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艺术的本质

2009-03-02 02:43谢灵芝傅宗洪
文学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本质艺术品

谢灵芝 傅宗洪

无论是分析归纳“海氏循环论”、“摹仿论”、“表现论”、“形式论”、“审美论”等等;无论是把“建国以来”、“新时期以来”、“西方的”,乃至“古今中外”的旧有艺术理论作一个或简单或复杂,或单一或系统的罗列陈述;无论对于原有艺术概念不断的消解和否定,抑或是从根本上否定艺术定义的可能性,笔者认为艺术之为艺术而别于他物,是肯定可以定义的。

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角度来说,艺术家的定义只能从现实的艺术作品中去寻找答案,而艺术品的界定又只能由艺术的本质这支魔法棒来揭谜。这似乎又陷入了海氏循环论的怪圈了,不是的,因为艺术品的创作者——艺术家们的思维是不受任何所谓的艺术规则和艺术原理来限制的,他们的思维空间是无穷大的,而他们天才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又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所以,艺术作品是瞬息万变的,随时都在对现有的艺术的本质理论进行挑战,并试图冲破其内涵和外延的极限。正如李泽厚先生的观点:“而民俗博物馆与艺术博物馆的展品经常混同,也说明艺术品同非艺术品的界线是非常模糊的。艺术之所以难以界定,还由于现代派艺术作品的千奇百怪,不可捉摸……一位著名的艺术家把自己的小便壶拿上展览厅也称艺术品。一位音乐家‘4分33秒的完全沉默,毫不弹奏,也称艺术品……所有这些,都使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划分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对艺术的定义必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的同时,还必须有非一般的预见性,这之中不得不掺入想象与夸张的成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这句话也许更适合用来形容艺术。否则,很快又被新的艺术品所抛弃。

但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由物质产生意识,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漫长的过程,必须通过大量的收集资料得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理性认识,并对这些理性认识进行升华出真理,但艺术作品虽然作为感性资料,却都凝结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天才的艺术才能、灵感和情感、兴趣等等。人说世界上变换最神速的莫过于人的思维,艺术家的思维变幻无穷致使艺术作品气象万千,而要在艺术作品之上下定义的艺术的本质就往往显的望尘莫及了,但是,笔者坚信,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对艺术的本质的揭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美学家在给艺术下定义时,都认为自己已经对足够多的艺术作品做了详细的分析,其定义应最具普遍性和概括性了,但是世界事物处于永恒的变化的过程之中,他们的知识只是就一个单一的层面得出的结论,不过,正是由于他们对艺术本质提出的质疑,才使得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不断的丰富和扩展,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使艺术领域不断地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运动,从而出现了新的原有艺术理论未能达到的情况。可见,美的本质不可能有终极结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永无止尽的,真理也只是相对的,对艺术的定义也有一个不断变化完善的过程。

艺术观点是以历史变化为基础的,不过无论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有一点是大家公认不违的: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相对于生产者来说,他是艺术家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观察、幻想和想象,以及灵感来抒发情怀的一种方式,而相对于接受者来说是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人生的启发、人世的警醒。

当然,随着新的艺术现象的不断出现,用固定的艺术理论来界定新生事物显然不合时宜,而且,具有天才艺术家才能的艺术家也不可能只满足于既定的美学,他们随时追求用新的形象表达心声,这既是艺术得以发展的源头,又是艺术发展的归宿,在不停的质疑和探索创造过程中,艺术家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的视野,使人们对自己和自己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和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艺术的本质就有越多层次的、多角度的认识。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将发现更多的“美”!

谢灵芝, 傅宗洪,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本质艺术品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食物也是艺术品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放缩
艺术品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