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夫妇为何纷纷送孩子回国

2009-03-07 03:07陶短房赫景秀
人民周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托儿托儿所华人

陶短房 薛 丽 赫景秀

张涛2005年移民加拿大,2007年,他决定把1岁多的儿子送回北京的父母处。现在他想接儿子回加拿大,却没有足够的钱。平时他们只有通过网络视频看看儿子,每看一次儿子他们便泪流满面。

其实,很多华人新移民到了国外,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有了孩子,谁来看?如果在国内,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交给父母,既放心也不用交托儿费。父母不在身边怎么办?只能请保姆或者是送托儿所。但是,移民最初的日子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艰难的,许多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孩子的抚养对于不少人来说是一大难题。让父母代替自己抚养孩子,已经是中国年轻移民夫妇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工作、生活压力大

一般情况下,拥有年幼子女的年轻华人夫妻,基本上都是打工族,无法负担孩子入托所需的高额费用。

顾先生有两个孩子,夫妻俩都做医生,每月收入约6000美元。两个孩子的托儿费就将近2700美元,再加上每月房租1500美元和其他开支,生活压力很大,就只好把小儿子送回广州。

在美国,压力最大的是那些还没有拿到美国绿卡、工作不稳定又有小孩的年轻父母。他们一般来美国时间不长,英语不流利,没有随意打工的签证,收入不稳定,无力抚养孩子,就只好将孩子送回国内。在洛杉矶媒体打零工的宋先生就是这种情况。他儿子5岁,照理孩子马上要上学了,但他自己都不知道明天干什么,所以不敢把孩子接回来。

有些华人白领有相对丰厚的工资,但工作的压力也迫使他们作出送孩子回国的选择。华先生在花旗银行做网络主管,税后月薪一万多美元,但他工作压力大,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随时要加班;而他太太在保险公司做会计,收入也不低,但是两人没有多余的时间照顾孩子,就只好把孩子送回到上海的祖父母身边。

国外托儿所很难找

除了托儿费用高昂、生活压力大、收入低等原因,托儿所的办学理念也不同,加上托儿所数量少,本身质量也参差不齐。

在美国的托儿所和幼儿园里,老师从来不强求孩子吃东西,他们认为,孩子不吃就是不饿,而在中国,家长是追在孩子的屁股后面喂孩子;美国的幼儿园是让孩子们尽情地玩,而中国的幼儿园是让孩子们尽量多地学东西,这些不同的地方,也是有些刚到美国的华人家长不习惯的地方。所以,有些家长情愿让孩子在国内多学习语言和其他的东西。

在加拿大,托儿所严重不足。由于加拿大三级政府逐年削减托儿开支,每个社区每年提供的托儿名额十分有限。全加拿大人口净增加最多的西列治文社区,由于大量新公寓落成,人口增加了几千,可托儿名额却仅仅增加5名,结果托儿“放号”前一星期就有家长来排队。事实上,在一些城市,家长排上几年都拿不到托儿号的并不少见,甚至有幼童已上学前班,托儿号才姗姗来迟的笑话。

民营托儿所倒是有一些,一来十分昂贵,二来质量参差不齐。记者恰有个不到一岁半的儿子,曾打算送进一家民营托儿所,结果上门考察一番后发现,费用高昂不说,托儿条件差到让人咋舌:托儿所不过是一个租来的客厅,而全部家当只有一堆玩具、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老师坦言,若非条件差,她“不会把价钱定这么低”。

分离是无奈的选择

正因为诸多因素,迫使这些年轻夫妇将孩子送到他们万里之外的父母处抚养,造成“骨肉分离”,而这种分离对孩子父母极具伤害力。

2002年,陈先生把年幼的孩子送回国,经过几年的奋斗,事业终于稳定下来,他们夫妻又把孩子接回加拿大,但遗憾的是,他们发现孩子不亲自己,喜欢孤独自处,有时还脾气古怪,父母和孩子之间情感上似乎有道墙。

儿童专家指出,分离对孩子的伤害更甚,因为儿童根本不能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来到新的环境或出现新的照顾者,就很容易失去安全感,会感到害怕。从父母身边到祖父母身边,再回到父母身边,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个复杂的适应过程。

当然,把孩子送回国内,也并非都是消极的理由。近来,越来越多华人家庭意识到,让子女保持中文能力十分重要,而在加拿大,幼儿的中文听、说能力就必然大打折扣,读、写能力更难提高,送回国内则可避免这个麻烦,而英语能力的获得,在国内并非难事。

此外,大陆来的移民普遍认为,加拿大高等教育体系比中国好,但小学、初中教育质量差强人意,希望子女在中国读完初中,再回加拿大上高中,为进入北美一流大学作准备。当然,这样做的代价便是父母要和子女分离数年之久。

摘自《环球时报》2008.11.28

猜你喜欢
托儿托儿所华人
何为“华人”?
乡村的乐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忙托儿所(1949—1957)
MRN幼儿园&托儿所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节日里的托儿所
毛泽东指导苏区开办托儿所
第一次当托儿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X托儿”系列词初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