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2009-03-09 04:05陈军莲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1期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大学生

陈军莲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在高校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意义重大。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此,积极寻求和探讨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很有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1-0047-03

所谓感恩,即知恩图报,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羔羊跪乳,义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知恩不报非君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名言,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崇尚感恩的典范。感恩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感恩意识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标志;感恩意识是和谐社会要求公民尤其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感恩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可是,当代的大学校园里,部分大学生所表现的冷漠和忘恩情绪,令人心寒和担忧。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1.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恩之心

有人对1413名在校大学生的无记名问卷调查中发现,近80%的大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其主要动机是要钱;有22%的人从未在节假日主动问候父母;有56.7%的人不知道父母生日;有近20%的人认为长大后不一定或不应该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买手机、买电脑、泡网吧、下饭馆,荒芜学业,不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对父母的养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其创造更好的条件。2004年11月,南京大学逸夫楼张贴的“心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位辛酸的父亲”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父母,为了多要钱物甚至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他质问自己的大学生儿子:“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2004年11月10日,《现代快报》报道了一则《研究生嫌家穷欲解除父子关系威胁要踩死老父》的新闻,读来实在令人心酸。

2.大学生对师长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情

在学生的成长中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教师理应受到尊重。然而,在大学校园里,课间不擦黑板、到课率低、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学生对待教师缺乏起码的尊重,见到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对老师的辅导帮助,连句“谢谢”都不会说。

3.大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救助缺乏感恩之意

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他们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甚至不愿提起;有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其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有些大学生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企业为到本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垫付了所欠学费,然而工作一、二年后,这些学生跳槽时却不还企业为自己垫付的学费。深圳歌手丛飞用义演所得的300多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自己却因晚期胃癌欠下了17万元的债。丛飞住院后,曾受他资助的已在深圳工作的那些大学生没有一个来看他。一位毕业后成为大学教师的学生,在网上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列到了丛飞资助过的名单里,还打电话质问丛飞为何把他的名字说出来,这使他很没面子。2007年8月,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资格被取消,原因是获资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他们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因而取消了对这5名对象的资助。

尽管这些只是部分学生的行为,看似特例,但仍然使大学生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了损害。而且,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和他人、国家和社会的恩赐看成是理所当然,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已不是个别现象。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高校里的一股暗流,令人担忧。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后天的教育来培养。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新时期德育的必然要求,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高校的德育体系中,感恩教育还是一片空白,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本原因就是感恩教育的缺失。既然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德育理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1.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一个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容易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也更能为承担责任和完成义务而努力。大学生身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职责,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具有承传的艰巨使命,没有感恩报恩之心是不可能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培养其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2.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

感恩教育对于我们追求德育实效,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中的主要内容,感恩是做人的重要内涵。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无疑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既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及完善的人格。从德育的终极目的来说,育人是高校的最高任务,感恩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传统高等教育重科学知识传授、轻人文精神培养的弊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3.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人文素质是指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因,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感恩是传统美德,是善的行为,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增强。

4.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即和谐发展的社会,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

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具有和谐思想的人。一个具有和谐思想意识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而一个能够感恩图报的人也容易养成和谐的思想观念。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使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养成知恩必报的观念,形成和谐健康的人格。

三、感恩教育的途径

感恩教育是一个正面教育、事迹感染、环境影响的结合体,教育措施只有和环境条件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可以从环境影响、情感引导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

1.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感恩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有导向、熏陶、激励、辐射的功能。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感恩教育的素材。在高校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中,始终要坚持感恩教育。通过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标语、宣传栏等平台,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体系中,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树立感恩的典型,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烈的感恩氛围中,从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2.教育者要率先垂范,加强情感引导和交流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高校德育工作应是全局的育人工作,所有的教师都应是德育的实施者。实施感恩教育,首先要求学校德育部门要把感恩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感恩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教育他们感恩社会、回报祖国和亲人。其次,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最后,学校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者要侧重于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生活体验的交流,渗透感恩教育。在这“三位一体”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恩体系中,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的表率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很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实施感恩教育,要求教育者要率先垂范,深怀感恩心,自身充满人文情怀。教育者不应做“教师爷”、“法官”及“牧师”,而应做情感的传递者与沟通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情人、激励人,特别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体谅和感情移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3.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践行感恩

社会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大学生感恩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带领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暑假“三下乡活动”、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会感动。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鼓励和无私帮助,从而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

4.重视家庭教育熏陶,发挥家庭支撑作用

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作用,是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家庭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全面实施有关感恩意识的家庭教育,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转变教育观念,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子女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无关紧要”,而要在重视子女智商的同时也要十分注重子女情商的培养,让子女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有爱心懂感情、全面发展的人。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知恩、感恩之心。如:教师节前提醒孩子亲手为老师做贺卡,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意;让孩子记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长辈的生日,并及时打电话或寄生日卡以表达感恩之心;每个佳节(如新年、中秋节)来临之际,给亲人、朋友、同学寄张贺卡或打个电话,表达问候和祝福;当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哪怕是很小的一个帮助,也要及时提醒孩子说声“谢谢”。二是注重关爱与理解教育。家长对孩子要充满爱心,像春雨一样,融进孩子的心灵,使他们从心灵深处萌发感恩的情怀。三是以身作则树立感恩榜样。家长要认真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用自己良好的形象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起可学习的榜样。

5.全社会掀起感恩教育热潮,发挥社会后盾作用

大学生感恩人格主要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塑造的。社会文化环境具有功能全、覆盖面广、渗透作用强的优势,是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后盾。因此,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指导,制造积极的舆论,树立感恩的楷模,为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创造和谐的大环境。社会各界人士应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崇尚感恩道德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要加强感恩文化的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冷酷无情、不懂感恩、忘恩负义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有恩必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给大学生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施恩的文化氛围,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虽然是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合力。此外,还应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使“感恩教育”长期化、制度化。只有全社会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人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处处心存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社会才会变得和谐,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猜你喜欢
感恩感恩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