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程资源的方式和原则

2009-03-11 08:38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整合

王 生

[关键词]整合,课程资源,课标要求

[中图分类号] C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25—03

对课程与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尽管大家都很重视这个问题,但有的教师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整合,尤其是面对新教材的专题体例和不同版本的差别,有的教师不知所措。本文以人民版《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为例,探讨应该如何整合课程与教学资源的问题。

第一,要以“主题”为中心,迁移、调动教材中不同章节及不同模块的知识内容。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内容按照呈现的先后顺序进行依次“平推”式的讲解,不善于围绕核心“主题”重新整合课程资源,致使这些资源失去了应有的系统性特征。有的教师就事论事,仅局限于某个章节中的内容,不能按照核心“主题”的要求迁移、整合其他章节、模块的知识内容,使学生无法从多角度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无法弥补专题体系的局限性,也不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围绕“主题”整合课程资源有以下三种情况:

1对教材单元“课”中的内容结构进行重新整合。要打破单元“课”中内容结构的束缚,根据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重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课的主题是“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社会进步”,围绕这个“主题”了解中国近代“剪辫易服”这个社会习俗的变化时,我们可以将“课后练习题”中的“材料阅读和思考”题“1898年康有为递呈给光绪皇帝的奏折——《请断发易服改元折》”的材料,前移到这个教学环节中,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风俗变迁与近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能够理解近代生活习俗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了。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敢打破教材内容结构的编排顺序,按部就班,正文内容学习完后再做“课后练习题”,将“课后练习题”与正文学习内容严格区分开。“课后练习题”也是学生的学习资源,与正文中的内容一样,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被有效地利用和处理。再如,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初即将“课前提示”中“不土不洋、中西合璧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这个“结论”呈现给学生记忆,然后再学习正文,这样做也不妥,容易使学生受到“先入为主”和“前摄抑制”的影响,干扰他们对正文内容的学习,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建议将“课前提示”中的这个“结论”迁移到本课内容学习完以后,让学生进行概括、对照。同样,我们还可以将课后“自我测评”中“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都有哪些表现?呈现出什么特征”这个“练习题”前移到上课开始阶段,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个“抓手”和“方向”,以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对教材中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人们习惯上将物质生活的变化归结为衣、食、住、行等四个方面。人民版的教材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个专题分3课进行叙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但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只介绍了“衣”“食”“住”三个方面的变化,没有涉及“行”(交通、通讯等),“行”的变化归到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这对学生的理解来说似乎有些不够完整,不利于学生对当时社会物质生活的进步进行整体构建和全方位的感知。为此,我们可以将第2课中有关“近代交通工具和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迁移到第1课中来学习,这样,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就比较全面、完整了,也顺应“社会物质生活”内涵的习惯性认识。用1个课时展现四个方面的变化,时间也允许。

3对教材中不同模块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这里既包括对必修模块三本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也包括对选修模块相关内容的整合。新教材是按照专题体系进行排列的,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同时也割裂了相关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要求将三本必修教材甚至选修模块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进行迁移、重组。在学习该课时,如果不联系必修一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这几个事件所带来的社会进步以及对社会习俗的改革措施,不联系必修三中西方思想的传入、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等“中国近现代社会剧变”的内容,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必然性和“其所反映出的社会进步”。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这些内容的根本目标是能够深入到“这些变化所反映出的社会进步”,只有迁移上述内容,才能够高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甚至还可以将选修课中有关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戊戌变法、孙中山等内容,有选择地移植过来。这样,就可以从横向上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变化的“成因”和“影响”了,同时也解决了专题体系的局限性。对教材不同模块内容进行整合时一定要围绕“主题”进行。有的教师认为本课属于必修二的内容,可以联系必修一,但不便于联系必修三,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到。笔者建议,教学可以打破模块的限制,怎样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理解问题,我们就怎么做,教师引导得当,就不存在先学后学的问题。

第二,要以“课标”为中心,参考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和学术观点。

面对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时下最时髦、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截取不同版本教材内容中的“共同点”进行教学,而舍弃非交叉的内容,全然不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知识整体性的要求。这种做法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尤其是高考的需要,现在,绝大多数省份的高考试题为了体现公平性的原则,在直接涉及教材知识点的时候,只取不同版本的交叉内容进行考查),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和做法既违背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诚然,各不同版本教材在理解、执行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但我们对不同版本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就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围绕这个要求进行资源整合,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急功近利地随意删减教材内容。

“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教学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这里,对于时间范围的明确要求是“近代以来”,其中也应该包括“现代”,即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现在的内容,但在人民版教材中对于“食”、“住”方面变化的介绍仅局限在中国“近代”,丝毫没有涉及到“现代”的变化,在“衣”和“行”两个方面,也重点介绍了“近代”的变化,对于“现代”的变化介绍很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几乎没有涉及。人教版对于中国“现代”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变化的叙述比较充分。有的教师图省事,便干脆置“课程标准”的要求于不顾,简单地截取人民版和人教版的交叉内容(即“近代时期人们物

质生活的变化情况”)进行教学,根本不涉及有关“现代”的内容。这样,学生就无法从整体上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过程了。

类似这样的问题上,我们应按照“课标”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比如,我们可以将人教版中有关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的人们新生活、新风尚的内容移植过来,弥补人民版内容的缺陷。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掌握从近代到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变迁的过程和发展脉络了,否则,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近代”的层面上,没有看到“现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以人们服饰的变化为例,如果不介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着装从单一、单调到五彩缤纷和多样化的变化,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完整的,在情感上也无法体会出改革开放给人们审美观念带来的变化。在教学中,我们对课程资源的整合要以“课标”的要求为中心,而不能简单、随意地增减。

以“课标”为中心整合课程与学习资源不仅体现在整合知识内容上,还体现在整合“学术观点”上,比如,在学习“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时,必然要涉及的一个问题是“近代时期这种变化的典型特征是什么?”人民版和人教版对此的叙述不完全相同,人民版的观点是“不土不洋、中西合璧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而人教版的观点是“这些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尽管二者的说法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差异,一个是从变化的“风格”和“倾向”的角度进行描述(“开放与保守并存”),一个是从变化的“特质”和“属性”的角度进行说明(“无法摆脱社会性质的制约”)。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应该迁移人教版中的观点让学生进行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有好处的。

第三,要以“激趣”和“探究”为中心,整合教师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资源(非教材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都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要素,一旦让它们进入教学过程,就成为课程的重要建构者,发挥着课程资源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参与与探究,与学生一道亲临知识的生产过程并创生出新的教育经验。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获取学习资源、有效提炼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学习“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时,我是这样让学生一起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鼓励他们回家后查找家族的老照片,可以是记录家族先人婚丧嫁娶的,也可以是记录衣食住行的,还可以是民风礼俗的等等。同学们非常踊跃,带来的照片种类非常丰富,不仅有记录自家先人的老照片,也有从其他途径获取的他人照片,比如,有一个同学通过网络获取了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我选取了一部分典型的老照片,引导学生对这些照片上的历史信息进行提炼,并分析“照片信息背后所反映、记载的历史剧变及其成因”,还要与教材上的文字信息进行对照,加深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这样,既能够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活化”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佐证”教材中的历史结论,加深学生对课程资源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开发学习资源、独立探究历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都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所倡导和要求的。此外,教师也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学生一起开发课程资源。在整合教师与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时,也一定要围绕教学“主题”,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对所开发的资源进行选择、分类、甄别,变成“成熟化”的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问题,是考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尺”。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亟待我们进行探索和尝试。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整合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