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换柱”法巧解碰撞问题

2009-03-30 01:19李柏成任春丽
物理教学探讨 2009年2期
关键词:两球势能小球

李柏成 任春丽

1 碰撞问题中的两种重要模型

碰撞,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在运动中发生接触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强烈相互作用的过程。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碰撞问题主要有两种模型:

(1)弹性碰撞

弹性碰撞过程具体可分为两个过程。以两球碰撞为例:开始碰撞时,两球相互挤压,发生形变,由形变产生的弹性恢复力使两球的速度发生变化,直到两球的速度变得相等为止。这时形变得到最大。这是碰撞的第一阶段,称为压缩阶段。此后,由于形变仍然存在,弹性恢复力继续作用,使两球速度改变而有相互脱离接触的趋势,两球压缩逐渐减小,直到两球脱离接触时为止。这是碰撞的第二阶段,称为恢复阶段。碰撞前后系统动能守恒(能完全恢复原状)。

(2)完全非弹性碰撞

碰后系统内的物体以相同的速度共同运动。碰撞后系统动能不守恒且动能损失最多,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也就是说系统其它某种形式的能增加最多。

2 模型特征应用的“偷梁换柱”

如上所述,弹性碰撞总具有“压缩阶段”和“恢复阶段”。压缩阶段结束时碰撞的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从这个特征看,这个过程可等效于完全非弹性碰撞。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此时系统的动能将向其它形式能转化最多,此为“偷梁换柱”。在解题时,直接应用这个等效的思想,使解题方便而快捷。

3 典型例题分析

(2006,全国高考理综Ⅱ)如图1所示,位于光滑水平面上的小滑块P和Q都可视为质点,质量相等。Q与轻质弹簧相连。设Q静止,P以某一初速度向Q运动并与弹簧发生碰撞。在整个碰撞过程中,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等于( )

A.P的初动能

B.P的初动能的1/2

C.P的初动能1/3

D.P的初动能1/4

分析 以光滑和弹簧的连接为条件,本题属于明显的完全弹性碰撞问题。难点在于分析弹簧何时具有最大弹性势能。

常规判断 P开始压缩弹簧时,vP>vQ,弹簧被压缩,然后P因弹力作用而减速,Q因弹力作用而加速,达到速度相等以后,P继续减速,Q继续加速,使v璓<vQ,弹簧长度开始恢复。可见,当vP=vQ时,弹簧具有最大的弹性势能。

设P 的初速度为v0,共同运动速度为v,由动量守恒:mv0=2mv

窍门应用 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弹簧的弹性势能是由系统动能转化而来的,弹性势能最大即系统动能损失最多,根据完全非弹性碰撞特征可知,此时P、Q具有相同速度。

4 举一反三

例2 如图2所示,小车的上面由中凸的两个对称的光滑曲面组成,整个小车的质量为m,原来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今有一个可以看作质点的小球,质量也为m,以水平速度v从左端滑上小车,恰好到达小车的最高点后,又从另一个曲面滑下。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滑离小车时,小车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B.小球在滑上曲面的过程中,对小车的压力的冲量大小是mv/2

C.小球和小车作用前后,小车和小球的速度没有变化

D.车上曲面的竖直高度不会大于v2/4g

简析 由碰撞过程的动量和能量守恒可知,小球滑离小车时球的速度为v,车的速度为零,整个过程车一直向前运动,故A错C对。

球恰好到达小车的最高点时,系统有最大的重力势能,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系统动能转化最多,即小球和车速度相同

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mv=(m+m)v′,所以v′=v/2。则小球上滑过程中,车所受合力的冲量是mv/2,又系统能量守恒

答案为:C、D

碰撞问题中的模型观念固然重要,而“偷梁换柱”则是把完全非弹性碰撞的问题结论应用于弹性碰撞中,解题时不完全被模型或模型特征限制思维。这种方法的最根本的原理即为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栏目编辑张正严)

猜你喜欢
两球势能小球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碰撞出来的圆周率
——两球与墙壁三者间的碰撞次数与圆周率π间关系的讨论
小球别跑
小球别跑
不可或缺的静电能
电场单元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