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0后”

2009-04-01 02:58
甘肃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普遍性独生子女标签

文 雨

写下这样一个标题,确实觉得有点别扭,却没有更好的选择,因为现在已经从“70后”、“80后”、“90后”到“00后”了,不用个“×”字已经没法涵盖了。当时发明“×0后”这个概念的人,可能没想到后来居然能够推而广之,成为一种或另类或时尚的标签,并引发一系列的争论。其实,说“×0后”如何,主要指这个年代出生的群体带有的普遍性或倾向性的特征或特点,而这些特征或特点,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他们身上体现的优点或缺点,反映的是一个时期的社会现象所折射的时代特征,因而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是十分必要的,特别对教育系统而言,研究和把握这样一些特征或特点,对于有的放矢地培养合格人才,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然而这样的探讨往往难以进入一个正确的轨道。抛开此前对“×0后”的某些判断是否正确或准确先不谈,单看近一段时间内一些极力为“×0后”“正名”的文章,就让人感到了些许的不安。先是汶川大地震后,有人立即写文章指出,谁说“×0后”自私自利,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从他们在地震中的表现,证明他们是有希望的一代,云云。初读似乎在理,细思则有问题。古人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若在生死关头仍无动于衷,则非我族类也。一个“范跑跑”已被世人骂得狗血淋头,难道我们觉得只有“×0后”都成了“范跑跑”,才足以证明以前的判断是正确的?所以,拿这类特定情况下的表现来给“×0后”重新定位,以偏概全,明显带有某种幼稚的冲动,看似褒之,实则贬之,与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近日又看一则报道,醒目的标题就叫《谁说90后不懂得感恩》,仔细一读,原来是上海某高校寒假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了解自己父母的生活健康状况,让学生珍惜父母的关爱,感念父母的恩情。一些学生通过这项活动,对父母有了更多的了解,内心产生了很深的感触。这项活动本身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只是客观地报道一下,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但它偏偏和“90后”懂不懂得感恩挂起钩来,使得文章的内容无法支撑起这样一个哗众取宠的标题。姑且不说这只是学校布置的一个作业,单是一所学校学生的所作所为,就能证明“90后”都是“懂得感恩”的?这也是此类文章常犯的一个毛病。如果有人说“90后”不懂得感恩,可能有点夸大,但不能排除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也就不能用某些“90后”“懂得感恩”来证明别人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逻辑学上的一个常识,更何况这种“感恩”还是人为安排的。

我们知道,所谓“×0后”,皆以独生子女为主体,他们身上表现的基本特征,主要还是独生子女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其普遍性,但又不能绝对化。这些特征在有些人身上表现明显一些,强烈一些,而在有些人身上表现得相对较弱一些,隐晦一些。指出这些特征或特点,并没有那么可怕,重要的是要引起社会的更多关注,尤其是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在保护他们的优点和个性的前提下,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而不应神经过敏,非要千方百计地证明不是那么回事才心安,甚至用那些并不能说明什么的事例来大肆渲染。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无助于他们良好形象的建立,反而有贬低“×0后”之嫌。如果照此争论下去,真担心某一天有人会把“×0后”能自己穿衣吃饭的事拿来证明他们也能自立自强,那时就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对一个时期、一个群体的评价,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既不要悲观失落,也不必盲目乐观,更不要固执己见,掩丑护短,自欺欺人。犹如健康乃人人所求,然一旦有病,就要对症治疗,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若讳疾忌医,则只能适得其反,归于不治。衷心希望今后能少些无谓的争执,少在“×0后”的标签下生拉硬扯地说事,多些理性的思考和全方位的把握。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将类似“×0后”的讨论引到死胡同里去。

猜你喜欢
普遍性独生子女标签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标签化伤害了谁
基于多进制查询树的多标签识别方法