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台儿庄》诞生记

2009-03-25 07:12孟伟君
党史纵横 2009年2期
关键词:李宗仁台儿庄日军

孟伟君

1965年,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归来,周恩来亲自到机场迎接,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席间,周恩来对应邀出席宴会的著名电影导演成荫说:“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个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

1938年3月16日,日军第二集团军向山东滕县发动进攻,台儿庄战役就此拉开序幕。3月下旬,北路日军与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外围展开激战。这时,守卫津浦线一带的是以李宗仁为司令长官的国民党第五战区的军队。国民党军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奉命去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

当时,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派,从延安来到武汉,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授中将军衔。临赴徐州前,白崇禧决定邀请周恩来到其寓所相谈,以请教对敌作战的指导方针。让他产生此念的,是坐镇山西的阎锡山。早在半年前,日军大兵压境,雁北13个县失守,八路军挺进敌后。周恩来为阎锡山分析形势:虽然目前是敌强我弱,可是打下去,必然是日军一天天弱下去,我方一天天强大起来。阎锡山颇受启发,遂请周恩来为他制定第二战区的作战计划。胸有成竹的周恩来仅用一天时间,就把作战计划写好了。阎锡山看后很是钦佩,连说:“写得这么好,这么快啊!如能这样打,中国必胜!”后来他对白崇禧赞道:“周恩来的确是个大人才!”

暴风雨之夜,身负国共合作使命的周恩来驱车准时赶到白崇禧处。两人促膝长谈,深入地分析眼前战况。周恩来用坚定的眼神看着白崇禧,说:“日军现在是调集精锐部队分进合击,这就需要我们避其锋芒,机动灵活地消灭它。我建议,在津浦线南段,由张云逸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协同李品仙、廖磊两个集团军,实施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联合行动,牢牢地钳制住敌人,使它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日军。而在徐州以北,又必须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守点打援。这样,便可达到各个击破、出奇制胜的目的。”

“周将军言之有理!”后来,在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过程中,白崇禧基本上遵循了周恩来提出的方针。

白崇禧离开武汉后,周恩来又派张爱萍去见李宗仁,劝他在济南以南、徐州以北阻击日军,同日军打一仗。张爱萍向李宗仁转达了周恩来的三点意见:一是日军占领济南后,几乎是长驱直入,然而骄兵必败,且孤军深入;二是徐州以北地形很好,台儿庄一带都是山区,对我有利;三是广西军队是有战斗力的,北边又有八路军在战略上的配合。集中兵力打一个大仗,既可给日军一次沉重的打击,又可提高广西军队在民众和国民党军队中的威信。李宗仁一直在沉思,听到最后他非常感动,表示周恩来的意见很好,并要张爱萍回去后转达他对周恩来的钦佩之意。

1938年3月24日,日军在空中火力支援下,向台儿庄发起猛攻,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4月3日,中国军队向进占台儿庄的日军发起反击,双方展开街垒战。4月6日晚,中国军队发起全线攻击。战至7日凌晨,除一部分日军突围外,其余全部被歼,共计1万余人。历时近半个月台儿庄会战,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共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但台儿庄大捷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1985年,适值抗战胜利40周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将闻名中外的台儿庄会战搬上了银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画卷,令人耳目一新。

史诗巨片《血战台儿庄》的上映,应该说是抗日影片在题材领域的一个突破。而这一突破,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

1984年12月11日,作曲家杨少毅任职广西电影制片厂第一副厂长、党委副书记,主管艺术和生产。他与文学部主任陈敦德意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坚持的路线,不仅仅是国家命运变化的新起点,也必然成为电影事业发展变化的新起点。所以,当陈敦德推荐《血战台儿庄》这个剧本时,杨少毅简直激动不已。

《血战台儿庄》的编剧是这两个年轻人——田军利和费林军。剧本发表在《八一电影》杂志上,3年无人问津。1985年3月,陈敦德在北京见到了两位编剧,用当时的高价——3000元买走了剧本,随后又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借”来杨光远出任导演。杨光远是位集导演与摄影于一身的著名电影艺术家,由他担任摄影的《归心似箭》、《花枝俏》、《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及他导演兼摄影的《再生之地》、《老板哥和电妹子》等影片,都为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5年5月初,田军利和费林军带着剧本第6稿来到南宁。最初的剧本主要写的是张自忠。张自忠的事迹戏剧性强,而且他没打过内战,审查容易通过。经陈敦德提议,剧本改为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为主线,并且把写人物的命运变为表现整个事件的背景、过程与结果的纪实性风格,使影片具有宏大的历史感。这是一个比较大改动。7月,导演杨光远来到南宁,对编剧提出了影片不用闪回,要按时间顺序前进的要求。其用意是突出历史的真实性,强调影片的纪实风格,通过事件本身的生动、感人、真实,突出银幕的冲击力量。这一构想,对未来影片的基调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能出现的情况还是出现了。影片还未投拍,争议已起:“共产党怎么能去表现国民党抗日?而且还打了胜仗呢?”“我军三大战役还没拍完,怎么能先拍国民党抗日?”也有人担心:“拍这样的影片不仅经济上冒风险,政治上恐怕也难得通过的。”

11月1日,电影局石方禹局长在北京京西宾馆主持召开《血战台儿庄》剧本座谈会。中宣部、文化部、军事科学院等部门一些负责人、专家,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先生以及郑洞国、覃异之等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应邀出席了座谈会。程思远在会上言简意赅:“未来的这部影片,将拍出两个人物的形象:一个是在银幕上拍出国民党官兵当年抗战的形象;另一个是在银幕后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博大、高瞻远瞩、实事求是的形象。”

当时,适逢已80岁高龄的荷兰著名电影导演伊文思访华。听说有个关于台儿庄会战的剧本座谈会,于是刚下飞机,他就要求参加会议。伊文思向主创人员介绍了自己47年前在台儿庄的情况:他从西班牙前线来到中国,在武汉见到了周恩来。台儿庄战事接近尾声时,他和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一起探访台儿庄,用摄像机为中国抗战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以后,他把在台儿庄会战中拍摄到的那些镜头,编辑进纪录片《四万万同胞》里,在世界各地放映。后来《血战台儿庄》中诸如“人梯渡桥”、“运河鏖战”等许多动人场景,都取材于这部纪录片中的真实镜头。

在经过多方研讨,前前后后17次修改剧本之后,《血战台儿庄》终于投拍。

作为两国军队的残酷争斗和两个民

族意志的顽强较量,台儿庄大战的惨烈程度不容回避。一个“血”字贯穿全剧。从临沂之战、滕县之战到台儿庄保卫战,影片选取的每一个会战关节,无不是血染的画面。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结尾,那个表现“血肉长城”意境的长达4分钟的镜头。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先后响起3次的同时,画面进入残破的城墙一隅:城头、水边、日军丢弃的铁甲坦克旁,成百上千具尸体铺成一条血路,中国军人的灰色军装和侵华日军的黄色军装斑驳难辨;余火还在燃烧,浓烟还在弥漫,一面残缺不全的青天白日旗,飘扬在城墙的最高点……

1986年6月,李宗仁将军惟一的儿子李幼邻先生在美国得知大陆拍摄《血战台儿庄》的消息后,马上从美国赶回祖国探亲。飞机一落地,他便说:“我先不去宾馆,现在就带我去看《血战台儿庄》。”当时,陈敦德告诉他:“电影正在最后制作之中,音乐还没有最后合成。”李幼邻急不可待地说:“没关系,我就想马上看到。”在得到电影局同意后,李幼邻观看了没有音乐剪辑合成的样片。看了不到10分钟,李幼邻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他紧紧握住李宗仁的扮演者邵宏来的手,连声说:“太像我父亲了,太像我父亲了!”。

9月15日,《血战台儿庄》完成了送审的混录双片。10月22日晚,中共中央书记处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习仲勋、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等来到电影局,审查《血战台儿庄》样片。当时,担心影片被“毙掉”的杨光远是带着毛主席语录去的。因为台儿庄大捷后,毛泽东曾说过:“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影片审查顺利通过。习仲勋紧紧握住杨光远的手说,谢谢你拍了这部好影片。

1987年1月17日,广西电影制片厂接到停止洗印与发行《血战台儿庄》的通知,但事隔一个月,即2月18日,又接到电影局传达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该影片发行的指示。指示内容有三点:一、今年是台儿庄战役49周年,该片可以在全国发行放映;二、有人提出要在片头添加一段毛泽东语录。可以不加。三、有人提出要删掉影片中“蒋介石不怕日机轰炸”的细节。删或者不删,由艺术家们自己去决定。一部电影,居然惊动了中央高层领导,可见当时它的非同小可之分量。

其实,在一些场合上,确实曾有人提过,在影片中“国民党的旗出现太多了”“看不到共产党抗战的力量”等等。但正如中央军委一位领导同志所说的那样:“台儿庄这仗是人家打的嘛,不挂国民党的旗,难道挂共产党的旗不成?”

1988年6月11日,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首映。史诗般的主题,油画般的色彩,纪实性风格,成为这部影片的最大亮点。从总指挥李宗仁到国民党军营长,所有重要人物都是真实的,这在当时强调曲折情节的故事片里是少见的。当时万人争看,轰动香港。台湾中央社在香港的负责人谢忠侯看完影片后,当晚就给蒋经国打电话,说:“我刚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个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了先总统的形象,跟他们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

在影片《血战台儿庄》中,蒋介石的形象出现在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军师长王炳章壮烈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追悼会。这时,空中有日军的战机飞来扫射轰炸,而蒋介石临危不乱,讲话镇定自若。陈敦德介绍说,这场戏是根据历史档案拍摄的。而这个经典的镜头,与大陆此前反映蒋介石的影片,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

蒋经国听后很是震惊,马上对谢忠侯说:“找一个拷贝来看看。”

于是,谢忠侯就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香港分社立即报告了中共中央,并很快得到了同意。于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复制了一盘录影带,通过新华社送给谢忠侯。谢忠侯马不停蹄地带着录影带飞回台北。收到拷贝后,宋美龄和蒋经国都很快地观看了,随后请国民党中常委全体人员观看。看完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

不久,蒋经国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作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程思远先生谈及此事时非常激动,赞赏广西电影制片厂所作的贡献,欣然为其题字:“精心策划,促进统一。”

猜你喜欢
李宗仁台儿庄日军
李宗仁尊师若父
台儿庄古城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关于党员红色精神信仰现状的调研和反思
张自忠戒烟
巢县凤凰集东南八村惨案
《遇见另一个台儿庄》展示不一样的台儿庄
神头岭巧歼日军
27岁时,我嫁给了76岁的李宗仁
日军的“败退”与“转进”
自传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