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 变“废”为“宝”

2009-03-11 08:38刘晓兵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教学价值教材

刘晓兵 苗 颖

[关键词]教材,疑点问题,教学价值,探究活动

[中国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63—03

在各种媒体上,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对教材内容质疑和指误的文章,但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用这类内容却少有涉及。前些日子,笔者曾就一例这类内容组织了一次探究活动,请大家指教。

先来看一道试题:

近代以来,科技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1839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研究有关虎门销烟的电报

B1939年,上海市民观看获奖电影《渔光曲》

C1949年,纽约居民晚上收看彩色电视节目

D1989年,南京商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这是南京市2009届高三调研的试题,很明显,答案是A。我在评讲中本打算一带而过,可是C项却引起了学生不小的争议:人民版必修三(2007年版)第179页写道:“1954年,美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此之前,没有彩色电视机,怎么能收看到彩色电视节目?难道题目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带着疑问,我课后查阅了人教版教材(南京使用的是人教版,徐州使用的则是人民版)。在人教版必修三(2007年版)第117页发现了这样一句话:“20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题目显然是据这句话设置的选项。出处找到了,但问题更复杂了,1954年出现第一台彩色电视机,40年代怎么能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为弄清这一问题,我请教了教研组的其他老师,也请教了物理老师,可大家都没能给出合理的答案。上网查询,答案更是五花八门,各种说法撞车,根本无法采信。怎么办?经过一番思考,我有了一个主意。新课程不是提倡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吗,干脆从这个问题入手,组织一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查阅收集资料去寻找答案。

第二天,我把人教版教材的相关叙述、自己请教其他老师的过程以及组织探究活动的想法,向班级学生和盘托出。本来我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存有几分担心,“毕竟高三了,时间宝贵啊”!可没想到他们的热情依然高涨。我当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就各组任务做出了具体要求。

经过两周的精心准备,探究活动成果展示课如期进行,历史课代表主动担任了课堂发言的主持人。先是各小组长介绍各组的成果,然后针对各组发言中的不同意见,同学们进行了讨论。看得出来,经过两个星期的准备,大家对电视的发展史都比较熟悉了,纷纷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都拿出了自己的证据:有的是借来的书籍杂志,有的是网络电子书打印稿,有的是摘抄的文章片段,个别同学为保证真实性,还用相机拍摄了图书页面的数码照来展示。经过近二十分钟的讨论,师生共同合作整理(我这段时间查阅的资料也派上了用场,不过,学生起了主要作用),一份简明的电视发展史就形成了:

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在1925年的英国,发明者是工程师贝尔德,采用的是机械式原理。1930年开始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公共电视广播试播。但这种机械式电视不久就被新的发明所取代。1935年,美国利用俄国发明家兹沃尔金的光电摄像管和电子扫描方式在纽约帝国大厦上设立了一座电视台。1936年电视台成功将电视节目送到70千米外的地方。

黑白电视机发明后,彩色电视机随之问世。早在1928年贝尔德就做了第一次彩色电视的实验演示。他采用红蓝绿三色为基色,所有彩色都可以通过三原色调制出来。与黑白电视不同的是,原先的一种信号增加到三种信号,贝尔德采用三种信号顺序发射的方式呈现了彩色图像,而这三种信号是顺序发射还是同时发射,则决定了彩色电视机不同的发展方向。

信号顺序发射是30年代彩色电视机的主流,这种发射方式使彩色电视与黑白电视无法兼容,各自独立。4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最先试播了一种与黑白电视机不兼容的顺序制彩色电视节目。

1936年,匈牙利工程师戈德马研究出了新的彩色电视机系统,他采用三色转盘的方法,实现了信号的同时发射,并于1940年做了首次演示,使彩色电视与黑白电视的兼容成为可能。1953年,世界上第一个兼容彩色电视制式——NISC制,在美国研制成功,1954年正式播出。至此,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实现了“会师”。

通过对简明电视史的内容整理,大家对原来的疑问有了明了的答案:1954年出现的并不是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而是第一台兼容式彩色电视机。40年代的美国居民也有可能看上非兼容性的彩色电视,题目是对的,人民版教材的表述是不准确的。

这次活动的组织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触动,许多学生第一次感受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他们从学习中发现了教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尚有待探讨,不夸张地说,他们从探究学习中获得了对教材、对学习、对历史学科的全新认识。

我们在阅读、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对教材的某些内容产生疑问(在没有定论之前,暂称之为教材疑点问题),面对这些疑问,有的教师刻意回避,有的则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找出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做,实际上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疑点问题的教学价值。通过这次探究活动,笔者认识到这些疑点问题实际上是很好的教学资源。相对于我们煞费苦心制订的研究性学习题目和辛苦劳作开发的校本课程,这些疑点问题尤其是学生发现的疑点问题有着天然的优势,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这些问题组织探究活动,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本着求真的态度,真诚地面对学生的知识需求,真实地表达自己对该问题的认识过程,然后带领学生去获取真知。具体来说,教材疑点问题的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这一新生成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有效载体。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理念。仅仅靠空洞的说教和平常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有效实践这一理念的。一般的研究性学习虽能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但却很难给学生以情感态度上的巨大震撼,而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发现的教材疑点问题,则为真正践行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提供了一个有效载体。教材疑点问题源自教材,而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一直是权威的代名词,对之发起挑战,除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外,还能够让学生正视权威,不盲从。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借助不同记载进行甄别互证,可以逐步认识到对同一个问题会有许多不同的认识,甚至对同一个事物的历史记载也存在差异。要获得真知,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资料和信息,了解不同的观点,进行去伪存真,思考判断。这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真精神和科学态度将会在其脑海扎下根来,而且探究学习的成功也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解决疑点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深化和运用新型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

两套教材在表述上撞了车,哪个才是对的?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仅靠平时的知识储备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探求新的学习路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法——“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教材疑点问题相当于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完成这一课题,学生要查找资料,整合资料,分析处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分工、合作、交流,最后要发言讨论,撰写报告,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等),获得解读并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持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不管这种探究活动成功与否,所有这些,都将有利于学生增强历史意识,训练历史思维,汲取历史智慧,获得能力的成长。

最后,对教材疑点问题的深入探讨还可以更新或完善师生的知识体系,更可以更新我们的思想观念。

当前,新课程和中学教学之间的关系像是油浮在水上,远看上去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实质上各校的教学工作较前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怎样去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是每一位一线中学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课标语)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精神的关键所在。对教材疑点问题的深入探究学习尽管不是中学历史学习的日常内容,但充分利用这一新生成的教学资源开展的学习活动却吻合课改精神,展现了新型学习方式的魅力。

总之,教材疑点问题本来是教材的瑕疵(甚至错误),可如果我们能选择出那些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这样做),充分利用它的教学价值,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就可以变“废”为“宝”。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教学价值教材
教材精读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