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江苏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2009-03-31 09:29王雨村关中美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经济全球化小城镇

王 丹 王雨村 关中美

摘要: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第三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小城镇来说,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依托第三产业的发展以适应国际大市场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江苏省小城镇的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对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给小城镇第三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托第三产业发展推动江苏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第三产业;小城镇;江苏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147-03

引言

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社会、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也越来越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趋势中。自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有利于改善中国外部经济环境,扩大出口,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中国产业由于技术薄弱、资源紧缺而面临挑战。经济全球化这种“双刃剑”作用要求中国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城市个体发展的空间有限性要求将小城镇整合到区域中来,以区域的整体优势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小城镇欲要融入世界经济体制,必须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江苏省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江苏小城镇的发展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最强劲的动力和表现形式之一[1]。特别是“苏南模式”曾一度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样板。目前江苏小城镇的发展仍然居于全国前列。2006年江苏省小城镇产业结构现已达到“二、三、一”的结构类型,小城镇经济发展仍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加大,并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江苏小城镇的第三产业包括:(1)为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服务的产业,主要为三农服务,如种子服务、水利服务、科技咨询、植保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部门等[2]。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小城镇为第一产业服务的部门发展迅速。苏北地区在农业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第一产业服务业占主要成分。(2)为乡镇工业服务的交通运输、仓储及包装等服务业。工业产品需求量的增大,推动了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苏中地区与苏南及上海联系紧密,经济发达地区对其带动作用明显,部分配套加工产业落户苏中,形成了交通运输以及仓储类的传统第三产业集中地。(3)为小城镇以及周边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的第三产业,包括管理、住宿餐饮、邮政、批发零售业等。(4)近年来,通过对江苏特色资源开发而形成的一部分农村旅游业以及城镇化水平提高而带来的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新兴产业。在科学技术、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旅游业逐渐发展成旅游体系,其影响着交通部门、零售业及各地的利润收益[3]。苏南经济基本与大城市接轨,金融、房地产、科技、信息咨询、娱乐服务业等在苏南地区发展迅速。另外,由于苏南地区交通、通讯优势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繁荣。

二、经济全球化对江苏省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为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的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也正在加快。根据江苏省2002—2006年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总值变化,2006年比2002年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总值增长53%。

其中以农业服务业结构优化、部门细化尤为明显。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得到推广,促进农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化,与此同时,农业服务业体系的健全、拓展、细化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经济收入的增加为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改善乡镇企业发展环境,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乡镇企业的经济环境,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受到了挑战。针对乡镇企业资源有限、产业技术层次低的不足,经济全球化推进了乡镇企业各方面的改善。市场营销、环境监管、科技技术服务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围绕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例如,被称为货架生产基地的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镇,以生产货架和模特产业为支柱产业,近几年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大量相关三产如机械设备代理、金属材料代销、模特设计、服装设计及批发销售行业逐步兴起。日益完善化的市场环节进一步推进了尚湖镇货架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第三产业的繁荣。

3.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中国市场化水平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幅度加快。收入的增加刺激消费重点从食品、衣着向居住、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转移,加快了科技信息咨询、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发展速度。2001—2006年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分配比例,用于食品和衣着的消费所占比例下降了11个百分点,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支出稳定增长,科技信息咨询、文化教育等行业在消费需求的推动下发展迅速。

第三产业市场密度的增大,为扩大商品流通开创了条件,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江苏小城镇加入WTO前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平均值为1.5%,自2001年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0%。

4.推动小城镇建设,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近年来,江苏省在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交通、通信建设以保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流、物流、信息流能畅通无阻。基础环境设施的完善提高了小城镇生活质量,吸引了周边农村居民到小城镇定居。居住人口的增加推动了与小城镇生活相关的服务业增加。

江苏省利用自身良好的区位条件以及苏南小城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等优势,多个村镇在城乡旅游业的推动下建立旅游公司,同时促进了城郊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繁荣。自2003年起,常熟市依靠虞山镇、尚湖镇等小城镇推出的红枫节、杨梅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城乡旅游业发展迅猛。

(二)给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1.加速资源消耗,增大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小城镇依靠人力及土地成本低的优势吸引大量资本投入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资源大量的消耗带来的土地资源紧缺引起的土地成本提高,导致全球资本转向其他土地成本更低、获得利益率高的地区。江苏小城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日益加快,对耕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耕地面积在2001—2006年间分别减少了216.38千ha、184.48千ha、930.47千ha,并且从长远看,江苏省小城镇的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将长期存在[4],这将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各乡镇企业长期处于各谋其政的发展状态,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资源大量被消耗,随着外部生产要素进入江苏市场,乡镇企业对生产要素的外部供给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生产的不安全性、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也越来越显著,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制于外方,工业发展速度受到制约,由此增大围绕乡镇工业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

2.扩大盲目建设,降低整体服务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带动下,各级政府加快了提升小城镇生活品质的步伐。但由于对依托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小城镇空间聚集效应的认识不足,仅仅试图通过改善环境、美化城镇形象吸引人口定居以及产业的聚集。盲目的开发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大规模的现代公共设施脱离了小城镇以及周边农村居民的切实需要。常熟市海虞镇的影剧院年均上座率只有30%,大型广场也人迹稀少[5]。相反,和居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社会服务业却发展缓慢,例如海虞镇全镇排水管网全部集中在中心镇区,服务人口仅占镇域人口的3.5%。追求消费层次高的第三产业而对基础性社会服务事业投入不足,使第三产业整体服务水平降低,第三产业拉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大打折扣。

3.加速人才流失,加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

无论是现代服务业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的传统第三产业,其信息、技术、知识含量都较高,因此依赖于产业人力资源的程度很高[6]。近几年小城镇特别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小城镇获得技能型劳动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从江苏省统计资料来看,2006年劳动力流向市外、省内以及省外的劳动力,苏南地区占25%,苏中59.1%,苏北69.6%。苏中、苏北分别比苏南高34.1%、44.6%。农村劳动力的流向部分反映了人力资源流失在苏北、苏中经济相对较不发达的地区比较严重。位于苏中地区扬州市高邮市周山镇技能人才2001—2005年的平均流失率为34.4%,而且近几年该镇人才流失呈上升势头,这种现象在苏北、苏中地区很普遍。

4.驱使盲目开发旅游业,加快小城镇传统空间特色遗失

作为小城镇旅游核心的古镇旅游承载了江苏省旅游的绝大多数份额。目前的古镇旅游开发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往往置保护与当地居民生活于不顾。部分地区连片拆除“破旧凋敝”的真文物,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技术手段和材料来追求整齐划一的仿古建筑风格;有的地区大量迁出原有居民,将其改造成现代化的娱乐服务设施,导致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的丧失。一系列不恰当的开发,加快小城镇传统空间特色遗失,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有可能逐步走向衰败直到无人问津。而迁出去的居民难以回迁,各类服务设施缺乏,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三、江苏小城镇第三产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和措施

(一)推动集群化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巩固壮大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结合小城镇工业发展园区化、农业发展产业化的趋势,积极发展农林牧渔服务业。通过产业集群的布局,引导小城镇内部产业空间的合理分布、科学建设,形成适合本区域特点的集群化发展模式。苏南小城镇发展应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较发达的小城镇为龙头,与周围的小城镇形成紧密的产业分工联系,发展各自的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第三产业和提升现代服务业,拓展市场辐射范围,带动苏中、苏北发展。苏中依托交通优势,应着重搞好交通配套服务,依托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另外要在苏南和苏北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在扩大自己与外界联系的同时利用苏南的外向型经济优势以及苏北的资源优势推动区域间的产业联合和转移。对于农业基础较好、乡镇企业落后、经济发展薄弱的苏北地区,应主动迎接苏南的经济辐射,着重依靠发展特色农业,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运输,并可开设特色产业服务培训等第三产业,着力发展第一产业服务业,拓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走特色资源型、商贸型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突破行政体制的禁锢,打破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界限,以科技产业为动力,加强区域间小城镇第三产业的经济链接职能,使第三产业为乡镇企业以及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扶持。

(二)完善基础性社会服务体系,增加小城镇凝聚力

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在消费水平层面上不能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以及周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提升较缓慢,其服务业更多的是基础性产业。江苏小城镇应着重强化居住、教育、社会福利等社会服务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性社会服务业的建设。在基础教育上,对村级小学进行撤并,重点建设镇区中心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硬件水平。在市政基础设施上,完善排水、污水处理、防灾系统。在社会福利方面,普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适度开发满足居民切实需要的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应结合当地传统特色,以吸引居民,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

以满足小城镇以及周边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完善基础性社会服务体系以增加小城镇的凝聚力。

(三)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平衡区域间经济差异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即在不放弃引进外来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把培养本地化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针对本地区的产业特色,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培养开发规划,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农村人才建设,提升本地区人才资本。对于苏北地区应加强对农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结合本地区土地资源优势推动第一产业迅速发展。苏中、苏南地区应扩大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满足日益发展的第三产业的需求。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对现有紧缺的信息、管理等人才实行高薪激励和保护政策,出台多样化、个性化的福利政策以吸引人才。政府方面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重点扶持人才参与欠发达小城镇与主导产业相关的科研项目,为欠发达的苏北、苏中地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推动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以达到江苏省全面均衡发展。

以各地产业发展特色为依据,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依靠个性化政策吸引人才,以人才优势为三产发展提供新的拓展空间。

(四)注重传承历史,优化空间形态

第三产业发展对改善小城镇形象、优化小城镇环境具有巨大的潜力。苏南以及苏中以其源远流长的吴文化带动了本地旅游业的繁荣,由此引起政府更加注重对本地传统特色以及传统文化生活的保护和开发。尤其是苏南小城镇传统的由商业街、广场、河道、宗教建筑以及桥等空间、节点、景观元素构成的商业空间布局形成了极具魅力的城镇空间,构成了江南水乡城镇独特的民俗风貌,这给现如今小城镇的空间布局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苏北虽然依靠两汉文化以及神话西游记很难与吴文化相抗衡,但苏北小城镇有很多自然景观尚未开发,保持了其原本面貌,如果得以适当开发必然会吸引游客,从而繁荣当地经济。另外小城镇原有的将不同功能适当混合、结合河道建设综合性的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能够节约用地,避免盲目扩张而浪费土地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并且更利于聚集周边人口,原文化特色、空间特征的保护以及整治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进入。

传承历史,优化生活空间,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吸引周边居民入住小城镇,形成吸引源点,推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经济全球化给江苏小城镇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小城镇传统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农业和乡镇工业分离出许多新兴产业,推进了小城镇建设,提高了市场化程度。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我们也不容忽视,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源消耗减缓第三产业经济增长速度、扩大盲目建设降低整体服务水平、加速人才流失加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盲目开发旅游业加快小城镇传统空间特色遗失等诸多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推进产业空间聚集、加强基础性社会服务业建设、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优化小城镇空间形态等方面措施。从以上方面入手,抓住加入WTO为小城镇第三产业带来的重新发展的机会,迎接挑战,实现江苏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再生,张伟,邹军.对江苏省小城镇发展的进一步思考[J].城市研究,1999,(4):12.

[2]何凤霞.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J].农村经济,2004,(10).

[3]白雯.试论全球一体化对旅游业的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

[4]关中美,王雨村,王丹.经济全球化对江苏省小城镇农业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23).

[5]阳建强,王海卉,等.最佳人居小城镇空间发展与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洪燕云,吴健,陈慕.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责任编辑安世友]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经济全球化小城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地域特色的突出
中国特色小城镇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探究新时期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