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与中国核潜艇

2009-03-25 07:12张治宇
党史纵横 2009年2期
关键词:聂荣臻核动力核潜艇

张治宇

聂荣臻元帅于1956年11月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主管国家科技发展和国防科技事业特别是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期间,他对中国核潜艇工程曾给予了巨大关怀和具体指导。

亲笔起草绝密报告拉开核潜艇攻关序幕

1957年10月15日,聂荣臻、陈赓、宋任穷等代表中国政府赴莫斯科,与苏联政府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内容包括:建立中国原子能工业、生产原子武器、原子武器运载工具即导弹、建立军事航空工业及舰艇建造工业等。

在我国第一座实验型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后,聂荣臻即于1958年6月18日邀请海军和国防工业部门的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研制核潜艇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在核潜艇的研制原则、进度、任务分工、组织领导、总装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致意见。

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以自己的名义亲笔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6月28日,周恩来在报告上批示:“请小平同志审阅后提请中央常委批准,退聂办。”次日,邓小平仔细审阅报告后批示:“拟同意,并请主席、彭总阅后退聂。”毛泽东和彭德怀也随即圈阅了这个报告。审批速度之快,大大出乎聂荣臻的预料。

报告重新回到聂荣臻的办公桌上。一项事关海军建设大局,也关系到国防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重要尖端技术工程就这样拍板了。

“核潜艇工程不宜全部下马,必须坚持下去!”

中央决定研制核潜艇后不久,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会谈中,他出人意料地要求中国政府同意苏方提出的“关于建立联合舰队与中国沿海建立长波电台的建议”。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事关国家主权问题,这一无理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毛泽东的拒绝。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1959年9月赫鲁哓夫再次来华,周恩来与聂荣臻在同他的会谈中提出,希望苏方不要中断援助中国协定中规定的项目,并再次提出核潜艇的技术援助问题。赫鲁晓夫不屑一顾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事后,毛泽东十分气愤,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0年8月苏联撕毁了全部协定,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完全断绝了对中国的援助。与此同时,中国发生了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整个经济建设处于最困难时期。按照国防科研工作“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中央决定集中力量,把研究原子弹、氢弹放在第一位,考虑让核潜艇研制工作下马。

聂荣臻及时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国防尖端技术。他表示:“核潜艇工程不宜下马,必须坚持下去!”舰艇研究院院长刘华清、政委戴润生也建议:“核潜艇工作不能全部下马,否则,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技术队伍也将散失,以后再重新上马,困难更多。”

终于,这一意见得到周恩来的支持。中央在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仍决定保留一个由五十多人组成的核动力研究室。这样,核潜艇研制本着少花钱、少用人的原则,集中力量于几项技术复杂、周期长的关键项目攻关,其它项目暂时停止,从而保证了研究工作的继续。

“核潜艇的研制,要借原子弹的东风搞上去。”

1964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一枚中程火箭;同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些成就极大地鼓舞了海军装备战线上的科技人员和干部,聂荣臻也难掩内心的喜悦。1965年春节,他将黄旭华、钱凌两位专家请到家中,说:“原子弹爆炸成功,是一股强劲的东风,我们核潜艇研制工作,要借这股东风把它促上去。”两位专家都表示赞同,建议核潜艇研制应全面迅速地予以恢复。

为此,海军与有关部门反复进行研究,并将全面恢复核潜艇研究的意见上报中央。很快,周恩来召开了中央专委会议,对核潜艇研制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研制原则、步骤、基本项目、经费及落实办法等。1965年3月,停滞了几年的核潜艇工程重新全面展开。

1966年11月,科研部门提交了反潜鱼雷核潜艇总体设计方案。当时,设计上面临“常规艇型加核动力”与“水滴线型加核动力”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持前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国工业基础落后,应采用“常规艇型加核动力”,且发达国家大都是遵循“普通线型核动力——常规水滴型——核动力水滴型”的路子,我们不能再犯50年代那种“冒进”的错误,将人家的“三步”化为“一步”走。但总工程师黄旭华等人坚决主张搞“核动力水滴线型”,他们认为:“核动力水滴线型”方案是经过几年调查研究和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其特点是圆形截面,流线性好,水下操作性好,阻力小,机动灵活,生命力强,可大大提高航速,是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都在研制的目标。我们不能因为50年代的“冒进”而裹足不前,只要解放思想,群策群力,“三步”并作“一步”不是没有可能。

12月5日,聂荣臻专门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对于不同意见,他听得很认真,并不时插话询问;而对一些可以定下的当即拍板确定,对一下子拿不准的,则当场与有关方面负责人协商。当谈到对核潜艇艇型的不同意见时,聂荣臻经过深思熟虑后说道:“总体不要用常规潜艇的艇型,要重新设计……中国的核潜艇绝不是‘核动力加常规艇型,而应该是好马配金鞍,搞‘核动力水滴线型!”

多年后,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仍动情地说:“聂帅的这个决策,意义非常深远。别看是简单几句话,使我们受到极大鼓舞。小木屋是房子,摩天大厦也是房子,但摩天大厦决不等于小木屋的相加,也不等于是小木屋的放大。核潜艇决不等于常规潜艇加一个核电站就可以成功!”

“就是戴手铐,核潜艇工程我也是抓定了!”

正当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展开时,“文革”混乱波及全国各地,许多担负核潜艇研制任务的单位受到冲击,部分工厂停产。虽然召开了几次领导机关的协调会议,许多研制项目仍无法进行。

情况反映到聂荣臻那里,他坐不住了,决定在北京召开有几百人参加的工程。协调会议,所有担负重要任务的研究所、生产厂领导人和技术负责人全部参加。国防科委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接到通知的同志无论有什么事,都必须按时到会,即使正在被批斗的也要来。

这在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搞不好就要惹怒“中央文革”,甚至被扣上“用生产压革命”的帽子。况且,那时聂荣臻和一大批老同志已被诬为“二月逆流”,正受到林彪、江青一伙的迫害,政治处境十分艰难。但聂荣臻不顾自身安危,还是下决心要开这个会,不然,中国核潜艇的建造,就会变得遥遥无期。

1967年6月25日,有关核潜艇的秘

密会议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会上进行了技术和进度协调,讨论了任务安排与落实问题。大家一致要求,希望中央首长到会作批示,把讲话用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以解决停工停产、任务落实不下去的问题。

当天下午,聂荣臻一身戎装来到会场,与全体代表见面,并作了重要指示。他说:“核潜艇工程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一项关系着国防建设的重要工程。任何人也没有资格,没有理由让它半途夭折!”

“……这项工程工作量很大,协作面广,一环扣一环,紧紧相扣。每个部分的工作都要从大局出发,只能提前,不能拖后,不要让自己的部分,影响整个工程进程。困难是很多的,一定要千方百计克服解决。”

讲话快结束时,聂荣臻再次强调:“一定要按时完成任务,为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做出新的贡献。”

会上,有人反映造反派对核潜艇研制工作横加干涉和阻挠。聂荣臻忍不住发火了,大声说:“不要理他们!抓国防建设,何罪之有?就是戴手铐,这个工程我也抓定了!”聂荣臻亲自到会讲话,给坚持核潜艇研制工作的同志以极大地鼓舞。为防研制中断冒险签发《特别公函》

协调会结束后,大多数单位的研制工作开始动起来,但仍有少数单位任务迟迟落实不下去。由于造反派干扰,有的单位甚至协调会精神都无法传达。针对这种情况,核潜艇工程办公室的同志建议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一份《特别公函》,说明核潜艇工程的重要意义,并规定任何人都不得违反,以使各项研制工作有效地进行。

但有人认为,此时发这样的公函不合适。于是,核潜艇工程办公室的同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起草好的《特别公函》草稿、申请意见和如何传达贯彻的报告交给国防科委副主任刘华清,请他签署后呈报给聂帅。1967年8月30日早晨一上班,刘华清便揣着打印好的材料,来到聂荣臻国防部的办公室。还没等刘华清说几句,聂荣臻就全明白了。他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一遍这份史无前例的《特别公函》。不经军委常委会研究,不经主持军队工作的林彪点头,当时已经卷进“二月逆流”的聂荣臻要签署这样一份面向全国的文件,风险可想而知。但聂荣臻丝毫没有顾忌,他霍地从椅子上站起,甩掉手中的手杖,几步跨到桌前,双手展平《特别公函》的四角,抽出毛笔,在砚台上饱蘸墨汁,果断地在公函左上角签上了“聂荣臻”三个大字。

随即,中央军委发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别公函》。根据聂帅的批示,工程办公室的同志带着《特别公函》直接到有关省、市及工厂、研制所,召开群众大会进行传达贯彻,他们大声疾呼:“核潜艇工程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一项重要国防尖端技术项目!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一项极为光荣艰巨的政治任务!对国防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任何单位,任何人,均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冲击车间,更不能以任何借口停工、停产……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各路人马揣着《特别公函》日夜兼程,走关东、奔西北、下江南、入西南、进三线,畅通无阻。后来的事实证明,《特别公函》是动乱年代里的一柄“尚方宝剑”。各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亲自带人到生产厂、制造车间、试验室、研究所传达,“尚方宝剑”一亮出,与核潜艇研制有关的单位,生产科研秩序纷纷恢复,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职工得以排除干扰,保证了研制的顺利进行。

全程关注下,第一艘核潜艇试制成功

聂荣臻不仅对核潜艇的研制方针、计划等大的方面抓得很紧,在工程配套、试验和质量等方面也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

1968年,第一艘核潜艇开工建造。翌年年初,聂荣臻要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汇报有关鱼雷研制情况。在认真听完汇报后,他关切地说:“你当工程办公室主任,又兼七院副院长,主管科研,工作一定很多,很辛苦。要注意把科技人员很好地组织起来攻关,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减轻领导的负担。科研工作难免发生问题,出了问题,领导把责任承担起来,使科技人员敢大胆负责,不要遇事就请领导决策。”

“新研制的设备要进行充分试验,技术过了关才能生产、装艇。对不愿为科研做试验的工厂,要说服教育。一定要注意质量,技术上不过关,生产出来不能用,既浪费,返工更麻烦,特别是核动力、导弹和潜艇的总体质量更要重视,不然会出大问题。你们不仅要抓好潜艇总体和配套设备的研制,更要注意抓反潜鱼雷的研制。否则,反潜鱼雷核潜艇就是空的。”

聂荣臻一直十分关心研制的进展情况,对每一项重要试验都亲自过问,并作指示。1970年,第一艘核攻击潜艇基本建成。7月15日,周恩来和聂荣臻顶着“四人帮”的干扰,召开中央专委会,听取了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的汇报。聂荣臻指示,“不要赶任务,要以搞好为准。”12月26日,核潜艇终于下水,开始了紧张的码头安装工作。至1971年4月,各项调试工作完毕,并装填了燃料,准备作第一次启动。在周恩来和聂荣臻的关怀下,核潜艇进行了4个阶段的试验,累计出海20余次,航程6000多海里。

1971年8月,第一艘核潜艇经过历时半年的反应堆安装和调试,中国人自己的核潜艇终于建成了。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这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同时举行了庄严的军旗授旗仪式。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猜你喜欢
聂荣臻核动力核潜艇
开国元帅聂荣臻的养生之道
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奠基者——彭士禄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俄罗斯最强大核动力破冰船开建
中国巨轮持续远行的“核动力”
聂荣臻香港三次虎口脱险
聂荣臻:开创“两弹一星一艇”新纪元
聂荣臻:最后去世的长寿元帅
中国核潜艇亮相备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