禹石雕像。他头顶避雷针,手扶开天铲,脚踩九龙龟,目光炯炯,神情凝重,注视着下游。据说,这块巨石原来连着两岸,阻挡着流水,导致洪水泛滥,两岸人民连年受灾。大禹采取疏导办法,将巨石两边凿掉,让黄河分流,这才平息了水患。仔细观察巨石的一侧,真的像被凿过一样,凿迹尚依稀可辨。《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莫非这是事实?

车再驶3公里,过一座大桥,便是我们下榻的小旅馆,此时已是夜色苍茫、霓虹闪烁了。旅店里,导游告诉大家,这里是山西地界,对岸属陕西,晋、陕以黄河为界。我开玩笑道,山西人也太有“财”了,我们在陕西土地上跑了一天,而最后赚钱的竟然是山西人!导游笑着说,山西自古多商贾嘛!

第二天一早,天才蒙蒙亮,我就出去观光。旅途中发现桥头广场上矗立着一块高七八米的原石条,自然、粗犷,上刻“壶口瀑布”四字,底座上写着“国家4A级景区”等字样。广场旁横跨公路的是一座三檐仿古石牌坊,黄龙盘柱,非常精细。横额上中间嵌“壶口”二字,左右分别写着“母亲河”、“民族魂”等字,颇具颜体风骨。

早餐前,我们坐车前往壶口瀑布,5分钟就到了。这时,霞光已从东方云层中透射出来,太阳即将升起。下车后,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大片光秃秃的石河床。放眼上游,薄雾晓岚中,烟波浩淼的黄河水仿佛从天边流来。可是脚下却没有水。我们从车路边下了台阶,沿着九曲石桥过了河床,渐渐听到有滚雷的声音,好似从地底下传来。按照导游的指引,我们进入龙洞往下走,在细雨似的滴水中,钻出龙口,仰视瀑布。哗!天河直泻,翻江倒海,浊浪排空,气势磅礴。这里上演的正是黄河大合唱,真是荡气回肠啊!我强烈地感到心灵的震撼。

这里两岸夹山,滚滚黄河奔流至此,水面一下子从400多米宽收缩为几十米。河水倒悬倾注,若奔马直入深潭,飞瀑咆哮,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冒出万缕烟。因瀑布状如巨壶倒水,喷薄而出,故名壶口。

一会儿,我们从洞底上来,回到地面,确切一点说,是回到河床上。站在瀑布口边,纵目四望,脑海里忽然跳出了几个问号。我很纳闷,上游黄水滔滔的河面有如此之宽,而且深约数米,顷刻间在这里化为宽仅20多米、高约50米的半圆形瀑布,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水量下泄,在深潭旋转怒吼,然后沿着一条宽10多米的水沟流向下游。如此水量,一条“小水沟”竟能从容引流,莫非此处水下另有玄机?

当地一位居民告诉我,这“水沟”看似很窄,但它深不可测,有60~80米的深度,等于把上游的黄河侧立起来一样。或说这原是大禹治水时凿的引洪道,开始只几米深,后经瀑布水长期冲击,便一年深似一年。从客观上说,壶口瀑布汇聚了黄河所有的力量,跳下悬崖,形成地下瀑布,并以千钧之力穿越石壁,打开出路,直至下游孟门山。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故将此称为 “十里龙槽”。从此,原汛期的河床成为非汛期的黄河河岸。这正是黄河最漂亮的转身。

我们要告别壶口瀑布时,太阳正好在东山露出笑脸。刹那间,两条彩虹成“人”字形挂在瀑布中间。“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彩虹。”这情景,岂是一个“奇丽”可以形容!

壶口瀑布是世界奇观,是5000里黄河的一部经典杰作、一个美丽神话。是啊,像每一座名城都有城标一样,壶口瀑布永远是黄河的代表、母亲河的标志、力量的象征。它的脉搏上连黄帝,下接当今乃至未来的每一个炎黄子孙。

猜你喜欢
壶口瀑布壶口水沟
壶口瀑布:大自然的壮美画卷
壶口瀑布
壶口放歌
掉进水沟
壶口瀑布
忆秦娥·临壶口
小蚂蚁过水沟
壶口放歌
“铁牛”缘何落水沟 疲劳驾驶超速行
我去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