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从乡土民俗中提取作文素材

2009-03-02 02:43梁斯玲
文学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民俗作文语文

面对美好的景象,学生竟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赞美与感叹,这不仅仅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悲哀(《帕夫雷什中学》),也是我——一名语文教师的悲哀。每一届学生,我都要求他们坚持写日记。写日记多好啊,回想自己读初中的时候,最喜欢在日记本里抒写对人生的稚嫩感想,对友谊的美好憧憬,对爱情的青涩理解……其中,有羞涩的散文,也有青橄榄似的诗歌……可是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的学生居然皱着眉头说:“老师,没什么可写,很难写!”作文课堂上亦如是说。学生虽然经历肤浅,但生活安逸,接受新事物多,而思想感情却贫乏到如此地步。

多年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尝试了一些做法,有收获,也有体会。

一、乡土景美蕴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语言的源泉在大自然。当他看到孩子们面对充满生机的果园,却无法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思的时候,他感到非常痛心;他马上意识到:是教育逼着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导致思维迟钝,孩子们一旦离开大自然,离开外面的世界,后果将不堪设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一课课地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去,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量,又使孩子们的情感细腻起来。这让我想到我们的生物课、地理课、美术课……我们的学校无一例外:封闭式教学,高高的围墙……特别是在寸土尺金的沿海地区,我们的学校的围墙外,不是民居就是工厂,我们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大自然!我们的生物课、地理课、美术课都只能在教室里上,即便教科书年年更换,不断增加实践内容,都无法改变现状。想起20年前,我们上初中的时候,生物科有一半的课时是在生物园里上,老师带领我们用改良技术种玉米、木薯等等,课后我们用毛笔为作物人工授粉、施肥;有收成后拿到菜市场去卖,所得作为班会费;老师还带我们到田野里捉蝴蝶、昆虫做标本,采摘不同形状的树叶制作成书签;我们的成绩高低是看谁做的标本美不美……美术课到小山坡上写生,地理课到野外测量,春天语文老师带我们到山坡上寻找春姑娘的踪迹……大自然蕴藏着神奇的力量,她能启迪孩子们发现美、创造美,并促使他们用美的语言去讴歌和赞美。试想,孩子们一旦从枯燥的课堂进入奇妙的大自然:蓝天白云荡涤他们郁闷的心胸;青山绿水抚慰他们贫瘠的心灵……他们的思绪像鸟儿一样飞翔,像鱼儿般自由。

于是我尝试把学生带到校外,到大自然中去。我带初一的学生到肇庆鼎湖山旅游,学生们喜欢那里的一切东西:蜿蜒的溪流、蓝翅膀的蝴蝶、来自远古的蕨类植物……回来后,孩子们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游记。小冰这样写道:“鼎湖山真不愧是北回归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参天的大树,种类繁多的物种让我一次一次地惊叹不已……最让人心醉的是那条顺山而下的溪流,她曲曲折折,时隐时现,一路欢天喜地地发出悦耳的淙淙的乐音,让我一次次疑为仙境。她就像一条绝美的项链,系在鼎湖山母亲的颈脖上……”孩子们纷纷写出佳作来,有《天池心》、《鸟鸣山涧中》、《我与云朵为伍》……

周末,我鼓励孩子们走进花农的桔地和苗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把他们记录下来。身在花乡的孩子们写得最多的还是花花草草,叶彬同学写道:“桔子是我们这里最常见的欣赏植物,也许是太过熟悉的缘故,我一直忽略它,平时连正眼也不会瞧上它一眼。然而正是这个清凉的秋天的早晨,我却发现桔地美极了。可能是晚上气温低的缘故,早晨的桔地上飘着一层像烟非烟,似雾非雾的东西。刚升起的太阳光照在那一片片的翠绿的桔叶上,桔叶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显得生机勃勃,神采奕奕,它们在早晨的微风下,摇摆着绿色的小手,似乎在感谢桔农对它们的辛勤呵护……”多美的想象,多清新朴素的描写啊。读着一篇篇观察细致、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的习作,我的内心随孩子们的快乐而快乐,随他们忧伤而忧伤:朱颖的《百合泪》、小欣的《拱桥一景》、小亮的《乡村小路》……渐渐地,学生的写作题材拓展了,文笔也逐渐细腻起来。

我们也带学生走进工业园,让他们在参观的同时,感受家乡的日新月异,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孩子们的眼睛从厂区到工人,从直观认识到感性认识。陈亮的《看一位民工喝水》,不但对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且倾注了深深的感情在里面。参观了台商的花卉超市,小明写了《海峡两岸共述花情》,让人不可小看。

二、民俗丰富藏灵感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联想,学语文不能没有联想,写作文更不能没有联想。情感丰富,善于联想的学生,我们总不用担心他(她)学不好语文,写不好一篇作文。在网络肆虐的今天,孩子们嚼着快餐文化长大,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唐诗宋词,没有南粤大地的曲调,没有乡间茶楼里的袅袅茶香,取而代之的是粗糙的肤浅的审美和情感;我们还能要求他们写好一篇作文?只有想办法对他们进行引导。

在生机焕发的春天,我让学生在节假日穿街走巷,叫他们暂且离开虚拟的网络,去体味乡里民情的厚重;在如火的夏季,我让学生去观察爷爷最爱去的茶楼,也喝一杯苦涩的老茶头;飒飒秋风中,我让学生去捕捉粤曲的韵味,跟奶奶唱一曲《帝女花》,体验人生的无常;冬雨潇潇的季节,我让学生在岁晚的忙碌中搓圆寄寓希望的煎堆,感悟朴实的情感……于是,学生的日记和作文不再贫乏空洞,他们渐渐懂得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

小君在《煎堆的启示》中写道:“带着童年的幼稚我们踏入青春。春天,我们在这里立下誓言;秋天,我们在这里分享收获。青春,便是我们的春。誓言又在哪里?于是,我寻觅……我发现,青春就像一个金黄金黄的煎堆,在案板上等待煎熬,却在最后喜笑颜开。这便是青春,挥洒着无限的汗水,饱受油煎的痛苦和重生的希望。我感觉到青春的甘与苦。”

于是,便有了小官的“潇潇的秋雨像极母亲常哼的粤曲,我的幼稚和任性在这一刻化作一只猛兽,撕毁了母亲对我的憧憬。”

小坚的“我要将爸的话记住,我要坚强,将爸的话作为动力和努力在初三毕业考个好成绩,因为那是爸爸和爷爷最大的愿望。我还要把那幸福的瞬间泡成一壶酽酽的香茶,让爷爷和他的茶友永远保留那份浓冽而甘甜的喜悦。”

读着孩子们经过思考后写出来的东西,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进步,我觉得欣喜异常!

三、形式多样现乡土民俗

1、诗人雪莱说:诗是神圣的东西。它既是知识的圆心,又是它的圆周。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涵咏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正是诗一样的年龄,他们应该生活在诗里。

首先,我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在日记本里写诗,写生活的酸甜苦辣,写春夏秋冬,写街坊写民俗,写花乡趣事……于是,孩子们开始试探着往前走,即使磕磕碰碰,也一路阳光,一路欢歌!

小颖的诗句:“爷爷的酒壶/是一口永不干涸的井/他说/那是好日子泡的……”

其次,我让孩子们每人设立一个诗歌本,记录自己写得好的诗词,并在课前朗读,与同学们分享。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同学们自己评出最优秀的诗集,进行奖励。

2、“民俗风情大家讲”的环节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回家真是“求爷爷告奶奶”,以收集更多的民俗故事。外地的学生也不甘示弱,也和大家交流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3、举办班级粤曲演唱比赛,让同学们领略唱词的优美;鼓励同学们搜集自己喜爱的粤曲唱词并进行赏析,以此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的思维能力。

坚持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写作文变得轻松起来,孩子们说:“以前最怕作文课,现在最怕没作文课。”他们的作文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不像以前那样,没东西写,难以下笔。丰富的语言词汇来自大自然,来自乡土民俗。我只是希望教会学生用一双慧眼来观察世界,用细腻的联想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的灵感;因为语文需要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情感,写文章更要如此。让孩子们的思维融入厚重的本土人文文化中,他们的作文也会因此厚重起来!

梁斯玲,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惠南纪念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民俗作文语文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