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历史随中国脉搏跳动

2009-03-06 13:23
环球时报 2009-03-06
关键词:吐蕃藏传佛教僧人

●本报赴西藏特派记者 李 剑

走进西藏,最能体现历史变迁的地方在布达拉宫。布达拉宫里有吐蕃赞普(吐蕃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松赞干布当年修行的洞穴,广场上矗立着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它们之间的连线跨越了1300多年的历史。《环球时报》记者背对布达拉宫,远处是吐蕃最强盛时期的见证———达扎陆贡记功碑。此碑是松赞干布的后代为攻下唐朝都城长安所立的。再近一些,是一排磕着等身长头的男女老少。藏传佛教的兴盛使吐蕃人跳下战马,跪倒在佛像面前。曾经攻城掠地的民族将自己的财富用来修建庙宇、供养僧人。布达拉宫门前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碑文的《御制平定西藏碑》,用于宣扬清兵驱逐入侵西藏的准噶尔部的功德。另一块是《御制“十全记”碑》,是乾隆皇帝用来纪念自己的十大武功,特别是纪念清军打败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队。历代中央政权与西藏地方政权的交往似乎总离不开三件事:出兵、注资、封号。而西藏出现的国师、帝师、法王、活佛之多,也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

唐朝:佛教在吐蕃几起几落

今年2月25日是藏历新年,不少集市上挤满了置办年货的藏族同胞。当地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有一样东西是必买的,那就是串在树枝上的五色经幡。每到藏历新年,人们就把房顶上的旧经幡换成新的。但在1000多年前,西藏人的祖先吐蕃人在房顶上插的可不是经幡,而是刀枪兵器。正是凭借强悍的民族性格,吐蕃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统一了西藏各部,极盛时打到了孟加拉及缅甸北部,与印度划恒河为界。然而,也正是吐蕃君王对佛教的推崇改变了西藏历史。

吐蕃王朝起家于拉萨以南190多公里的山南地区,至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时完成了对西藏各部的统一。雍布拉康是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前历代藏王的寝宫。如今,它已经变成一座格鲁派(黄教)寺庙。十几岁的小女孩和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排着队从装载佛经的木架下爬过,七八十岁的老奶奶用经书旁发黑的织物擦拭眼睛祈福。离雍布拉康不远的地方是藏王墓。在松赞干布坟墓顶端有一座寺庙,守庙的小喇嘛与爷爷、父亲一起住在庙中,他们家是世代相传的守墓人。不同的是,爷爷从8岁开始守墓,闲来无事就背诵墓志、各座墓的名字和墓内珍宝。而小喇嘛似乎对远处山坡上废弃的多座藏王宫殿以及藏王墓兴趣不大,他可以很配合地坐在佛堂门前让我们拍照,并不时拿出大屏幕翻盖手机算账。

在西藏寺庙中,最尊贵的两尊佛像是释迦牟尼生前亲自开光的其8岁等身像和12岁等身像。这两尊佛像是随嫁给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进入西藏的。如今,安放两座佛像的小昭寺、大昭寺香火鼎盛。当年,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吐蕃,但由于受到当地原始宗教苯教的排斥,佛教始终难有一席之地。直到松赞干布玄孙、第三十七代赞普赤德祖赞时,佛教才开始兴盛。由于当时吐蕃人不了解佛教,西藏佛殿中供养的都是汉地和西域僧人,结果引起吐蕃人和占统治地位的苯教信徒的不满。赤德祖赞死后,在权贵大臣的策动下,吐蕃开始第一次灭佛运动:谁信佛教就没收财产、流放边区;小昭寺佛像送回“原籍”,大昭寺佛像埋入沙土;两寺分别改成作坊和屠宰场。

赤德祖赞的儿子掌权后,起用信奉佛教的大臣,请印度佛教大师到吐蕃传法,还把苯教信徒流放到阿里地区,规定民众只准信佛教,不准信苯教。此后经过两代赞普,吐蕃佛教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当时规定,每7户人家为一组去服侍1名僧侣,恶视僧人抉其目,恶指僧人断其手,恶言僧人割其舌。这些措施损害了不少吐蕃人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于是赞普被谋杀,其兄朗达玛被推举为赞普。不久,朗达玛掀起西藏历史上最大一次灭佛运动。寺院及僧人的财产被没收,特权被取消,僧人被迫还俗,甚至被迫做猎人和屠夫,寺庙和佛经也接连被毁。这激起佛教徒的愤怒。公元846年,朗达玛在大昭寺前看碑文时,被人射死。此后吐蕃陷入内战,随后又爆发平民起义,吐蕃王朝很快被推翻。从此,西藏与中原一样进入地方割据时代。

从松赞干布请佛至朗达玛灭佛,历史学家称其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此后藏传佛教的复兴被称为“后弘期”。在“前弘期”,吐蕃与唐朝保持着联姻、战争、会盟相交织的关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39年,死后与松赞干布合葬一处。此间,唐蕃关系极为友好。然而公元649年和650年,李世民与松赞干布相继去世,唐蕃进入混战与和盟时期。公元823年,双方会盟罢战。“唐蕃会盟碑”至今仍矗立在大昭寺门前。

元朝:帝师八思巴改变了西藏的命运

从寺庙建筑规模、金顶辉煌程度和僧众的多少可以看出这座寺庙在西藏的地位。西藏社科院当代所所长仲布告诉记者,西藏的经济在历史上就比较脆弱,与中央政权联系紧密的教派可以得到政治、经济支持,寺庙宏大,僧徒众多,还可以不断兼并经营不善的寺庙,让它们改信自己的教派。反之,与中央政权联系不紧密的教派就会因养活不起众多僧人而名存实亡。最典型的是萨迦派借助蒙古势力崛起。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儿子窝阔台继大汗位后,其子阔端于1239年派一支蒙古军队进入西藏,最终选中名气最大的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历史上也被称为萨班),请他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商谈西藏地方政府归附蒙古汗国的事宜。63岁的萨班带上亲侄子10岁的八思巴和8岁的恰那多吉前往凉州。萨班与阔端达成了西藏归顺的协议:西藏臣民必须承认自己是蒙古汗国的臣民;行政事务由蒙古派人管理,宗教、寺院和僧人事务由萨迦派领导者来主持。

1251年,萨班圆寂于凉州,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上师。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开始思考治国之道。八思巴趁机劝他皈依佛教,为蒙古军队滥杀无辜的行为忏悔,要求大贵族“戒杀”、“戒恶”,劝慰民众听天由命等。在八思巴的努力下,忽必烈皈依佛教,两次接受灌顶,并下诏禁止滥杀无辜。1260年,八思巴被尊为国师,“任中原法主,统天下教门”。

八思巴虽然只活了46岁,但他对历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距日喀则180公里的地方是萨迦县城,也是萨迦派起家的地方。萨迦派由昆氏家族创立,教主由家族成员世袭。早在900多年前,萨班的太爷创立了萨迦派,并在山坡上修建了萨迦寺(即现在所说的萨迦北寺)。1268年,八思巴委托地方官修建萨迦南寺。在藏传佛教最大的几个寺庙中,萨迦两寺的海拔最高,达4300米,而萨迦南寺的经堂是最大的,据说可容纳近万名僧人一起诵经。经堂中,伫立着40根高10米、直径1米至1.5米的原木大柱。据寺内喇嘛讲,这些大柱中最出名的叫“忽必烈柱”,这些大柱取材于距萨迦200里外的地方,但庞大的运输费是由蒙古大汗支付的。此外,蒙古大汗还派遣很多内地和蒙古工匠参与建造萨迦南寺。由此可见八思巴得到蒙古大汗的支持后,显赫地位已无人能及。

记者在萨迦寺采访时,正赶上寺中一名喇嘛吹响手中的白海螺为排列在周围的信众祈福。原来,这个白海螺是萨迦寺的镇寺之宝,是忽必烈送给八思巴的。而记者在寻找一名对萨迦寺历史十分熟悉的喇嘛时,被告知他正在拉萨学习英语,为向外国游客讲述萨迦历史作准备。

明朝:“多封众建”势头猛

萨迦政权与八思巴和元朝的生命一样,隆重而短暂。统治西藏70多年后,萨迦政权因内讧而衰落,最终于元末被帕竹政权取代。没多久,元朝也被明朝取代。

明朝在西藏对各个教派都采取扶持拉拢的政策。首先是在西藏封三大法王,封噶玛噶举派活佛为地位最高的大宝法王,封萨迦派高僧为大乘法王,封创立不久的格鲁派高僧为大慈法王。这里要提到一个对以后的藏传佛教及西藏历史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宗喀巴生于今青海塔尔寺一带,7岁出家,16岁入藏求学,先后师从各大门派高僧。到14世纪末15世纪初,藏传佛教得到中央王朝和地方势力的大力支持,发展迅猛。一些教派的上层僧人热衷于功名利禄,不修佛法,抢夺他人财物,霸占他人妻女。为此,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提倡苦修,“不娶妻、禁饮酒、戒杀生”。在塔尔寺中,宗喀巴与佛祖释迦牟尼的佛像并立在一起,足见其地位的尊崇与特殊。

除了三大法王,明朝还在藏人居住的不同地区封了五个王,其下还封有大国师、国师、禅师等僧官。到后来,一些西藏上层僧侣跑到北京要官,朝廷也马上予以安置。除了给封号,明朝政府还给钱粮。当时规定,凡国师以上的官员都有资格派团进京朝贡,而朝廷回赐的物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大大超过贡品。由于每朝贡一次就能获得巨额利润,因此到15世纪60年代,有的朝贡队伍竟达几千人。大量的回赐使明朝“内库黄金,为之罄尽”。不得已,明朝只好限制朝贡者的身份、人数和朝贡时间。

清朝:“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

说到各朝代在西藏留下的遗迹,恐怕没有哪个能超过清朝。这是因为清朝皇帝对西藏的恩威都很重。

清朝对藏传佛教的重视缘于格鲁派的崛起。宗喀巴和弟子修建了“格鲁派四大寺庙”,形成活佛转世制度后,宗喀巴最小的弟子根敦珠巴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宗喀巴的得意弟子克珠杰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格鲁派被西藏和蒙古信众“尊之若神明”。正是看到这一点,清廷提出“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

清朝顺治皇帝登基后,专门派人到西藏请五世达赖喇嘛赴京。五世达赖率僧俗官员及随从3000多人抵京。他在自传中写道:“皇上拨白银九万两,专门为我修建一座名为黄寺的如同天神苑囿一般的居处”。此外,顺治皇帝赐给五世达赖喇嘛金册和金印,赋予他在西藏政教事务上的最高权力。清朝还扶植了一大批格鲁派寺庙,如康巴地区的理塘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和北京的雍和宫等。一大批著名宗教人物也得到册封。因此,在中国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藏传佛教的遗迹。雍正期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正副两人﹐他们地位与达赖平等﹐在达赖之下仍设藏王一人﹐受达赖与驻藏大臣共同领导。

与此同时,清朝对西藏的管束也非常严格。乾隆皇帝曾在谕旨中说:“朕于黄教素虽爱护,但必于奉教守法之喇嘛等方加以恩遇。若为教中败类,罪在不赦者,即当明正典刑,断不稍为袒护。”在中央,清朝设有分管藏传佛教事务的理藩院。1791年,廓尔喀人侵入后藏,喇嘛罗卜藏丹巴等人占卜后称,不可与敌战,于是众人害怕,扎寺失守。事后,清廷将罗卜藏丹巴“剥黄处决”。此外,为杜绝活佛转世问题上的舞弊行为,乾隆皇帝下令设金瓶掣签制度筛选灵童,最后报经中央政府批准确定。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藏受到西方列强的觊觎。1888年、1903年至1904年间,英国发动两次侵藏战争。西藏军民死守隆吐山和江孜,直至弹尽粮绝。1904年8月,英军占领拉萨,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国签定不平等的《拉萨条约》。清末,为防止西藏落入英国人的手中,清政府采取新的西藏政策。如在西藏实行“政教分立”、加强军事部署、设学校、开矿山、发展交通。在康藏地区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即废除土司制,在各地以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取而代之。然而,最终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清朝对西藏的改革不了了之。

纵观历史,西藏自元代正式被纳入中国版图后,其特殊的宗教、文化始终受到中央政权的保护和支持。从元朝的“因其俗而柔其人”到清代的“易其政,不易其俗”,都可以看出西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充分尊重。西藏政治势力的兴衰和藏传佛教的兴盛,也都与中央政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了解历史,了解宗教,了解中央政权与西藏的关系,才能真正了解西藏。▲

猜你喜欢
吐蕃藏传佛教僧人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大唐VS吐蕃:谈判拼实力
白云深处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开拓万里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人生即修行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青海404名藏传佛教僧人参加学衔考试
浅析元朝统治下的吐蕃地区佛教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