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诗潮凝聚震颤的中国

2009-03-25 07:12孟凡儒
党史纵横 2009年2期
关键词:汶川抗震灾难

孟凡儒

如果回望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人们会发现,每次诗歌的高潮期都始于民族安危的紧要关头,如汹涌澎湃的五四运动、热血爱国的一二九运动、灾难深重的七七事变等等。而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正是以其给国人带来的空前的震撼和颤栗,引爆了沉寂已久的中国诗坛。一时间,诗的岩浆挥洒成暴怒的火山,人们以这种最迅速、最直接又最能抒发人类情感的文学形式来告慰亡灵、抚慰生者。诗歌也再次以她特有的感染力凝聚了震颤中的中国。多年后回望这段历史,人们也许会发现,这一时期的诗歌,成为了此间国家、国人思想和情感的最好记录。

历史将永远这样铭记——2008年5月的中国大地,痛断肝肠,悲情凌霄;2008年5月的中国诗坛,激情震荡,热血喷涌。当大地震还在不停地抖动着它的余威,中国的诗坛就已被激怒了。霎时间,蔚为壮观的诗坛新景象如风雨彩虹,照亮、鼓舞、凝聚了华夏。当巨大的灾难侵蚀着万千同胞的身心,当四面八方的救援向灾区集结,当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誓死抗震的关键时刻,诗歌作为最适宜表达情感的方式,迅速成为既能温情抚慰,更能激发昂扬的“心灵鸡汤”。

诗言志。2008年5月的抗震诗歌不仅仅是诗人的个体的激情吟咏,她还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宏大交响,是中华民族在巨大灾难面前的集体合唱。很多诗歌作品都以表现人类的大爱和民族的大志为主题,格外起到了振奋人心的力量。“真情不语天流泪,大爱无私地动容”(马凯《抗震组诗》);“有道多难可兴邦,众志成城谁可摧?”(刘云山《汶川地震》)。面对灾难,敏锐善感又坚韧顽强的诗人们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永不屈服的意志”。他们告慰民众“国难之时我们众志成城,国殇之刻我们心在一起/国悲之际我们不再哭泣,国壮之今日未来,有你有我有整整十三亿”(陈昭《国殇》);他们让国人坚信,“灾难可以毁灭我们的生命,却无法击垮我们的灵魂/灾难可以摧毁我们的肢体,却压不垮中国的脊梁/灾难可以震垮我们的家园,却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姚瑶《大写的汶川》)。因为表达了这样远大的志向,抗震诗歌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高度,更有了深刻的主题和充沛的气韵。

诗咏情。世纪之初的巨大灾难,强烈地感染了诗人们的情绪,他们为灾难而哭泣,更为英雄壮举所鼓舞,迸发出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抗震诗歌充分地表达关注灾区、讴歌英雄、礼赞生命、思考生活,抒写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诗人们以优美的文字和动人的旋律捕捉人性的光辉,传递人间大爱的力量,笔下无不饱含着烈焰般炽热深厚的真情。“我们的母亲——中国/用她五千年泣鬼神感天地的大爱/再一次把一个民族的苦难,义无反顾地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她的脸上虽然还留有泪痕/但她仍然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仁慈宽广的胸怀,紧紧地拥抱着自己的儿女”(吉狄马加《献给汶川的挽歌》)——此情,多么博大、坚韧、温暖而又深厚!那是原本相约牵手一生、生死与共的爱人,此刻,丈夫将她紧紧地绑在背上,发动摩托车的引擎,一路哭嚎着回到已经夷为平地的家园。“爱人,我知道你很累/此刻,我们的家已毁/遍地瓦砾也掩不了血腥味/可是我还有宽厚的背呀,爱人,你且好好地安睡”(周碧华《爱人,请搂紧我》)——在这里,诗人告诉我们,死亡,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束。因为爱人那生死不离,地震波也击不穿的千年爱情仍将长久地延续;而那缠绵的思念,会在未来的日子中永远传递。那在五月的风雨飘摇中离去的亲人,你们将不再孤独,因为有我们的爱一路相随。读了这样的诗,我们不会再有痛不欲生的绝望,而会稍许感到安慰。

一首在震后短时间内就创作出来,感染、感动过无数人心灵的诗,特别值得一读,即文烛的《孩子,请抓紧妈妈的手》:“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住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妈妈怕天堂的路太黑/我看不见你的手/那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孩子/你走吧,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模样/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妈妈/别担忧/天堂的路有些挤/有很多同学和朋友/我们说,不哭/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没有我的日子/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走/妈妈/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一起走”——这样难舍难离的母子真情,这样喃喃泣血的诉说,如何不叫人痛彻肺腑,泪如雨下。她为我们原本郁积已久的情感,无法抚平的心灵创伤打开了一个缺口,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

而那些反映全国军民在抗震救灾中团结一心拯救生命、重建家园的诗篇,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巨大的灾害面前,空前的凝聚力和时代精神,让人格外温暖与鼓舞。“当你在余震的废墟上跪地呼喊/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我们看见生死大营救的绿色旋风里,熟悉的迷彩和你年轻的脸庞,就在你伸出的手臂挥向生命的那一刻,孩子,我们看见了,大灾之中一个国家站起来的青春力量”(佚名《相信》);那首家喻户晓的《生死不离》更是感人泪下、震撼心灵:“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数秒等你的消息/我相信血脉能创造奇迹/我们从前素不相识/我们从此亲如兄弟/我和你患难与共,我和你生死不离……磨破十指也要救你/不眠不休也要救你/为了让你重返家园/我奋不顾身在所不惜/所以,你要相信/我决不会放弃/所以,你要相信我/就像相信你自己”——这一首首催人奋进的诗篇,铺天盖地直击人心,慰藉了人们受伤的心灵,表达了华夏民族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真实情感,见证和歌颂了中华儿女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传世的诗歌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而诗的内涵又和诗歌的意象以及诗人的想象密不可分。抗震诗歌不缺乏这样的元素。在黄葵的《跳伞将军》中,诗人把跳伞的副司令看作“一个在空中种菜的菜农”,把打开的降落伞看作空中栽种的洁白的蘑菇,这不仅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反映了诗人推崇的官兵一致、官民一致的大众情怀。刘功业的《母爱无疆》在描写“母亲民警”蒋小娟时,把她丰沛的乳汁比作汹涌的海洋,把她青春的脸庞比作火红的太阳,同时把她和蒙娜丽莎、沂蒙山红嫂放在一起做审美比较,想象奇特丰富,意味隽永深长。赵霖的《废墟上的敬礼》,则把阴郁的北川上空想象成乌鸦的翅膀,同样大胆而贴切。这些诗歌都给人以巨大的艺术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

抗震诗歌还将诗意与哲理融会在一起,在给人以艺术美感和心灵享受的同时,揭示诗歌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你穿过黑夜的时候/不是为了陨落/而是为了太阳的升起/像是前生的飞蛾/又像是来世的蝴蝶”(雁西《你是最可爱的人》)。当然,黑夜过后黎明一定会到来,灾难过后是重新崛起,忘我扑火的飞蛾和翩跹美丽的蝴蝶在消逝之后还会再生。赏读这样的诗句,鼓舞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永远不会消沉气馁。“房子坍塌了,她的爱却挺立着/她用这爱的姿势,从容地飞向了天国”。人们从中看到,一个英雄倒下去了,但是他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气概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我们面前。灾难并不可怕,死亡也不可怕,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永远蓬勃。杨庆祥的《在大爱中奋进》,不但告诉人们“有一种倒下,叫屹立”,还反复从不同的角度劝慰人们:“有一种哭泣,叫刚强/有一种悲伤,叫力量/有一种坚韧,叫希望/有一种品质,叫‘中国脊梁”,更是充满意味深远的哲理,有着催人奋进的力量。可以说,在抗震诗歌中,汶川大地震的感伤气息丝毫没有淹没诗歌透露出来的豪气、锐气和大气。这些诗歌,记录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也温暖也打动了每一个国人的心灵,呈现出诗歌独有的力量和魅力。

2008年5月的中国诗歌,直抒胸臆,语言朴素,荡人魂魄,催人奋进,有着最纯洁、最真挚、最浓烈的感情。诗歌的内容和生活的真实实现了惊人的对接,作者的感受和读者的体验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是一种无须雕琢的真情表露,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发挥了“心灵重建”的巨大作用,是对人们进行爱国教育和灾难教育的一部珍贵的教科书。2008的汶川特大地震,对于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是难以磨灭的巨大创痛,必将被历史永远铭记。而此次诗歌热潮的喷发与呐喊,也体现了中国诗人站在国家和民族灾难面前的责任和担当。也许,热潮过后,一切又将归于沉静,但我们依然坚信还能看到她的再次进发。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猜你喜欢
汶川抗震灾难
桥梁高墩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底框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解析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汶川樱桃熟了
完形填空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