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应对国家风险的策略

2009-03-26 02:35任超锋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中国全球化

任超锋

摘要: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业承受的国家风险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要承受更大、更多的国家风险。所以,应该在国家层面和企业自身两个方面来加强国家风险的防范与预警,从而规避国家风险。

关键词:对外工程承包业;国际风险;全球化;中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165-02

一、国家风险的含义

国家风险(country risk)的概念最初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国际银行的跨境业务。当时,在某一国家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给另一个主权国家或本国的境外企业时,可能出现的海外信贷风险就称为国家风险,或称主权风险(sovergin risk)。加拿大银行家纳吉(P.Nagy,1978)提出了一个后来被广泛使用的国家风险定义:所谓国家风险是指“跨边界贷款中导致损失的风险,这种损失是由某个特定国家发生的事件所引起,而与企业或个人无关。”把握这一概念,需要强调两点。一是跨边界贷款包括了一个国家的各种形式的跨边界的贷款,不论它是给政府的、银行的、企业的,还是给个人的。二是损失是由国家层面发生的事件所引起,而不是某个私人部门或个人层面的事件所引起。这些事件包括政治事件、经济政策、经济基本面等等,对于私人部门来说是不可抗因素。

二、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业面临国家风险的原因

任何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地要面临来自东道国的国家风险,但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业承受的国家风险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要承受更大、更多的国家风险,其主要原因如下:

1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必然面临国家风险问题。国家风险伴随着国际经济在主权国家间平等交往的出现而产生,伴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而各国经济发展又使各国的主权利益不断上升,为捍卫各国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不断扩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地酿成摩擦、冲突、制裁,甚至战争。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国家风险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力也日益增大,任何投资者随时会在跨国投资中感受到国家风险的威胁。

2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业成为全球承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事业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和设计咨询业务总量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从1979年的3352万美元和3000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054,8亿美元和570,48亿美元。同时,业务结构走出产业链低端,成功进入国际工程设计咨询领域,带动了中国企业在工程承包全产业链分工地位的变化,承揽的业务环节逐渐向业务链的上游移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涉足项目规划、勘探、设计、管理等领域,通过开展高端业务进一步带动全行业的发展。市场结构也呈现多元化格局。

3遏制中国经济崛起的国际因素。在2006年6月号美国的《财富》杂志上,政治风险咨询专家伊安·布雷默(Ian Brem-mer)发表了《中国崛起,风险增大》的专栏文章,该文在分析中国在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苏丹和伊朗等国的投资行为后得出结论说,“由于同一些不稳定的国家进行交易,中国的全球投资策略正在付出代价。而且随着中国全球姿态的提高,代价也将提高。”布雷默的话绝非危言耸听。中国经济崛起继之以海外投资的大量增加,在国际社会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疑忌、担心甚至不满,从而使得遏制中国崛起的国际势力也在集聚。

4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跨国经营经验的匮乏。中国承包企业在从事跨国经营过程中,一方面,许多企业的自身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国际化企业管理体制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十分缺乏海外商业运作的经验。这种状况无疑制约着它们在海外的顺利发展。

5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在海外经营中的社会责任感缺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化战略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一种主流趋势。而当地化战略意味着跨国公司要积极融入东道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表现出与东道国人民共荣共进的企业形象。应该说,从事海外经营的中国承包企业往往因实力有限而顾此失彼,并导致对东道国社会缺乏如西方跨国公司那样的人文关怀和应有的至少是流于外在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对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三、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应对国家风险的策略

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说,在承包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过程中,要加强国家的风险防范,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人手,各自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和减弱所面临的国家风险。

(一)政府层面

1中央提出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这是指导未来中国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战略思想,今后中国发展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同样要贯彻互利共盈的战略思想。

互利共赢代表着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可能,与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独赢与强者通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互利共赢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平发展道路和国家形象的重大战略。近年来,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民主思潮的发展,西方势力的炒作,使得我们的国际环境变得非常复杂。我们有些企业的短期行为已经大大的消耗掉多年来我们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友谊。所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互利共赢不动摇是十分明确的。这一方面有利于处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外交与贸易关系,降低中国企业的风险。坚持互利共盈的思想也有利于我们处理好东道国的关系。这样对我们企业在那里生根,长期发展,都是有利的。

2加强国家风险问题的针对性研究。为了适应中国承包业“走出去”的需要,亟须建立为中国企业服务的中国国家风险分析、预警与报告系统,包括建立官方或民闯的专门研究机构,尤其是针对某些国家时时出现的不利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政府政策、社会抵制行为等现象,中国的政府及产学研各界应当加强合作,大力加强服务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海外国家风险研究。

3建立一个境外投资风险的信息分享和风险防范的保障机制。加强信息服务和政策咨询服务,健全企业“走出去”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中国需要尽快建立境外投资风险信息的评价和分享机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渠道规避国家风险。借助研究机构和中信保等金融服务企业的力量,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形势、民族宗教矛盾、恐怖主义活动等信息的收集、评估和发布,建立国家风险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在应急资金支持、交通运输、医疗救护、保险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4要加强国家风险的宣传工作,增强国家风险的意识。很多“走出去”的跨国企业,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能力也不足,一旦遇到国家风险,企业会措手不及,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大力加强跨国经营的风险意识的宣传工作。

(二)企业层面

1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在跨国经营中树立互利共赢理念。

中央提出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这是指导未来中国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战略思想。中国承包业企业“走出去”也必须树立互利共赢的理念,在跨国经营中一要注意平衡与当地的利益关系。二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指的是企业在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也要承担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权益,注重承担环境保护与生产安全责任,反对商业贿赂,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2要充分提高对国家风险的认识并建立国家风险管理制度。要将国家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国家风险管理体系中,对国家风险分析、评估、报告与评级是其重要的内容和环节。从评估主体来看,国家风险评估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内部评估是按照业务涉及的国别范围,对全部或部分他国的评估。内部评估非常重要,不能只有外部评估报告和评级。所以,企业要做好国家风险的内部评估,建立企业国家风险管理制度。

3避免与东道国的文化冲突。“不同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传统差异是相当大的,由这些文化传统所决定和形成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经济行为也有很大的差异。”应重视对东道国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的识别与研究。因此,中国承包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尊重东道国的风俗习惯,避免文化冲突。

4投保国家风险保险。国家风险的保险和担保是防范和化解贸易、信贷、投资中国家风险的最常见也较为有效的工具。投保人通过将自己潜在利润的一部分让渡给承保人,把潜在的风险也一并转让给了承保人。承保人(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政治风险保险公司以及类似的担保公司等)还可以进一步按照自己的风险管理政策进行国家风险管理,对风险进行分保和再保险(同时也是对利益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这种对国家政治和转移风险进行保险、分保、再保险及担保的措施,在国家风险管理中是极其常见的。承保的机构包括各国政府开办或代表政府的出口信用机构以及国际多边担保机构、其他商业性保险公司,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海外投资险,就覆盖了相关资源国的政治动乱、外汇汇兑限制、战争和政府征收等风险,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损失。

5实施本地化战略,最大限度地规避国家风险。本地化战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降低进入资源国市场的门槛和政治风险,而且有可能事受该国国民待遇,免受非关税贸易制裁,还可以较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文化,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降低政治敏感度。实施本地化战略,首先,学习和遵守资源国法律、法规聘请当地的法律人才,他们熟悉本土法律法规以及办案程序和其他注意事项。通过寻求“本土化”法律保障,可以大大降低政治风险。其次,公司原材料应尽力本土化。再次,公司管理人员和员工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施有计划的本土化战略。

猜你喜欢
中国全球化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全球化遇阻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